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宏星 莫春梅
摘 要:90后大學生是在校大學生的主力軍,研究90后學生關注的焦點問題有助于更好的了解學生的思想狀況。從90后學生關注的問題看,主要集中在服務、人文環境以及就業創業方面。為此,需要采取措施從宏觀和微觀角度對大學生關注的問題進行積極引導。
關鍵詞:90后;大學生;關注;焦點問題;分析
當前90后的的這部分大學生是在校學生的主要組成部分。他們生長在中國經濟高速發展,物質文化取得豐碩成果,政治局面穩定,多種意識形態相互交織,網絡普及大幅提升的新時期。研究在當前的時代背景下,他們所關注的焦點問題有助于針對性地開展教育。
本文選取川東高校——四川文理文理學院作為研究對象,共發放問卷350份,回收問卷315份。其中男生有98名,女生有217名;本科生有274名,專科生有41名;大一有156人、大二有85人、大三38人、大四36人。從調查的總體情況看,大學生關注的焦點問題在性別、年級、學歷上沒有明顯差異。在關注的五個內容:個人發展、校園環境、服務與管理、教育教學、就業創業中根據學生的選擇排在前五的分別是服務與管理中的餐飲服務,有75.56%的學生對此非常關注;第二位是學校的校園環境中的學校的人文氛圍,有72.7%的學生對此非常關注;第三是對就業創業中的創業培訓,有59.37%的學生對此非常關注;第四是就業創業中的就業指導有58.1%的學生對此非常關注;第五是校園環境建設的寢室住宿有50.16%的學生對此比較關注。從中可以看出,學生關注的問題比較集中在服務、環境建設以及就業創業這三大內容。
一、對關注情況的分析
(一)對學校的服務與管理的關注情況分析
當前大學生表達訴求的愿望和維權意識變得強烈。作為成年人而言,他們不再是被動地享受學校提供的服務與管理,而是能將所感受到的、需求的服務與管理通過各種途徑和方式表達自己對學校服務與管理方面的意見和建議,借此希望得到更高質量的服務和享受優質的管理帶來的便利。根據調查顯示,在對本校所提供的服務中,有75.56%的學生對餐飲服務是非常關注的,后面依次為衛生保潔服務占了14.6%,醫療服務占了5.08%,維修服務占了4.76%。通過數據可以看出,學生對餐飲的關注占了絕大多數。民以食為天,當代大學生對于飲食方面的需求和質量的要求是越來越高,這也是學生對美好生活的追求的反應。餐飲服務人員態度的優劣、飯菜的質量、衛生、就餐環境的好壞都在很大程度上影響著學生的生活質量。因此在管理層面就需要加大對餐飲服務的管理。對于學校的管理,學生首先關注的問題也是服務管理,35.56%學生對此進行了選擇,這也應證了學生對服務的重視;第二關注的管理方面是教學管理,占了27.94%;第三關注的是治安管理,占了19.05%;最后是師生的日常管理,占了17.46%。
(二)對校園環境的關注情況分析
校園環境對人的思想、情感、價值觀的形成,往往具有潛在的影響作用。良好的校園環境,會潛移默化地將學校的精神品質內化為學生的行動指南和風向指標,有效地規范、引導、激勵著受教育者的行為。根據調查,學生對校園人文歷史環境最為關注的是校園的文化氛圍,有72.7%的同學進行了選擇,排在第二位的是學校的文體活動,有22.86%的學生比較關注,最后是學校的歷史發展僅有4.44%的學生關注。校園環境設施設備建設中,學生最為關注的是寢室住宿,有50.16%的學生進行了選擇;后面依次是教學基礎設施設備,有34.92%的學生進行了選擇;運動休閑場所有8.57%的學生對此比較關注;最后是校園景觀有6.35%的學生對此進行了選擇。大學的寢室住宿環境是學生生活的重要場所,大學生在校的時間中基本上有三分之一多的時間是在寢室里度過的,寢室住宿條件的好壞、寢室成員的人際關系、寢室的氛圍的優劣在很大程度上影響到大學生的學習和生活,學生對寢室住宿的特別關注也是可以理解的。
(三)對就業創業關注情況分析
