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有萍
【摘要】職高學生大多數源于初中學習成績、紀律、品德、習慣等方面有問題的學生。普遍存在自卑、厭學、依賴、焦慮、逆反、偏執、人際關系等心理問題,極大地影響了學生的學習、技能訓練及日常交往,甚至嚴重地影響了家庭、學校和社會的穩定,進而影響學生在未來社會中的生存和發展。
【關鍵詞】職高生 心理問題 教育方法
【中圖分類號】G444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3089(2019)33-0248-02
一、職高生常見的心理問題
職高學生正處于身心發展的重要轉折時期,無論是在心理還是在生理以及個性發展上都逐漸趨向成熟。但以中考成績不理想而進入職業中學以及社會偏見和競爭壓力為主要原因的心理負擔,使職高學生普遍存在著不同程度的心理障礙。近幾年,職高生因心理問題嚴重地影響了家庭、學校和社會的穩定,因此,通過不同的途徑了解分析職高學生的心理問題、幫助學生克服心理障礙、培養其健康心理素質對職業教育及社會穩定均具有重要意義。職高生中常見的心理問題有以下幾個方面:
1.自卑心理
大多數職高生由于興趣、情感、意志、習慣等非智力因素所致,學習成績欠佳,中考失意,而不得不進入職高,導致他們對自己的學習、生活、人際交往、成長發展不自覺地缺乏信心,在自信心不足而竭力維護自尊的同時陷入深深的自卑之中,看不到自己的閃光點和長處,總感到自己什么都不如別人,從而失去了該有的活力和朝氣。
2.混世心理
職業高中的學生普遍自感不如普通高中的學生,在家父母不指望,在校老師不重視,在社會上受歧視,總覺得低人一等,前途渺茫。上了職業學校,不好意思見人;看看自己的學習成績長期不理想,常常自暴自棄,對前途缺乏信心;習慣了“當一天和尚撞一天鐘”的生活,缺乏進取心。他們抱著“混”世度日、得過且過的無所謂的態度,時常流露出“看破紅塵”的情緒,表現出“自暴自棄、破罐破摔”的言行,對于學校的一切活動采取“漠然置之”的態度,只盼著“混到畢業”。
3.依賴心理
職高生的依賴心理主要表現在:在學習過程中無所事事;在課堂中遇到任何一點問題,從來不自己分析和解決;翻開課本有些簡單的問題可以解決,但脫離了課本馬上不知所措,不知如何下手;下課之后不做任何復習與預習,不讀任何和課本有關的課外書;缺乏創新精神,只會照搬課本中的例題,缺乏舉一反三的能力。
4.焦慮心理
焦慮是指個體因預期目標不能達到或不能克服障礙式威脅,而產生的自尊心與自信心受挫、失敗和內疚感增強、緊張不安、帶有恐懼感的情緒狀態。通常表現為壓抑、煩躁、不滿、易怒、沖動、非理性等情緒或言行。學習焦慮是職高生中最常見的的一種心理狀態,有些學生一進課堂就頭疼、一拿起作業就煩躁,更害怕考試。焦慮心理不僅影響學生的學習,對學生的健康成長也有很大影響。它會使學生變得退避、消沉、冷漠,并且帶有自動譴責的傾向。
5.逆反心理
進入青春期的職高學生,在身體和心理方面發生了劇烈的變化,他們的自我意識空前的高漲,使個性出現了暫時的不平衡,這種不平衡的一個突出表現就是學生的逆反心理。逆反心理是指青少年自身性格中體現出來的強烈的批判性和反抗性心理,認為外界無視自我的存在,卻又時時束縛著自我,往往促使青少年產生我行我素的失控的、過激的言行。職高生的逆反心理主要表現為對一切外在約束力量的排斥意識和行為傾向。他們不接受管理,不接受教育,甚至表現為對抗、沖突或暴力,這種逆反心理使很多教育者的熱情和積極性受到打擊和動搖,給班級和學校的和諧穩定帶來很大的負面影響。
6.偏執心理
偏執心理表現為對挫折、羞辱過分敏感,具有歪曲體驗的傾向。具有偏執心理的學生,自以為是,自命不凡,對自己的能力估計過高,慣于把失敗和責任歸咎于他人,在生活和學習上往往言過其實,同時又很自卑,總是過多過高地要求別人,但從來不信任別人的動機和愿望,認為別人從心不良。他們往往在家不能與父母、兄弟姐妹和諧相處,在校不能與老師、同學友好相處。這種心理對職高學生今后的發展都有很大的影響,給課任教師、班主任和學校的教育工作也帶來了一定的壓力。
