崔樹聲
摘 要: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與傳承是“非遺”保護工作的重中之重,要抓住“非遺”活態傳承的特點,依照《中華人民共和國非物質文化遺產法》,做好地方非遺保護工作,通過對地方非遺基本情況研究,找出存在的主要問題,建立完善的傳承機制,激發傳承人的積極性,在社會力量的支持和參與下,培養更多觀眾和傳習者,共同為“非遺”保護和傳承貢獻力量。
關鍵詞:非遺;保護; 傳承
近年來我們圍繞“鞏固搶救保護成果,提高保護傳承水平”的指導思想,深化非遺理論和規律研究,推動非遺工作呈現新的局面。但是,我們應該看到,我們的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工作起步較晚,保護體系尚不完善,如何使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與傳承步入科學、有序、規范、健康的軌道,是新時代全面做好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與傳承工作面臨的新課題。
就拿隴西縣來說,我們組織專人采取問卷調查、座談與現場考察等形式,對“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與傳承”進行了重點課題調研,通過調研我們認為,要繼續貫徹“保護為主、搶救第一、合理利用、傳承發展”的工作方針,繼續健全完善“國家 + 省 + 市 + 縣”的4級保護體系,繼續靠實工作責任,形成工作合力。
一、基本情況
隴西歷史悠久,文化底蘊深厚,非物質文化遺產極為豐富,現有省級非遺代表性項目4項(隴西云陽板、隴西名歌、隴西臘肉制作技藝、“靛坪大曲”釀酒技藝),市級非遺代表性項目22項,縣級非遺代表性項目7項;省級非遺代表性傳承人3人,市、縣級非遺代表性傳承人36人,基本構建起了較為完整的非遺名錄保護體系。
隴西縣認真貫徹落實了《中華人民共和國非物質文化遺產法》和《甘肅省非物質文化遺產條例》等非物質文化遺產法律法規,立足縣情實際對頻臨危絕的非物質文化遺產進行了深入挖掘、細致篩選、認真評審,加強了保護和傳承。非遺在滿足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方面的作用逐漸凸顯,人人傳承發展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生動局面逐步形成。
二、存在的主要問題
一是法律宣傳重視不足。非物質文化遺產法律法規宣傳手段單一,針對性和實效性不強,宣傳不夠廣泛深入,部分單位、鄉鎮、干部群眾對非遺工作知曉率不高、重要性認識不足,面對當前非遺日益消亡的現實,缺乏保護的緊迫感、責任感和使命感,對非遺保存、保護、傳承工作重視程度、工作力度不夠,參與申報率不高,當前我縣非遺傳承保護工作存在配合少、認識淺的問題,離全社會廣泛參與的工作局面仍有較大差距。
二是管護能力有待提升。申遺工作量大,收集資料的工作難度大,需投入較多的人力和必要的資金保障,正常的工作經費和公眾非遺項目尚未建立經費保障機制,這些已記錄、整理的非物質文化遺產普查資料和民間文藝作品資料的管護能力有待提升。
三是部分項目后繼乏人。隨著經濟發展,很少有人愿意去學習和繼承經濟效益差、實用性不高的的傳統行業。不少項目和傳承人面臨弟子少或無弟子的局面,部分項目也面臨傳承人年齡老化風險,項目保護處于“有人教無人學,有心學無人教”的困境。一些保護單位和傳承人缺乏創新和開拓市場的能力,使傳統項目因實用性差被淘汰而面臨消亡的危險。
四是產業效應不夠明顯。非遺項目具有多樣性和復雜性,應根據不同項目的傳承狀態和生存狀態,分類指導,區別對待,對具有民族民間特色且市場需求量大的項目,實行生產性保護,形成產業有利于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的傳承和保護,目前,除了一些少數傳統行業具有一定發展規模,其他多數保護項目產業化集聚度和市場化開拓度較低,這些傳承個體以傳統技藝項目居多,人員少、資金少、平臺小,極大地束縛了項目的傳承發展空間,使生產性保護的目的難以實現。
五是保護合力尚未形成。非遺保護工作涉及面廣、工作量大,而當前則以文化部門一家為主,其他部門與文化部門之間的聯系不夠緊密,部門間、鄉鎮政府與文化部門的協調配合少。
三、意見建議
(一)加強法律法規宣傳。進一步要把宣傳貫徹非物質文化遺產法及相關法律法規作為非遺工作的一項長期任務務實推進。要不斷創新宣傳形式,充分利用網絡、微博等新興媒體的媒介優勢,加大對非物質遺產法律法規的宣傳和涉及非物質遺產違法案件查處的通報力度,變一人護法為萬民守法,還要結合每年“文化和自然遺產日”、春節、端午節、中秋節等中華民族傳統節日,提升廣大人民的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法律意識。
(二)加強日常管理保護。非遺的保護傳承工作是一項龐大系統的工程,需要投入大量的人力、財力。要加快專業人才隊伍建設,引進一批具備高學歷、高技能的專業技術人才,提升專業能力,不斷加強非物質文化遺產工作人員的培訓教育,不斷提升非物質文化遺產部門工作人員和執法人員工作能力水平。
(三)加強非遺傳承人保護隊伍建設。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人是非遺項目活性傳承的良好載體,非遺傳承人保護是非遺傳承的核心。要加大代表性傳承人保護力度,并抓緊做好搶救工作,確保非遺得以代代相傳。要積極出臺相關政策,為傳承活動提供必要的條件,采取命名、授予稱號、表彰獎勵等方式對列入各級名錄的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作給予一定的社會榮譽,提高傳承人的社會地位和社會影響。
(四)加快非遺產業培育。非物質文化遺產合理的產業化與利用能夠拓展非物質文化遺產生存與發展的空間,有利于保持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原生態。要支持非遺項目在保護傳統制作技藝的前提下組織技術攻關,以降低勞動強度,推進產品升級,使非遺的資源優勢轉變為產業優勢和競爭優勢,如引導隴西臘肉、“靛坪大曲”釀酒等傳統手工技藝向營銷經濟體以及成立法人企業等方向發展,形成傳承、保護、研發、生產、銷售一條龍產業模式。
(五)統籌形成整體工作合力。對照存在的主要問題,明確相關部門的工作職責,建立政府主導、文化部門牽頭、其他部門積極配合、全社會廣泛參與的良好工作機制。統籌做好各職能部門、群眾團體及鄉鎮、社區的協調工作,及時有效地研究解決非遺保護有關事項,形成人人傳承、人人保護的生動局面。
[參考文獻]
[1]王文章主編《非物質文化遺產概論》,教育科學出版社,2013年5月第一版。
[2]苑利、顧軍主編《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干部必讀》,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13年出版。
(作者單位:甘肅省隴西縣文化館,甘肅定西?? 7481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