包曉燕
【摘要】隨著高中課程標準的改革,教師的教學活動已經逐漸發生了轉變,為了培養二十一世紀創新人才的迫切需要和跟上時代不斷前進的步伐,創新教育適時而生,實現具有豐富個性的創新教育,必然要求教師具備創新的教育教學觀念,在日常的課堂教學活動中應有創新性行為,才能培養跟得上時代步伐的創新人才。
【關鍵詞】創新教育 高中生物 課堂教學 融合發展
【中圖分類號】G633.91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3089(2019)34-0021-01
二十世紀四十年代,創新教育誕生,七十年代末期迅速興起于發達國家。1912年,奧地利經濟學家熊彼得提出創新論,認為“新的或重新組合的或再次發現的知識被引入經濟系統過程”稱為創新。創新教育,是以培養人的創新精神和創新能力為基本價值取向的教育,其核心是在立足義務教育,全面實施素質教育的活動中,面對知識經濟時代的巨大挑戰,著重研究和解決在基礎教育領域中如何培養中小學生的創新意識、創新精神和創新能力的問題。
一、以生動事例為依托,激發學生的創造興趣
生物學中的一切概念、法則、原理等都來自于生物學家的科學實驗。教師在課堂教學中,應該通過講述生物學家展開科學實驗的有趣事例,激發學生的創造興趣,從而培養他們的創新精神。比如學生在學習蘇教版必修3第二章第一節《植物生命活動的調節》中《植物生長素的發現》這一章節時,教師應按照科學家開展實驗研究的思路,引導學生,讓學生不僅獲得科學的結論,還讓學生了解到獲得科學的結論的方法和過程,同時,這樣的引導教學模式,還開拓學生的科學思維。
二、以最新科技為依托,激發學生的創造意識
教學過程中,教師在講解教材內容時,應有意識地貫穿時下最新的科技信息和情勢,激發學生的創新意識。比如,講解基因對性狀的控制這一知識點時,應介紹我國在轉基因方面的成就、試管嬰兒、生物導彈、人類基因組的計劃等。生物科學的成就深刻地影響人們的生活,我們在現實生活中面臨的環境、糧食、資源等問題也與生物科學緊密相關。因此,在教學中,教師要讓學生感受到生物學是當今科學發展的前沿,從而激發學生的學習欲望和創造意識。
三、以質疑問難為依托,培養學生的探索精神
創新過程是一個不斷發現和探索的艱辛過程。而創新的開端就在于發現問題、大膽懷疑,同時也是創新人才必須具有的重要品質。教師要在教學活動中激發學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鼓勵學生質疑問難,培養他們敢于想象和猜測的創新品格。教師應運用豐富的材料讓學生獨立觀察,在觀察的過程里,引導學生及時捕捉和分析問題。當學生提問“實驗之后,根能回到實驗前的無色嗎?”這時,教師不能把答案立刻告訴學生,而是鼓勵學生自己大膽實驗尋找答案,得出結論:經過主動運輸后,部分亞甲基藍陽離子被吸收到根細胞內,因此,通過交換吸附使根的顏色恢復到實驗之前是不可能的。教師對于學生這種勇于質疑和探索的精神要給予肯定和鼓勵。
四、以發散思維訓練為依托,培養學生的創新思維
教學中,教師應引導學生變換思維角度去思考問題,發展學生的創新思維。例如,在“學習蒸騰作用意義”知識點時,教師提問,俗語說“人往高處走,水往低處流”,那么有沒有水往高處流的現象發生呢?講細胞膜是一種選擇透過性膜時,根據糖醋蒜腌制的過程,提問醋是細胞不選擇吸收的物質,不能進入細胞,而蔗糖也不能進入細胞,那為什么腌制一段時間之后成了糖醋蒜?
教學中,教師還克服以往單一僵化的教學模式,更新教學方法、結合多媒體設備、改進實驗來誘導學生發散思維,對問題進行全方位的觀察,多角度、多方向思考問題。課堂上,教師還可以根據教材中提供的圖解或重要物質等為出發點,利用學生的求知欲和勝負心,采用小組競賽的方法,訓練學生的發散思,看哪個小組聯想到的相關知識點多。
五、以生物實驗為依托,培養學生的創新實踐能力
一切科學理論的得出都來自于科學家的不斷實踐活動。教師在高中生物教學中,應注重展開生物實踐活動,組織生物興趣活動,滿足學生對生物學習的需求。同時,學校應舉行一些生物知識競賽,創造良好的學習環境,安排校外活動,培養學生的創新實踐能力,在實踐中鞏固和強化所學內容。在生物實驗中,總結知識、思考問題,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
六、結語
高中生物教育教學過程中,教師要更新教育理念和課堂教學模式,提高創新教育的品質,才能更好地培養和調動學生的創新思維。與此同時,教師在課堂教學時,在重視傳授學生生物學知識和技能,提高生物科學素養時,也應加強學生創新精神、創新能力的提升,并且還應加強對學生的情感、態度和價值觀的培養,只有這樣才能實現創新教育的目標。
參考文獻:
[1]張晨生.《談創新教育在高中生物教學中的滲透》[J].課程教育研究,20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