伍鈺麟
【中圖分類號】R249 ? ? ?【文獻標識碼】A ? ? 【文章編號】2095-6851(2019)08-254-01
膝骨關節炎,又稱退行性骨關節炎,屬于慢性疾病,也是無菌性炎癥反應疾病,表現為關節軟骨退行性改變,累及軟骨下與關節邊緣骨質,同時涵蓋其他部位,如關節囊、滑膜等。膝骨性關節炎以老年人為高發人群,且隨著年齡增長,發病概率不斷提高。膝骨性關節炎發病機制尚未明確,目前認為是由年齡、性別、種族、肥胖、遺傳免疫、損傷、運動等多種因素,聯合作用導致的一種疾病。膝骨關節炎的治療方法有很多,我院近年來致力于小針刀治療膝骨關節炎,現將詳細信息報告如下。
1 中醫對膝骨關節炎的認識
中醫理論認為,膝骨性關節炎屬于“膝痛”、“骨痹”范疇,腎主骨,肝主筋,筋骨拘急,經脈收引,血氣凝結,致閉阻不通,足陽明胃經為多氣多血之經,循行經膝部,胃經受邪,氣機不利,則會導致膝關節處氣血凝滯,經脈不通,“不通則痛、不榮則痛”,而發疾病。其病因與外感風寒濕邪、累積性勞損、肝脾腎虧損有關。肝血旺,腎氣充,脾胃強健,骨堅筋強;肝血虧損,腎精不足,脾胃失養,筋脈濡養不足,骨髓失其充養,可見骨骼異常增生或脆弱,筋攣拘急,或筋縱弛緩。骨關節由風寒濕邪侵襲,則氣血運行不暢,筋攣不伸,經絡痹阻,骨骼損傷,增生退變。中年者,姿勢性職業性損傷與長期操勞結果,致關節局部氣血虛少,筋骨退變,功能障礙。膝骨性關節炎病基本為肝脾腎虛,多為氣滯血瘀。
2 針刀治療膝骨關節炎
小針刀療法是一種新興的中醫微創技術,通過松解已形成瘢痕、攣縮的局部病變軟組織,使膝關節應力的不平衡得到解除,使膝關節穩定得到恢復。膝骨性關節炎患者膝關節肌肉粘連、功能受限、晨僵、畸形明顯者,小針刀療效尤為顯著。
針刀治療操作方法:囑患者仰臥位,患側膝關節下可墊小枕,使之呈屈曲位,取膝關節周圍的壓痛點,如內外膝眼、脛骨內側髁、股骨內側髁等,記號筆標記,以醫用碘伏消毒,然后鋪洞巾,操作者戴一次性醫用帽子、口罩及無菌手套,以0.5%利多卡因在治療點處局麻,使用0.8mm*65mm漢章針刀,左手拇指按壓治療點,右手持針刀,按常規操作,松解剝離順序為順著韌帶纖維先縱行、后橫撥,每治療點切割2到3刀,感到針下有松動感。治療后,指導患者保持仰臥位體位,如針眼無明顯滲出則按壓2到3分鐘,以無菌敷料外貼,告知患者保持術口清潔干燥,預防感染。1次/周,連續3次。
3 小針刀治療膝骨關節炎的作用機制研究分析
針刀治療屬于閉合性松解術,介于非手術治療與手術治療之間,結合了切開性手術方法及針刺方法。小針刀治療膝骨關節炎具有治療時間短,費用低廉,療效好,患者痛苦小等優勢,在臨床廣泛應用。使用針刀對膝骨性關節炎進行治療的機理如下:
3.1 促進生物力學的平衡恢復
誘發膝骨性關節炎重要原因為膝關節的生物力學改變。若膝關節上部發生異常生物力學的傳導路線,或者膝關節周圍軟組織張力不平衡等,引發膝關節外翻畸形或內翻畸形,膝部負重力線將表現為內移或者外移,減少習慣界面的負重面積,增加關節單位面積骨小梁壓力,從而產生骨小梁的微小骨折,發生骨質塌陷,從而造成軟骨的下骨硬化,對軟骨營養作用產生影響,造成軟骨的潤液營養缺少,潤滑減少,極易引發磨損,產生退變。針刀療法是對機體取刀刃刺入,使病變軟組織松解,有效解除韌帶與肌肉張力,從而促進膝關節的生物力學平衡恢復。
3.2 刮除瘢痕、松解黏連、消除攣縮
膝骨性關節炎患者多伴隨慢性勞損或外傷等病史,以上因素均可誘發膝關節軟骨病理損壞或退變,從而使膝關節周圍發生炎性反應,產生炎性介質與局部滲出,從而導致肌纖維痙攣、軟組織黏連等,最終造成膝關節的周圍神經炎性損傷或機械性卡壓,表現為腫脹、疼痛等。使用小針刀治療膝骨性關節炎,可使軟組織黏連松解,肌肉痙攣緩解,以及瘢痕組織切開,使韌帶與肌腱收縮松解,從而緩解疼痛。
3.3 促進微循環改善,以及骨內壓降低
膝骨性關節炎患者早期,由于滑膜受到刺激,產生較多滲出,從而促進骨內壓不斷升高,影響關節與骨內的血流,減少骨內動脈灌注,造成供氧不足,并堆積酸性物質,產生營養障礙,從而造成關節軟骨破壞,引發退行性改變。使用小針刀切割與鏟剝病變局部,從而出現新鮮創面,血管長入,促進局部的微循環改善,以及局部的靜脈回流,從而使得骨內壓有效降低。
3.4 對經絡產生刺激,從而促進痛閾提高
針刀具有強針感的針刺效應,取經絡與穴位進行刺激。經絡系統是氣血運行的通道,十二經脈將人體內外連貫起來,經絡外達體表,內系臟腑,能調節人體機能、傳導感應及濡養臟腑。通過刺激經絡腧穴而調整全身氣血,同時又作用于局部組織,起到通絡止痛、行氣活血、濡養經脈的作用。此外,對膝關節抑制疼痛感受器與力學感受器進行刺激,使脊髓與腦干的致痛物質釋放量減少,促進痛閾提高,達到緩解疼痛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