楚明
【中圖分類號】R249 ? ? ?【文獻標識碼】A ? ? 【文章編號】2095-6851(2019)08-212-01
隨著近年來人們對自身健康的重視,各種醫療設備也在不斷完善,為了能夠使臨床診斷結果更加精確,對于疾病的臨床診斷具有重要意義。目前臨床中的定期的身體檢查或是有針對性的檢查,都不可避免的會接觸到X線、CT、核磁、B超,那么它們到底有哪些區別呢?我們一起來看一看。
1 X線
X線是平時接觸比較普遍的一種檢查方式,俗稱“拍片子”。X線的穿透力非常強,其主要的工作原理就好比是給身體拍了張平面的照片。在X線穿透過程中,被骨骼、血液、軟骨組織等吸收減弱,所以可以呈現出被檢查部位的形態,因為被照射部位身體密度不同,拍攝后的底片會呈現黑白不一的顏色,所以我們看見的片子上骨骼的部分是偏白色,軟骨組織則不明顯。X線比較適用于檢查骨骼,價格相對比較便宜,速度快,一般適用于臨床早期診斷。不過X線具有輕微的輻射,不建議孕婦和備孕期女性做檢查,以免影響胎兒。
2 CT
CT檢查,也就是電子計算機斷層掃描,該方法是通過精準的X線掃描人體某一個具有一定厚度的部位,并通過探測器接收穿透過的X射線,在計算機上形成圖像。也是用X線給身體拍照片,不過X線是一張影像,而CT是比X線更細致的給身體拍的多張影像。它是逐層穿過人體檢查,所以所受干擾小,成像后就更清晰。且經過計算機處理后,能夠直接的將人體骨骼的立體形態呈現出來,但是CT的價格也高于X線。在檢查中如果看X線看不清楚,可以用CT進一步細看。比如說一些比較重要的部位,用CT檢查比較清晰,比如說頭顱、胸腔、脊柱等等部位,用CT優于X線。CT除了能更清晰的觀察骨骼的情況,對肺部結節、淋巴結增大、氣管狹窄和對肺癌的篩查有較大的價值;對中樞神經系統疾病、頭頸部疾病的診斷、大血管檢查也有很大的意義。CT輻射大于X光線,不過目前有低劑量螺旋CT,普通CT的放射劑量是它的5倍,優勢比較明顯。
3 核磁
核磁共振的檢查原理主要是通過磁場來使身體內的水分震動起來,在身體內的水分逐漸平靜下來后,觀察震動所形成的影像,通過影像能夠看到人身體內部的正常組織與患病部位存在的差異。
因此核磁共振也被戲說室“搖搖看的檢查”。核磁共振可以做任何角度的切層,并且沒有輻射。核磁共振對關節、肌肉、中樞神經系統等軟組織檢查結構更清晰;對顱腦、脊柱和脊髓等的解剖和病變的顯示優于CT;對脊柱、腫瘤、感染性疾病、淋巴結和血管的結構也有獨到的優勢,是某些病變不可或缺的檢查方法。對肺部和骨骼結構的檢查不如CT,為了更全面的了解病情,有時候醫生會建議這兩種檢查方式都做。核磁共振是四項檢查中技術更為復雜,所以價格也是最貴的。
4 B超
B超,主要是通過使用超聲波來穿透人體,當聲波遇到人體組織時,兩者相互碰撞會產生反射波,此時反射出的回聲就是我們所說的b超畫像。舉一個生活中的實例,比如我們在挑選西瓜時,敲打西瓜時,能夠聽到西瓜內傳出的聲音,通過聲音來判斷西瓜的成熟。B超的原理一樣。但是B超的穿透力比較弱,比如1cm左右的腫瘤是非常難檢查出來的。B超無輻射、無刺激、可以用于孕婦的孕檢,同時對于一些骨折,也是能夠檢查的,能夠避免X光線帶來的損傷。
根據個人的訴求不同,相應的選擇不同的檢查方式進行治療,針對不同的疾病采用不同的檢查方式,能夠有效提高診斷結果,有助于臨床治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