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瑛 裴曉娟 卜桂春 趙晨光 蘭春陽
【摘要】班主任是知識的講授者,也是小學生的心靈啟迪者,班主任是班級的管理者,也是小學班級的組織者和領導者。小學班主任的核心素養直接影響小學生的素質。以冷云高尚信仰和為國獻身的精神為榜樣,提高班主任的專業道德,以冷云紅色文化中愛國主義精神為標桿,提高班主任建班育人的專業職責,以冷云持之以恒、永不言敗精神為一面鏡子,努力提高班主任班級管理、班級建設、學科教學的專業知識與能力。冷云小學的班主任素養得到了進一步提升,為培養優秀的小學生打下堅實的人力資源保障。
【關鍵詞】小學 班主任 核心素養 冷云紅色文化 研究
【基金項目】本論文來自于中國教育學會“十三五”教育科研規劃課題《冷云紅色文化與班主任核心素養教育的研究》,課題編號:1710210648A76。
【中圖分類號】G625.1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3089(2019)33-0209-02
一、引言
隨著人們的生活水平越來越高以及多元化生活,使得班主任的素養有向多項化發展趨勢,年輕的班主任教師,大都過著衣食無憂的生活,卻對我國的紅色文化知之甚少,各種西方思潮隨著新興媒體興起嚴重影響身心健康,對班主任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將產生深刻的影響。
紅色文化與廣大人民的德育研究始于2003年,2006年之后有了較大的突破。如2012年發表的《紅色文化與青年思想道德教育研究》[1],以紅色文化與青年的思想政治教育為研究對象,對其進行了系統的理論和調查研究。2015年發表的博士論文《紅色文化研究》[2]對紅色文化進行了宏觀的研究。但微觀的地域性的冷云紅色文化與班主任核心素教育聯系起來進行研究沒有見到報道,使得本論文具有一定的創新性和前瞻性。在新時代,充分挖掘、保護和利用好冷云紅色文化資源,為開展班主任核心素養教育十分有益。
榜樣的力量是無窮的,用紅色文化武裝班主任的頭腦,對提高班主任的核心素養有極大的推動作用。紅色文化的繼承和弘揚優秀的民族傳統文化和積極吸納人類先進文明的產物是一種特定物質和精神的總稱[3]。我校是冷云紅軍小學,身邊的冷云精神就是我校班主任學習的榜樣,是提高班主任核心素養的不竭動力。
二、研究內容
班主任的核心素養包括三個方面(即三維):學高為師,德高為范的專業道德;建班育人的專業職責;班級管理、班級建設、學科教學的專業知識與能力。提升班主任專業核心素養的過程,就是從這三維度延續、突破、重建與創新的過程[4]。
冷云紅色文化是冷云精神——信仰堅定、團結友愛、永不言敗的結晶,冷云紅色文化與班主任的核心素養教育結合的紐帶就是文化的傳承和發揚,冷云紅色文化如何在他們中傳承和發揚是本課題的主要突破點。
本論文的創新點是將冷云紅色文化和班主任的核心素養教育整合起來研究,兩者的契合就是文化的傳承和發揚,填補了相關領域的學術研究空白,具有一定的前瞻性和實踐性。
三、以冷云高尚信仰和為國獻身的精神為榜樣,提高班主任的專業道德
班主任不僅是一名主講教師,還是小學生心靈的締造者。在實施教學或者管理小學生過程中,班主任的素質直接影響著小學生,優良的班主任會深深地吸引小學生,贏得小學生的尊重和信任,建立起良好的師生關系,會更加有效地實施教學活動或管理小學生。班主任的素養之一就是對信仰的堅定、教育事業的執著、道德修養的養成。
1.對信仰的堅定
冷云是一名馬克思主義者,具有崇高的馬克思主義信仰,執著地追求共產主義,為人類的解放事業貢獻自己的生命。馬克思主義信仰為中國人民爭取民族獨立、人民解放和國家富強、人民幸福提供強大精神力量。
