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體珉
【中圖分類號】R715 ? ? ?【文獻標識碼】A ? ? 【文章編號】2095-6851(2019)08-195-01
腰椎間盤突出癥是較為常見的疾患之一,發病于患者的腰間盤部分,可發生于任何成年人,以20-50歲青壯年多發,男女比例約3:1,由于受到髓核不同程度的改變,在外力作用下,發生椎間盤纖維環的破裂,從而引發腰間盤突出。腰間盤突出癥是由于椎間盤的纖維環出現破裂,從而使髓核突出,對神經根與脊髓產生壓迫,臨床表現為腰部疼痛僵硬,下肢疼痛麻木,側轉不利,下肢活動受限等。腰椎間盤突出是一種常見病,多發病。因此,這就使得臨床需不斷重視康復護理,堅持鍛煉,緩解癥狀,有效預防疼痛。
1 臥床休息
脊柱退行性病變和負重之間存在密切關系,因此科學且嚴格臥床休息,需首先排除腰椎病變發展因素,為患者創造恢復必要條件。臥床休息為腰椎間盤突出癥基本治療手段,有助于神經炎性物質的毒素吸收減少,消退與恢復炎癥,預防神經纖維黏連。保持絕對臥床休息是指患者在硬板床上平臥,僅僅可翻身,不可站立或坐起,在大小便與進食時均不可站立。在臥床3-4周時便可看到效果。對于腰間盤突出急性期患者,不僅需要臥床休息,還需要實施中藥外敷治療與牽引治療,以期達到良好治療效果。
2 佩帶腰圍
腰圍是一種常用支具,具有制動和保護作用。其中制動作用為:正在患者佩帶腰圍后,限制腰椎活動,特別是前去活動,確保腰椎局部組織得到充分休息,促進肌肉痙攣緩解,恢復血運,促進致痛物質消散,從而減輕或者消失椎間關節與神經根周圍的炎癥。對于保護作用:腰圍有助于腰椎穩定性加強,對于腰椎間盤突出癥者,在牽引或者臥床后下地活動,使用腰圍佩戴具有加強保護作用,一定程度的限制腰椎活動范圍與活動量,對前期效果進行鞏固。腰圍廣泛應用于腰椎間盤突出癥的治療中,腰圍佩戴時間為4-6周左右,不可超過3個月,根據患者體格選擇腰圍規格。
3 飲食調養歲
腰椎間盤突出患者活動量受到限制,因此應當合理減少飲食攝入量,尤其是急性期臥床患者,不僅活動減少,消化功能也降低,其胃腸道的蠕動減慢,需以富含維生素、蛋白質、纖維等清淡食物為主,例如豆類食物、水果、蔬菜等,脂肪含量高與肉類食物需少吃,避免造成大便干燥,使得排便用力。同時,在飲食調養過程中應當注意:避免體重過胖,對總熱量進行控制,禁煙忌酒,補充鈣、蛋白質、維生素E。
4 中醫治療
4.1 中藥內服治療
中藥內服治療為臨床常見輔助手段,與外敷藥聯合治療效果更佳。以我國醫學基礎理論為基礎,結合患者實際情況,采用中藥組方,對腰椎間盤突出癥患者進行治療。
若患者為明顯氣滯血瘀者或早期發病者,以舒筋止痛、通經活血類藥物治療,如抗骨質增生片、小活絡丸等。
若患者寒濕中,需添加健脾利濕藥進行治療;若患者風濕重者,需添加祛風除濕藥進行治療,如獨活寄生湯。
若患者病程較長,可使用腎陰藥或者補腎陽進行治療,如六味地黃丸、肉蓯蓉、枸杞、豬腰燉杜仲。
4.2 中藥外治療法
中藥外治療法是一種祖國醫學傳統療法,在《內經》中記載了多種外治療法,如熏淋、藥熨、敷貼、洗滌等,廣泛應用于骨傷科的治療中。
有關研究指出,頸部、腰部、膝部、足跟部應用“舒筋止痛、活血化瘀”藥方實施貼敷治療,有助于癥狀緩解,且價格低廉。目前,臨床為了使用方便,很多中藥被加工為成藥,如酊劑、純中藥粉劑、成膏藥、油劑等。
外敷自熱類中藥具有較多品種,如骨質增生外敷靈、化堅膏、坎離砂、骨質增生型安痛保健貼、骨痹外敷散等,均具有顯著療效。
5 針灸推拿治療
以中醫基礎理論為依據,對腰椎間盤癥者實施針灸療法,具營陰陽、行氣血、貫上下、通表里之功效。使用針灸治療腰椎間盤癥,對腧穴產生直接作用,在經絡傳導與反應作用下,對機體臟腑功能與營養氣血進行調整,從而達到疾病的治療。
我院對于腰椎間盤突出癥常應用毫針治療,取穴為:患側大腸俞穴、關元俞穴、環跳穴、秩邊穴、委中穴、懸鐘穴、陽陵泉穴等穴位作為主穴,取0.30mm*75mm毫針在皮膚處快速進入,實施提、插、捻、轉不同手法。針灸中取命門穴、腰陽關穴、委中穴具祛風化濕、散寒止痛之功效;取腎俞穴、太溪穴、三陰交穴等穴位針刺,可填精益髓、溫腎補虛,有效對機體的腎虛精虧狀態給予調整;取命門穴、腰陽關穴溫針,取后溪穴、腰夾脊穴等穴位針刺,疏通督,并重建轉輸氣血之精髓與督脈統攝諸陽功能,促使筋肉骨節充足濡養,疼痛得除;取足三里穴、楊陵泉穴、三陰交穴等穴位,可通絡止痛、益氣活血。在大量的臨床實踐中,證實了應用毫針治療腰椎間盤突出癥可有效緩解疼痛,效果極佳。
6 堅持自我鍛煉
腰椎間盤突出癥者經休息與治療后,有助于緩解病情,或者痊愈,但具有較高的復發率。臨床為了有效預防復發,應當指導患者保持正確姿勢,重視保護,促進腰椎間盤的退變加速,并以退變為基礎產生損傷,因此應當加強自我鍛煉,增強腰背部肌力,在腰椎活動股增加的同時,促進脊柱穩定性增加,避免疾病復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