大學生的就業問題是事關民生的大事,當前就業形勢嚴峻,就業壓力增大,隨著每年畢業人數增加,加之以往未就業的學生,需要就業的人數成上升趨勢。上至國家、下至省市相關部門采取了一系列促就業政策和措施,并積極鼓勵大學生自主創業,同時在政策優惠、資金幫扶上提供了較多支持。在對就業的關注情況調查顯示,學生在就業方面最為關注的內容是就業指導,有58.1%的學生對此進行了選擇,其次關注的就業信息,占了23.81%,第三關注的是就業幫扶,比例為14.29%,最后關注的就業的法律法規,有3.81%的學生進行關注。學生對就業指導的高度關注是因為這與學生的未來發展有著直接影響,對大學生開展就業指導如對分析自我的求職擇業心理、就業市場與就業政策、求職自薦材料的準備、面試技巧、權益與法律保障、自主創業、職場適應與職業發展等內容進行指導,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幫助學生了解自我、做好心理準備、提高求職技巧等有很大益處。
創業對于就業而言不失為當前大學生的另一種就業選擇,在當前創新創業大背景下,個人有機會有一定條件去創業對于大學生而言既是一種機遇又是一種挑戰。如何去創業、怎么去創業,需要哪些條件去創業是當前學生比較迷茫的地方,為此學生對于創業關注的內容從高到底表現為創業培訓、創業知識、創業競賽、創業法律法規,所占比例分別為:59.37%、21.59%、11.11%、7.94%。
(四)對教育教學的關注情況分析
大學的教學工作是培養人才的重要環節。改善教學質量,提供良好的教學保障有利于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從學生對學校教學保障的關注看,學生關注的內容從高到底依次為:師資隊伍,有41.5%的學生非常關注;其次是教學設施設備,有34.29%的學生對此比較關注;最后是學習場所,有24.13%的學生進行了關注。對影響教學質量的內容中,學生最為關注的是教學方式,有41.59%的學生進行了關注、其實教師素養有36.51%的學生對此進行了選擇、最后是師生關系有21.9%的學生關注。從學生對教學工作關注的內容反映出學生集中在對教學質量中教學方式以及教學保障中的師資隊伍是非常關注的。有效的教學方式更加吸引學生的注意力,較強的師資隊伍是順利開展教學工作的有效保障。
(五)對個體發展的關注情況分析
個體發展是學生承擔社會責任,走上職業發展的必備條件。從學生對在校期間的個人發展的內容關注度上看,90后學生對個人能力培養的關注是最高的,其次是思想道德素質,最后是專業學習。
能力是一個人綜合素質的體現,是完成一項目標或者任務所體現出來的素質。在個人能力的培養中,當前學生對實踐操作能力又最為關注,41.27%的學生對此非常關注;其次是人際交往能力,有32.06%的學生對此比較關注;第三是口頭及書面表達能力,有20.32%的學生對此有關注;最后是心理調節能力,有6.35%的學生關注。
個人的思想道德素質在人的發展的中起先導作用,根據調查,在思想道德素質中,學生最為關注的是心理素質,有40.63%的學生比較關注;其次是道德法律素養,有38.73%的學生關注;最后是思想政治素質,有20.63%的學生對此有關注。從中看出當前大學生對心理的關注還是比較高的,這與我國對大學生的心理健康的關注密切相關,特別是從2000年我國開始將每年的5月25確定為全國大學生心理健康日,把大學生心理健康的關注提高到國家的層面,加上當前90后大學生所處特殊時代來自學業、交友、就業等方面所面臨的壓力,也引起大學生日益關注自身心理健康狀態。
學生所學專業對學生而言是未來從事相關專業領域的條件。根據調查,學生對專業的實踐操作能力的關注最高,有34.6%的學生對此關注;其次是本專業的發展前景比較關注,有34.29%學生比較關注;第三關注的是專業的就業情況,有21.59%比較關注;最后關注的是專業知識的學習,僅有9.52%的學生進行關注。
二、當前90后大學生在校期間對關注問題的原因分析