二、職高生心理問題的教育方法
1.開設心理健康教育課
心理健康教育課。它是對學生系統地進行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途徑。心理健康教育不僅要針對有心理問題的學生,還要面向全體學生,作預防性輔導。為此,應牢牢抓住課堂這個主渠道,對全體學生進行心理健康教育,消除誘發學生心理問題的內心因素,使其處于心態平和、情緒穩定、思維靈活,愛憎分明、舉止適度這樣一種有利于健康成長的環境之中。同時各學科教師都要認真挖掘教材中具有心理品質教育內容的因素,對學生進行有針對性的培養和訓練,對學生心理出現的“癥結”,如學習焦慮、人際關系焦慮、情緒沖動傾向、自責傾向、過敏傾向、暴力傾向等,及時疏導。
2.開展豐富多彩的活動
集體活動是學生最喜聞樂見的、富有教育力和感染力的大課堂。它可以使學生在互動中產生潛在的積極影響,在互動中相互溝通消除心理障礙,在潛移默化中受到心理健康的教育,同時它還有利于教師在活動中發現問題、解決問題。
班主任可根據本班同學的實際情況開展集體活動。如郊游活動、開展野炊活動、各種球類比賽、知識競賽、參加市級、省級技能競賽、辯論會、經典誦讀、主題班會等活動。另外,學校學部、學生會、共青團組織要在課外活動時間,有針對性地給學生組織開展各類文體活動、道德講堂主題教育活動和校園歌手大賽等活動。這些寓教于樂的活動使學生在增強知識、提高能力的同時,也能使他們進入特定的心理氛圍,在不經意間加強與同學和老師間的交流與溝通,心理得到凈化,受到感染。
3.在學科教學中滲透心理健康教育
學科教學是學校教育的中心環節,也是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途徑。各科教材中蘊含著不少適用于心理健康教育的內容素材,教學過程中還會經常出現有利于實施心理健康教育的教育情境。因此,教師要細心挖掘并有效利用教材內容中的心理教育因素,運用心理教育中的一切有效方法和手段,把心理健康教育寓于各科教學實踐中去,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培養學生良好的學習習慣,使學生在知識和能力得到提高和鍛煉的同時,也使他們的心理素質得到提高和鍛煉。
4.開展個別心理咨詢活動
學生的煩惱、焦慮、緊張等因人而異,要消除這些心理障礙,僅僅通過上課、團體輔導等形式難以收到最佳效果,而要通過個別咨詢,針對學生個體表現出來的心理問題,采用個別與小團體咨詢。個別心理咨詢以其較強的針對性,能有效地解決學生許多心理問題。學校應設立心理咨詢室(或稱心理輔導室)。心理咨詢室的功能,是為了幫助學習、生活遇到困難或困惑的學生。但是學生根本不可能走進咨詢室,他們不理解心理咨詢的意義,不會承認自己有心理問題。但是班主任可以,學校中班主任與學生的接觸最多,對學生的影響也最大,因此學校要在德育教育工作中滲透心理健康教育,班主任可以借鑒心理衛生和發展教育代替心理咨詢技術,縮短與學生的心理距離,幫助學生解決在心理發展和社會適應方面的問題。
5.實現學校心理教育與家庭教育的有機結合,形成教育合力
據調查,相當一部分中職生家長缺乏心理學、教育學知識,教育方式不科學,有的簡單粗暴,有的溺愛嬌縱,有的放任自流,這些嚴重影響學生的心理健康。所以學校在對學生進行心理健康教育的同時,必須加強與學生家長的聯系,建立真誠、和諧的關系,對學生家長進行心理健康教育講座,普及心理健康知識,使家長全面客觀地了解學生心理成長過程,改變家庭教育的方式方法,幫助家長提高自身素質,用自己模范的言行影響和教育子女,營造民主、和諧、融洽的家庭環境,提高家庭教育質量。
“十年樹木,百年樹人”,職業學校學生心理健康教育是一項長期的系統工程,改進和加強學生心理健康教育需要學校、家庭、社會等多方面的共同努力,為學生創造一個良好的成長環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