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現階段,隨著我國新課程改革以及素質教育的不斷推進,我國教育事業取得了顯著的成效。但是,由于受到根深蒂固的傳統教學理念影響,我國大部分初中語文教師在實施教學過程中,仍然延續著傳統的教學方式,教學方式較為單一和枯燥,學生的主體性作用無法發揮,學生對語文閱讀甚至會產生一定的抵觸心理,這對于初中語文教學質量的提升起到了嚴重的阻礙作用。基于此,本文將對初中語文閱讀教學中的“少教多學”教學模式進行深入的探索與研究,希望能夠有效激發學生對初中語文閱讀的興趣,提高初中語文的教學質量水平。
關鍵詞:初中語文;閱讀;提高
一、 “少教多學”教學理念概述
在初中語文教學過程中,“少教多學”教學理念主要由以下三方面內容所構成:第一,教與學兩者緊密相結合,兩者缺一不可。教師在實際教學過程中,應該準確意識到學生主體性的作用及其重要性,促使學生的創造性思維和發散性思維得到充分的鍛煉和培養。教師對相應的知識點進行講解過程中,應充分發揮自身的引導作用,引導學生發現其中所存在的問題,有效激發學生對初中語文閱讀的學習興趣,促使教學質量能夠有效提升。第二,在初中語文閱讀過程中,采取“少教多學”教學模式,不僅可以達到預期的教學效果,培養學生獨立自主的閱讀能力,還可以幫助學生樹立正確的人生觀和價值觀,促使學生健康發展。第三,在采取“少教多學”教學模式下,學生的主體性地位凸顯,學生有足夠的時間進行思考,提高學生的積極性和主動性,促使學生學習能力水平的提升。
二、 初中語文閱讀教學中“少教多學”模式應用過程中存在的問題
(一) 課堂氛圍不夠理想,學生普遍缺乏主動性和積極性
由于初中語文閱讀教學內容往往較為枯燥和乏味,無法吸引學生的注意力,導致大部分語文閱讀教學課堂較為沉悶。在初中語文閱讀教學中應用“少教多學”教學模式,能提高學生的積極性,有效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讓學生可以參與到教學中。但是,在實際教學過程中,由于受到學生自身學習能力等方面客觀因素的影響,這部分學生的學習理解能力往往較弱,缺乏學習的主動性和積極性,其主體性作用無法得到充分的體現。由于仍然會受到傳統教學模式的影響,在“少教多學”模式下,教師的主體性地位仍未改變。長此以往,學生對初中語文閱讀的學習將會嚴重缺乏興趣,無法達到預期的教學效果。
(二) 教學方法較為單一和枯燥
與傳統教學模式相比較而言,“少教多學”模式具有非常明顯的區別。因此,在初中語文閱讀教學過程中,教師必須摒棄以往的教學方法和教學手段,創新教學方式。但是,在實際應用過程中,教師的教學方式仍然非常傳統和落后。例如,大部分教師采取的教學方式是,先自行閱讀一遍文章,然后按照教學大綱的相關要求對閱讀材料進行講解,往往會忽視學生的實際學習情況。在這種教學模式下,學生的閱讀能力自然無法得到提高。
三、 初中語文閱讀教學實施“少教多學”模式的有效策略
(一) 積極轉變傳統的教學理念,重視學生的主體性作用
為了能夠促進初中語文閱讀教學質量的顯著提升,教師必須準確意識到初中語文閱讀教學的重要性,積極轉變以往傳統的教學理念,準確意識到學生的主體性作用,將學生當作課堂主體來看待。在教學過程中,教師采取理論與實際相結合的教學方式,保證選取的閱讀教材具備科學性和實際性,盡最大可能使得閱讀教材能夠貼近學生的實際生活。在采取“少教多學”模式過程中,教師可以將班級學生進行分組,以小組的形式讓學生對教材內容展開討論和評價,討論完后再由每個小組發表自己的意見并提出相應的問題。然后,教師對學生所提出的問題進行相應的解答,并且糾正學生發表意見中的錯誤。當學生發言結束后,教師要及時進行科學的評價和總結。
(二) 充分發揮引導作用,重視學生的體驗
在大多數情況下,初中語文閱讀材料側重于文學作品,這些閱讀教材均是經過專家學者精心挑選出來的,對于學生閱讀能力的鍛煉和培養、學生的身心健康等均會帶來積極的影響。因此,在實施初中語文閱讀教學過程中,教師必須充分發揮自身的引導作用,引導學生要積極表達自身的看法和情感。例如,在《我的教師》這一篇閱讀材料中,教師通過讓學生閱讀后,引導學生回顧令自己印象最為深刻的一位教師,并且形成一篇簡短的文字。在此過程中,學生的閱讀能力和寫作能力均得到了相應的鍛煉,同時,也充分表達了自身對教師深厚的情感。
四、 結束語
綜上所述,在初中語文閱讀教學中實施“少教多學”模式過程中,教師必須正確對待其中存在的問題,并且采取積極有效的措施加以改正和完善,充分發揮學生的主體性地位,促使初中語文閱讀教學質量的有效提升。
參考文獻:
[1]劉煥豐.“少教多學”模式在初中語文閱讀教學中的實踐[J].長春教育學院學報,2018,34(6):66-67.
[2]史艷麗.試析如何構建初中語文閱讀教學中的“少教多學”模式[J].課程教育研究,2017(4):66-67.
[3]邱瑩瑩.“少教多學”模式在中學語文閱讀教學中的應用研究[J].語文世界(教師之窗),2016(4):22-23.
作者簡介:
李永高,湖北省咸寧市,湖北省咸寧市崇陽縣大集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