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磊
【中圖分類號】R249 ? ? ?【文獻標識碼】A ? ? 【文章編號】2095-6851(2019)08-224-01
大腸癌主要包括結腸癌和直腸癌是腸道癌癥的總稱,也是臨床上十分常見的一種惡性腫瘤。而在我們近年來研究中發現大腸癌的臨床發病率有逐年上升的趨勢,并且隨著近年來腸鏡以及相關影像學技術的廣泛應用,這種方案對于大腸癌的早期診斷和治療都有較好的效果,尤其是染色內鏡和放大內鏡技術的廣泛應用,不僅能夠有助于明確患者的病癥狀況,還能有助于對患者的病理特征進行分析,對患者后續治療工作的開展也有積極的促進意義。而內鏡黏膜切除術和分片粘膜剝離切除術使大腸癌的早期診斷和治療效果更為優秀。
那么在這種醫療條件的背景下,我們應當怎樣發現大腸癌并進行早期診斷呢?
1 哪些因素可能導致大腸癌的發生?
遺傳因素:大約有30%左右的大腸癌患者都存在家族聚集傾向,所以目前臨床研究中認為大腸癌的發病與遺傳因素有較為密切的關系。若普通人群家族內存在大腸癌家族史,其他家屬患有大腸癌的幾率,相較于普通人群來說高出2~6倍左右。所以家族內如果存在父母、兄弟姐妹等人群出現息肉群癥,則應當尤其注意。
飲食習慣:通常情況下來說,如果我們在日常生活中長期攝入高脂肪和高蛋白的飲食,或在日常飲食中膳食纖維不足,都是導致大腸癌發生的重要飲食因素。這是由于高脂肪飲食,尤其是含有飽和脂肪酸的飲食,會促進體內的膽固醇代謝物和次級膽酸的形成這類物質均有一定的致癌作用,而在大腸代謝過程中,大腸黏膜會受到致癌物質的影響,發生癌變。同時如果我們在日常生活中攝入的食物纖維不足,會延緩大便的排除導致便秘,這就會增加腸內致癌物質的長期殘留,導致大腸粘膜與致癌物質長時間接觸,進而發生癌變。
癌前病變:大腸癌并非是短期內突然發生的一種病變類型,而是逐漸變化的一種病癥特點,并且現代臨床醫學家已經將大腸癌變的癌前病變—大腸腺瘤作為一種典型的病變特點引起高度重視。而癌癥前期的病程時間較長,潛伏期也較長,通常時間可在5年至20年內。除此之外,我們已知的一些大腸良性疾病,例如潰瘍性結腸炎和息肉等都是導致大腸癌發生的常見癌前病變,如果自身已經存在以上病癥,應當積極對原發性疾病進行治療,避免出現后續癌變的發生。
其他因素:如果患者接受過放射治療、膽囊切除等手術或治療方案,都會導致患者的大腸癌病變發生率較高。如果患者長期存在便秘或其他并發癥患者發生,大腸癌變的幾率也會隨之增加。如果患者受過寄生蟲感染,也會在一定程度上增加患者的癌變幾率。這是由于血吸蟲的蟲卵長期處于患者大腸黏膜中,對腸黏膜造成持續刺激,并且血吸蟲在發育過程中會釋放毒素,進一步刺激腸粘膜,進而發生癌變。
2 篩選危險人群
由于絕大多數癌癥在病癥早期都沒有較為明顯的特點,甚至患者在進行體檢時也不會出現任何的指標異常,患者不會表現為任何癥狀和體征。所以想要達到早期診斷效果,其唯一的手段就是對無癥狀表現的人群進行詳細篩查和高危人群的追蹤調查。篩查方式主要以肛門直腸指檢、乙狀結腸鏡檢、結腸鏡檢查等方式。而在現代臨床醫學和學術研究中均認為,需要對40~50歲以上的人群每年進行糞便隱血試驗,弱患者診斷為陽性,則應當在進行結腸鏡檢查。如果屬于高危人群,例如存在過相關疾病病史、長期應用慢性病治療藥物等特征都需要定期進行結腸鏡檢查若患者存在家族性腺瘤性息肉病或遺傳性非息肉性結腸癌家族史,則應當將患者歸類為高危人群,若患者存在10年以上病史的重癥潰瘍,則需要長期接受結腸癌定期檢查,這樣能夠對人群進行有效篩查并追蹤高危人群做好息肉的內鏡切除,能夠使臨床大腸癌發病率降低80%以上,降低患者的病死率,保護患者的生命安全和健康。
3 早期診斷新技術的實際應用
內鏡下對早期癌癥進行檢查,主要以隆起型和表面型為主,而隆起類疾病又被稱為息肉型病變,屬于I型病變。對患者進行常規結腸鏡檢查,能夠明確患者息肉型早期癌癥。如果患者為表面型病變,即二型病變,應用內鏡進行檢查則很容易出現遺漏現象,所以在對患者進行病癥診斷時,需要采用現代臨床研究的新技術和新型診斷方案,對患者的大腸微小病變進行明確,這也是提高大腸癌早期診斷水平的重要因素。
內鏡下粘膜染色是一種臨床應用的新型診斷方案,主要是將色素噴灑于患者大腸粘膜上進行染色使病變部位的凹凸更為明顯,而在內鏡觀察下則更容易發現和明確。在目前臨床上所應用的常用染色數為靛胭脂溶液和美藍。電胭脂溶液可應用于凹陷部染色,對于II型病變來說有良好的診斷價值。而美藍則可應用于腺管開口部染色,這樣能夠顯示出患者清晰的腺管形態。
放大電子內鏡是日本推出的一種新型醫療手段。一是如果在使用內鏡對患者進行檢查時,如果發現可疑的病灶部位,可以將內徑比例放大100倍進行觀察,這樣能夠有效鑒別出患者的腫瘤性病變和非腫瘤性病變,使醫師了解患者的具體病灶狀況和特點,有助于醫師對癌、腺瘤和腺瘤癌變進行分類。同時在現代臨床研究中發現,這種診斷方案能夠幫助醫師判斷癌變組織的侵犯深度,使一是大致了解患者病變進展時期,有助于幫助患者觀察內鏡下手術后是否存在病變殘留。在進行常規內鏡檢查時,如果發現較為微小的異常,則應當進行染色觀察,隨后再加用放大內鏡觀察患者病灶部位,這種方式能夠檢查出直徑小于一毫米的大腸超微小病變,是現代臨床診斷中的一種十分優秀的診斷方案。
超聲內鏡是現代臨床中的一種新型方案,主要是將超聲診斷方案聯合內鏡應用于患者診斷中,但如果單純依靠超聲內鏡,則不能對早期癌變進行診斷,這是由于早期癌變主要局限于患者大腸粘膜或粘膜下層在超聲圖像上無法與息肉和腺瘤等炎癥增生進行鑒別,但如果患者病理診斷確認為癌變,則超聲診斷能夠較為準確的判斷患者的病變浸潤深度和病變層次,所以超聲診斷不是一種病癥,病理特點明確診斷,而是一種病理分型明確診斷方案,在臨床應用過程中需要予以重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