韓秋天
【中圖分類號】R174+.6 ? ? ?【文獻標識碼】A ? ? 【文章編號】2095-6851(2019)08-250-01
涎腺是一種重要的外分泌腺,也稱為唾液腺。唾液腺包括腮腺,下頜下腺和舌下腺(它們是三個大的唾液腺),以及分布在唇,頰,腭,舌等處的許多小唾液腺[1]。腺體具有分泌唾液,滋養口腔粘膜,協調食物,幫助消化和消毒,促進吞咽的功能[2]。唾液腺疾病包括腺體彌漫性腫大,伴有梗阻或炎癥,腫瘤和全身性疾病[3]。傳統的詢問,觸診或視覺檢查沒有清楚地定義病變的內部結構,形態和周圍結構之間的關系。此外,一些唾液腺疾病在臨床癥狀上重疊并且難以診斷[4]。圖像檢查已成為不可或缺的一部分。醫學成像是基于人體解剖學知識的臨床學科。它通過人體成像的不同方式發現病理變化,并驗證,補充和評估疾病的臨床過程,預后和治療效果。目前,唾液腺疾病的早期發現或疾病復發的預測具有明顯的臨床價值,在唾液腺疾病中起著重要作用。
1 超聲在涎腺疾病中的應用
1.1 超聲在涎腺疾病中的優勢
隨著超聲診斷儀器和診斷技術的不斷發展以及超聲探頭分辨率的顯著提高,超聲檢查已被廣泛用作可重復,安全,簡單和無創的檢測方法。由于腮腺,下頜下腺和導管的位置是淺表的,Gritzman認為超聲在描述淺表唾液腺病變時可以達到與ct和磁共振成像相同的精度。90%的病例可以正確區分良性和惡性病變。腺體內質量和腺外質量的正確率為98%。
1.2 新超聲技術的發展
1.2.1 介入超聲在涎腺疾病中的應用
介入超聲(interventive ultrasonic)是指超聲引導穿刺活檢對各種器官疾病的先進診斷和治療技術。自1987年以來,一直都有超聲引導乳腺活檢的報道。自1995年以來,中國已報告在乳腺和甲狀腺等淺表組織疾病中使用超聲引導。在唾液腺病變的評估中,超聲具有高分辨率并且可以檢測小于3mm的病變,并且可以早期檢測到許多小病變。然而,超聲很難定性診斷。良性和惡性病變決定了治療和預后的選擇。臨床上,不提倡唾液腺腫塊活檢。因此,超聲引導組織活檢用于診斷腮腺腫塊。具有很大的應用價值。它決定了腫瘤的性質,有助于組織學或細胞學分析。
介入性超聲對腮腺腫塊的診斷準確率明顯高于灰階超聲和彩色多普勒超聲,均高于傳統的細針穿刺活檢。這是因為在超聲波的引導下:(1)不再盲目穿刺;(2)小而深的腫塊可被靶向穿刺; (3)可以進行多次穿刺以獲得更多組織并提高診斷率。 高頻超聲本身也可以根據圖像篩查良性和惡性腫瘤,觀察腫瘤與周圍組織的關系,這也有利于進一步的細胞學檢查。Kese等人在2002年描述了超聲引導穿刺活檢。在54名患者中,活檢可準確識別良性和惡性疾病,避免不必要的手術。Taki等(日本)在2005報道了超聲引導穿刺活檢對37例涎腺腫瘤的敏感性、特異性和準確性分別為75.0%、96.6%和91.9%。2009年,解放軍北京總醫院超聲科周佩和董寶瑋討論了超聲引導下腮腺活檢在101例腮腺腫塊的定性和鑒別診斷中的價值。 結果術后組織學診斷證實了上述結果。活檢對腮腺良,惡性腫塊的診斷準確率為95.6%。活檢對良性和惡性腮腺腫塊的敏感性,特異性和特異性分別為100%,9%,85.7%和100%。準確率為91.2%,良性病變的敏感性為95.7%,特異性為90%,惡性病變的敏感性為81%,特異性為100%。相應地治療33例未治療的良性非腫瘤性病變。 病變縮小或未擴大。可以看出,超聲引導的腮腺活檢對于腮腺病變的診斷是敏感和可靠的,并且可以提供準確的分類診斷。
1.2.2 涎腺疾病中的超聲造影
超聲造影(CEUS),也稱為對比增強超聲(CEUS),是通過肘部淺靜脈快速注射造影劑。它可以有效地增強病變血管的對比度,提供更豐富的血管和毛細血管網絡分布以及病變中的血流。顯著提高超聲診斷的分辨率,靈敏度和特異性。這也是超聲醫學發展的歷史里程碑。超聲微泡造影劑作為第二代超聲微泡造影劑和匹配脈沖反轉諧波成像技術的代表,是一種與傳統彩色多普勒超聲完全不同的新技術。它可以顯示病變的血液灌注,包括病變的血液供應豐富度和從大血管到微血管的過程形式。對比增強超聲(CEUS)是一種功能性成像,通過超聲成像病變的血流分布。它導致了從形態學檢查到功能評估,從定性診斷到定量研究的腮腺病變血液灌注研究。與傳統成像相比,CEUS可以去除偽影,保留真實圖像,并反映活動組織和血液供應的體積和形狀,具有廣泛的臨床應用和廣闊的應用前景。
總之,成像的發展極大地提高了腮腺疾病的診斷水平。超聲通常是評價腮腺淺部和頜下腺病變的首選,超聲引導活檢在組織病理學診斷中起決定性作用。 總之,成像技術的合理應用對臨床醫生來說非常重要。
參考文獻:
[1]詹維偉.超聲診斷涎腺疾病的進展[J].中國超聲醫學雜志,2015(11):864-866.
[2]茍加梅,陳琴.涎腺疾病影像學診斷研究進展[J].中華消化病與影像雜志(電子版),2016,2(3):230-233.
[3]朱匯慈,張燕燕,ZHUHui-ci,等.涎腺功能評估方法研究進展[J].中華核醫學與分子影像雜志,2015,33(3):235-237.
[4]張韻華,劉利民,袁錦芳,等.涎腺疾病灰階超聲診斷[J].腫瘤影像學,2016,10(1):17-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