章琪鈺
【中圖分類號】R821.4+1 ? ? ?【文獻標識碼】A ? ? 【文章編號】2095-6851(2019)08-220-01
隨著當今社會的進步,在現今的醫學領域中,PICC這項技術越來越多地被廣泛的病患了解以及接受,在我們的社區衛生服務中心也經常遇到此類病患。因此,如何做好PICC維護,是我們護理工作中關注以及學習的重點。
首先讓我們來了解下,什么是PICC?PICC是一種外周至中心的靜脈置管術,一般置管靜脈首選貴要靜脈,其次為肘正中靜脈或頭靜脈,將以上靜脈作為插入點,使得導管尖端到達上腔靜脈,以達到藥物輸注的目的。PICC導管在體內可以留置最長一年的時間,且這項操作創傷小,可減少頻繁穿刺的痛苦和不適,避免高滲性或者刺激性藥物對血管的損害,降低感染的風險,尤其適合于長期輸液以及高危的病患,顯著提高了他們的生活質量。PICC置管后應每七天進行一次導管維護,這樣可以保持管道的通暢,預防感染,使導管在置管期間能夠正常使用。
PICC的維護流程大致如下:
1.護士洗手戴口罩,做好相關物品準備;
2.備齊用物至床旁,核對導管維護本內容,評估病人穿刺部位,檢查敷料有無卷邊潮濕,皮膚有無紅腫熱痛,導管有無移動滑脫,并詢問病人穿刺部位有無不適;
3.取舒適體位,核對病人姓名床號;
4.暴露穿刺部位,手臂下方墊一次性治療巾,順著導管遠端到近端的方向去除舊貼膜,建立無菌區;
5.用快速消毒液消毒手,并置入一次性無菌物品;
6.戴無菌手套,去除舊有接頭,用酒精棉片摩擦消毒待干,連接預沖好的輸液接頭,采取ACL(A:抽回血,C脈沖式沖管,L:正壓封管)三步法沖封管;
7.脫手套,再次確認導管刻度和有無回血;
8.手消毒,戴第二副無菌手套;
9.用三根酒精棉棒采用順逆順的順序消毒穿刺部位皮膚三遍,避開穿刺點1cm,且直徑不小于貼膜范圍,去除殘膠痕跡;
10.準備三根碘伏或洗必泰棉棒,第一根順時針消毒穿刺點及周圍皮膚,直徑不小于貼膜范圍,第二根消毒穿刺點和導管,第三根逆時針消毒穿刺點及周圍皮膚,范圍同第一根棉棒;
11.充分待干后,固定導管并更換貼膜,書寫標簽注明換藥者姓名、日期、時間及導管刻度等相關信息,登記維護本;
12.協助病人穿衣,整理用物;
13.洗手,護理記錄,并給予病人相關的健康教育。
當然,PICC帶管期間也會出現一些相關的并發癥,那么護理人員應該如何進行正確的護理呢?
1.導管堵管:檢查導管有無打折扭曲,如有此類情況,恢復導管順暢即可。若為血栓堵塞導管,可采用回抽法或者尿激酶溶栓法進行相應的處理,若無法解除堵管,應及時拔管;
2.導管破損/斷裂:體外導管若發生破裂,可進行修剪,必要時拔管;體內導管發生破裂時應制動并及時拔管;
3.導管移位:觀察導管功能有無受到影響,X線定位導管位置,禁止將外移的導管重新插入,若情況嚴重時需進行拔管;
4.靜脈炎:穿刺后48-72小時常見于機械系靜脈炎,將患肢抬高并予冷/熱敷,避免重復機械運動;細菌性靜脈炎應嚴格無菌操作,根據藥物敏感實驗行抗感染治療,若情況無法改善則需拔管;
5.穿刺點滲血滲液:查找滲血滲液的原因,給予對應的處理措施,若情況嚴重,需及時拔管;
6.導管相關感染:若發現穿刺點有分泌物,局部紅腫痛時,需立即通知醫生,及時徹底地清除分泌物,加強換藥,局部做細菌培養,一旦確診為導管相關性血流感染,遵醫囑予拔管,并根據醫囑給予抗感染治療;
7.MARSI:是指在移除粘膠產品后出現持續30分鐘或以上的皮膚異常。此時應給予抗過敏藥物的使用,穿刺點更換為透氣性佳、低致敏的敷料。
PICC導管減輕了患者的痛苦,方便患者進行治療,其護理質量的保證,一方面取決于護理人員的精心維護,另一方面也取決于患者的自我維護,所以日常生活中,對于患者自身的健康宣教也是尤為重要。
1.每周導管維護,時間不得超過7天,若出現穿刺點發紅、疼痛、腫脹、滲液或其他異常時,需及時聯絡醫生護士進行相應的處理;
2.穿寬松的衣物,保持局部清潔干燥,不得擅自撕下貼膜,發現貼膜卷曲松動時,請護士及時進行更換,平時用保護套做好局部的保護工作;
3.患者可以進行一般性的日常生活、家務勞動以及體育鍛煉,但是穿刺側手臂應避免劇烈活動或者持重鍛煉;
4.不要用力按壓置管的靜脈和導管,不能自行拔送導管,穿衣服時先穿患側上肢再穿健側上肢,脫衣服時先脫健側上肢再脫患側上肢;
5.患者洗澡應選淋浴,淋浴前先用毛巾包裹敷料處,再用保鮮膜纏繞兩三遍,淋浴結束后吸干水分并檢查敷料有無浸水,如有浸水應立即更換敷料。
在今后的工作中,我們社區醫院將會迎來更多的PICC導管維護的患者,那么如何開展優質的護理工作,如何完善PICC的護理管理也將成為我們未來努力的方向之一,只有切實的做好導管維護技術培訓,才能讓PICC導管更好地應用于廣大的患者朋友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