孫靜 喬艷 孔令鳳


【摘要】目的:研究兒科護理中不良事件的發生原因,以及有效預防路徑。方法:采用回顧性分析方法,對不良事件引發原因與類型綜合研究,根據引發原因探討預防措施。結果:護理中不良事件發生原因中,與護理工作人員職稱存在關聯,需要加強專業培訓與規范化管理,預防不良事件發生。結論:兒科護理中,加強專業化培訓與溝通,對提升護理質量至關重要,也是日常兒科護理工作中需要強化的部分。
【關鍵詞】兒科護理;不良事件;發生預防路徑
【中圖分類號】R181.3+2 ? ? ?【文獻標識碼】A ? ? 【文章編號】2095-6851(2019)08-120-01
1 研究資料
研究選擇本院兒科2018年6月至2018年12月之間產生的86起不良護理事件,進行原因以及對策研究。其中護理人員被投訴共有28起,靜脈注射用藥錯誤7起,靜脈注射藥物遺漏12起,醫囑告知錯誤6起,病情惡化觀察不準確,導致治療延誤6起。不符合操作程序開展護理8起,治療過程中超前記錄導致治療錯亂7起,手術器械準備與實際需求不符合6起,患者墜床1起、其它操作違規行為共5起。其中發生不良事件的相關護理人員,共有63人,其中實習護理人員13人(39.3%),護士34人(21.4%),主管護師7人(12%),護師9人(27.3%)。工作時長6個月—12年不等。
2 研究方法
2.1 回顧性研究
通過回顧性研究方法,對兒科發生不良事件原因進行分析,并對所上報的內容進行匯總。根據所上報了解的不良事件嚴重程度進行等級劃分。
2.2 不良事件等級劃分基礎
根據護理工作開展中不良事件的系相關管理規定,對不良事件進行等級劃分。首先是0級,表現相關不良事件已經存在發生的隱患,但在具體發生前按照管理流程被制止。Ⅰ級:不良事件在護理工作中已經發生,但并沒有造成嚴重的影響。發現后已經停止。Ⅱ級:護理中不良事件發生并且造成輕微的傷害,但并沒有對患者造成生命威脅。Ⅲ級:護理中的不良事件,造成了中度生命體征改變影響,需要繼續臨床觀察,并采取次要的處理措施。Ⅳ級:護理中的不良事件,對患者生命體征造成嚴重影響,并且患者生命體征也產生了明顯變化,需要采取緊急搶救措施,并根據患者的臨床反應升級護理等級。
2.3 統計學分析
使用SPSS22.0軟件進行統計學分析,使用x2表示檢驗結果,其中P<0.05視為具有統計學分析意義。
3 結果
3.1 不良事件的主要原因
將護理中所產生不良事件的原因總結為表1.
根據以上表格中分析結果的觀察可以發現,導致不良事件的發生原因中,管理問題以及培訓因素,在其中造成的影響最為嚴重。醫生囑托、自律意識、操作因素以及其他因素在其中占據的比例相等,均為6.98%。
3.2 不良事件與護理人員職稱關系
將護理過程中,不良事件發生類型、發生原因與護理人員職稱之間的關系,整理為表2。方便進行工作經驗因素在其中影響的觀察。
經過分析可以判斷,不良事件發生中,實習護士的發生比例最大,其次為普通護士,其中護師與主管護士,在其中占有的比例最小。可見不良事件的發生因素中,與工作人員職稱有著極大關系。
4 討論
4.1 不良事件發生原因
兒科護理相比于常規的成人護理,存在一定溝通難度,因此在護理工作開展中,更應該從管理以及溝通角度加以強化。通過表1與表2中的結果對比可以發現,實習護士發生不良事件的比例最大,造成不良時間的主要原因為溝通問題。兒科護理中自身存在一定溝通難度,實習護理人員缺乏工作經驗,導致最終在工作任務開展中,護理服務質量受到影響。
4.2 不良事件預防路徑
護理工作中預防不良事件產生,首先需要加強護理人員專業培訓以及管理,提升實習護士以及護理的溝通服務能力,形成嚴謹完善的管理流程,護理工作嚴格按照流程開展,可以避免相關違規操作以及自律意識不足的問題[1]。護理管理者應在重視護士整體的風險意識和綜合素質提高的同時,加強重點人群和重點時段的管理,關注兒科這一特殊群體。加強優質護理服務工作的內涵建設,改革護理人員排班模式,按照患者的需求實施彈性排班,真正落實臨床基礎護理和專科護理工作,為患者提供安全、優質、高效的護理服務,是降低不良事件發生率的有效途徑。采取護理人員分級管理制度,根據不同級別護理人員,不良事件發生幾率最大的部分,進行重點管理控制,并構建完善的患者評估反饋體系,根據患者反饋,及時對接下來的護理工作控制調整,從而達到最佳護理效果[2]。
參考文獻:
[1]安叢叢, 王欣. SHEL模式在神經內科護理不良事件原因分析中的應用[J]. 當代護士(上旬刊), 2018, 25(5):19-21.
[2]繆紅, 董承顏. 持續護理質量改進在兒科門診護理風險管理中的應用[J]. 醫學臨床研究, 2018, 35(3):612-6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