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丕瓊
【中圖分類號】R249 ? ? ?【文獻標識碼】A ? ? 【文章編號】2095-6851(2019)08-140-01
多囊卵巢綜合征為臨床常見婦科疾病,屬于內分泌失調疾病,表現為無排卵或稀發排卵、激素紊亂等,伴隨月經周期不規律、不孕等癥狀,高發于生育年齡婦女。多囊卵巢綜合征患者由于長期不排卵,極易引發無法正常懷孕,同時激素紊亂導致多毛、肥胖等不良反應,嚴重影響身心健康,不利于家庭和諧與社會穩定。PCOS多囊卵巢綜合征對生殖功能產生影響,發病率較高,在無排卵不孕者中高達50%~70%,其早期流產率也較高,約為30%~50%,極易引發代謝綜合征,誘發多種疾病,如糖尿病、心腦血管疾病。在筆者多年臨床診療中,很多患者提出關于多囊卵巢是否影響懷孕有關問題,筆者將就此進行闡述。
1 多囊卵巢發病機制
1935年,Leventhal與Stein兩位學者將多囊卵巢綜合征歸納為不孕、肥胖、多毛、閉經四大癥狀,其發病機制尚未明確。在70年代,有學者提出多囊卵巢綜合征與腎上腺分泌雄激素過度存在相關性。在90年代,大量臨床實踐表明多囊卵巢的病因為遺傳基因部分缺陷。目前,臨床認為誘發該疾病的因素與胰島素和高胰島素抵抗存在相關性。由于多囊卵巢綜合征尚無明確病因,與多種因素有關,如心理因素、精神因素、遺傳因素、內分泌紊亂因素等,部分學者認為與卵巢異常、代謝異常、腎上腺異常等存在相關性。
2 多囊卵巢綜合征對懷孕的影響
多囊卵巢綜合征最顯著的特征就是不排卵,由于沒有排卵,卵巢只能夠分泌雌激素和雄激素而不會分泌孕激素,由于子宮內膜增生,孕激素會使子宮內膜產生分泌的反應,子宮內膜長期受到雌激素的作用而沒有產生孕激素,導致子宮內膜增生過長或子宮內膜癌,由于多囊卵巢患者不能排卵,無法自然受孕。多囊卵巢的患者,初期很少會有癥狀表現,所以早期的診斷是非常困難的,就診時有70%的女性已經屬于晚期,很少能夠得到早期的治療。通常來說都能滿潮,因為排卵出現障礙,想要懷孕非常的困難,由于排卵障礙導致卵子不夠成熟。
3 多囊卵巢綜合征的治療
多囊卵巢綜合征對懷孕產生一定影響,但可通過治療糾正排卵異常,促進機體恢復,從而達到懷孕目的。
3.1 西醫治療多囊卵巢綜合征
臨床在治療多囊卵巢綜合征時常采用藥物治療與手術治療為主,將調整生活方式作為治療基礎,并實施對癥治療,其中包括月經周期調節、高雄激素血癥的治療、胰島素抵抗改善、促排卵等,預防心血管疾病與代謝綜合征,對子宮內膜功能進行保護,從而促進不良健康結局改善,提高患者的生活質量。臨床上治療多囊卵巢綜合征的藥物種類有很多,氯米芬、二甲雙胍、炔雌醇環丙孕酮片、螺內酯等應用較為廣泛,且研究報道較多,治療效果顯著,隨著醫療技術的不斷發展,利拉魯肽、阿卡波糖、奧利司他等藥物逐漸應用于臨床中,取得滿意效果。然而有學者指出,西藥治療伴隨多種不良反應,且費用較高,增加患者的經濟壓力,且其遠期獲益與妊娠安全性還需進一步研究。
3.2 中醫治療多囊卵巢綜合征
臨床治療多囊卵巢綜合征時,存在多種治療方法,且各方法間有很大差異,在行中醫治療時,需辨證論治,四診合參,以調理沖任、補腎健脾為主,加之活血行瘀,滌痰除濕,疏通肝氣等治療,促進血淤、痰濕不化、肝氣郁滯等癥狀改善,對女性生殖軸進行調節,從而促進內分泌功能改善,使月經來潮達到規律狀態,從而使排卵功能恢復正常。臨床在治療多囊卵巢綜合征時,以溫補腎陽,化瘀除濕為治療機理,調暢任脈與沖脈,培補腎陽,貫穿始終。許多中醫學者入手于五臟生理病理,對多囊卵巢綜合征病機關鍵進行分析,總結為腎虛是關鍵,肝、脾涉及,或瘀、濕、痰兼夾,幾種病理因素相互影響、同時并存、相互錯雜。相比于西醫學,中醫藥具有安全、無副作用等優點,以針灸更為突出。使用中醫藥治療多囊卵巢綜合征優勢較好,治療方案不勝枚舉,其中治療方法具有多樣化,如溫針灸、自擬湯劑等。
3.3 飲食與運動治療法
除此之外,肥胖與多囊卵巢綜合征密切相關是公認的事實,據有關研究表明:一些患者體重降低5%就能改變或減輕月經紊亂、多毛、痤瘡等癥狀并減緩心理壓力。因此可通過飲食治療與運動治療,達到減重目的,促進治療。
飲食調整是多囊卵巢綜合癥重要的輔助治療。一方面要增加蛋白質、纖維素、不飽和脂肪酸的攝入,如多吃一點魚肉、豆類、堅果、亞麻籽油等含這類物質較多的食物。另外,應注意減少總熱量外的攝入,如豬牛羊肉、肥肉、奶油、油炸食物、中西式糕餅等。總之,減重菜單要在保證飽腹感的同時,注重營養均衡搭配。
對于多囊卵巢綜合征的患者來說,運動與體力活動有助于增加代謝控制率,體能和生活質量,并且達到減重的目的。運動與體力活動還有助于降低內臟脂肪、血壓、血脂以及血管阻力。為達到減重目的,合理的運動是最為重要的。要多做一些有氧運動,游泳、慢跑和快走。選擇其中適合自己的運動,每次運動時間要循序漸進,短期運動與長期運動更替進行。保持肌肉很重要,為保持肌肉,平衡鍛煉方式,力量運動更重要。有利于減重的力量運動主要包括靈活型,如拉伸性運動、瑜伽;有氧型,如散步、游泳、騎車、跳舞;力量型,如拉力器,舉重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