從當前90后大學生關注的問題可以看出,目前大學生普遍重視實用,重視眼前利益,重視外部條件,凸顯了當前學生的實用主義傾向。對此現象可以從兩個方面進行分析:
(一)宏觀層面
90后大學生是生長在改革開放和全球化的大背景下,特別是改革開放以來,人們的經濟意識不斷覺醒,越來越多的人開始注意物質財富的積累、物質生活的享受,對個人價值的重視,個人利益的訴求更加強烈,而對精神追求和集體的關注確被相對的忽視了;同時,網絡、媒體等傳播的炫富、金錢至上、享樂主義等的一些不良價值觀的誘導使得社會上的享樂主義、金錢至上、即時效應、價值觀多元化等思想已充斥著校園的角落,對當前90后大學生的思想和行為不免產生影響,也使得他們在充分享受豐碩物質財富和精神成果的同時,對關系到自身有密切利益的問題的時候就顯得比較關注。
(二)微觀層面
大學生要成長發展,離不開衣食住行等基本物質條件的保障,更離不開提升自我發展,增長知識,增加才干的內在精神的需求。無論是物質條件還是精神需求對于大學生的成長發展都是不可或缺的因素。學校服務質量的好壞、環境的優劣、能否為學生提高所需要的指導這些都是關系到學生的切身利益,對于學生而言重視不可厚非;但另一方面當前90后大學生身心發展的不一致,身體的成熟不代表心理的成熟,對所關注的問題,由于本身所處的年齡、見識、經驗、能力等方面的不足使得當前學生關注的問題更多地是與自身所處的環境和自己的感受去評判,比較缺乏全局和長遠的眼光。
三、采取措施對大學生關注的問題進行積極引導
圍繞大學生關注的問題開展思想政治教育才有做到因事而化、因時而進、因勢而新,才能確保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時效性、針對性、有效性。
從宏觀層面來看,需要加強對大學生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的引領,特別是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引領。通過教育引導、輿論宣傳、文化熏陶、行為實踐、制度保障等,使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內化與心、外化于行,讓學生樹立正確的三觀,明辨是非,堅持真、善、美,拒絕假、惡、丑。
從微觀層面來看,需要:
第一,對學校而言需要提升服務管理質量,將學生所關心的問題特別是與學生生活學習密切聯系的問題要進行解釋和說明,告訴存在的客觀情況的原因以及學校所作出的努力,同時對學生反映問題中的不合理的情況及時進行糾正,取得學生的理解,糾正認識的偏差。
第二,開設公共課或者相關選修課程引導學生。針對大學生所處的特殊時期和他們所關注的相關內容開設有關課程,如開設大學生心理健康課程、大學生就業指導、創新創業培訓、適應性教育、人際關系處理等相關課程,讓學生在課程中了解自身、掌握技能技巧,提高適應社會的能力。
第三,提供實踐平臺,促進學生成長。實踐是促進大學生自我成長的有效途徑,是開拓眼界,提升認知的重要手段。高校要積極搭建大學生社會實踐平臺,通過開展暑期實踐、社區服務、志愿活動、社會調查等幫助大學生走出學校,走向社會,更好地了解社會,豐富自身閱歷,提高認知。
第四,對于學生個體而言,廣泛參與、積極獻策。作為學生首先要了解校情校史,增進對學校的認同感、責任感和使命感。其次積極主動參與學校提供的各種勤工助學工作,在工作中提升認識。最后,把自身的發展與學校發展緊密結合,主動轉變觀念,促進自我成長。
參考文獻:
[1]楊凡.淺議90后大學生的特點及其產生的社會背景[J].佳木斯教育學院學報,2011.5.130.
[2]張甲田.思想政治教育視域下大學生對社會熱點問題的關注及引導研究[J].當代教育實踐與教學研究,2017.05.265.
[3]徐曼.當代大學生關注的思想熱點問題探析[J].思想政治課研究,2017.06.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