習近平總書記強調指出:對馬克思主義的信仰,對共產主義的信念,是共產黨人的政治靈魂,是共產黨人經受住任何考驗的精神支柱。也是教育工作者的精神支柱,尤其是班主任,班主任的信仰直接或間接地影響著小學生(共產主義接班人)的信仰的養成。
冷云小學為班主任在信仰方面得以加強,開展豐富多彩的活動,班主任開展“弘揚冷云精神,追求自我超越”冷云紅軍小學德育特色系列活動主題講演。堅持以紅色環境熏陶班主任,紅色旗幟引領班主任。在精彩紛呈的“讓冷云紅色文化進校園”活動中,為班主任營造良好的活動氛圍,小學采取動靜結合宣傳模式,打造出一個與眾不同的紅色校園,成立冷云紀念館、冷云雕像,觀看《八女投江》影視讓班主任重溫冷云烈士事跡。以冷云精神為主線,自編《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拍手歌和童謠》,在班主任、學生和家庭中傳誦。
2.對教育事業的執著
冷云是一名教育工作者,她將自己青春奉獻給教育事業,奉獻給這塊黑土地上的孩子,用愛用知識澆灌著稚嫩的小苗。冷云懂得教育是立國之本,中華民族復興之路。
為班主任者,對教育事業應有正確的認識,實現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關鍵在教育;學生知識和心靈的完善,關鍵是在班主任。對教育有正確的理解,才能談得上熱愛;才能守住清貧,才能愛小學生。圍在小學生中間。以苦為樂,甘于奉獻,用自己的激情去感染學生的激情,以自己的智慧去啟迪學生的智慧。
冷云紅軍小學班主任走進校園,被冷云紅色校園文化吸引駐足,“八女英烈冷云紅軍小學”校名、習總書記和少先隊員在一起的照片和題詞“托起明天的太陽”映入眼簾,這是習總書記對紅軍小學提出的希望,也是對班主任的殷殷囑托。看到這一切,對班主任是莫大的鼓勵,讓冷云對教育事業的執著追求化作班主任對教育事業的執著追求,不管外面的世界多么誘人,不管外面的世界多么喧雜,班主任都靜靜地守住這份清貧、寂寞。冷云用生命書寫了對信仰的堅定和對教育事業的執著,冷云的班主任用青春和熱血書寫著對冷云小學教育的熱愛。
3.道德修養的養成
班主任的道德修養既源于社會道德規范,又超越于社會道德規范,班主任在社會公德和家庭美德率先垂范。班主任的素質影響著小學生的素質,其道德素養對小學生的成長影響深遠。
班主任道德修養的養成是一個動態的長期的過程,涉及到班主任從小到退休的全過程,其養成也是一個全方位、多渠道的過程。在班主任的成長過程中冷云的精神一直伴隨著左右。冷小以紅色文化教育為核心,開展“經典詩詞誦讀”和“中華魂”主題讀書、“心有榜樣、放飛夢想”系列學冷云以及《我心中的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和《我眼中的冷云》繪畫展等多項活動,打造強調道德引領冷云紅色校園文化,用冷云紅色文化潤物細無聲地滋潤著班主任的心田,逐步使班主任養成良好的道德修養。
四、以冷云紅色文化中愛國主義精神為標桿,提高班主任建班育人的專業職責
班主任不僅是一名講授知識者,還是小學生的管理者。需要班主任要有專業職責。即對學生無私的關愛和教育教學能力的提高。
1.對學生無私的關愛
冷云熱愛祖國,熱愛學生。蘇霍姆林斯基說:“教育技巧的全部奧妙就在于如何愛護兒童[5]。”冷云小學的班主任對小學生教育植根于愛,無私地關愛學生體現了班主任長期受冷云愛國主義精神的熏陶而形成良好道德修養,也體現冷云小學班主任對教育事業的執著而形成良好的職業操守。
2.教育教學能力的提高
班主任是知識的講授者,在講授知識之前根據小學生情況,制定切合實際的教學計劃,教學計劃中講冷云紅色文化融入,潛移默化地影響學生的世界觀,如美術課堂教學中加入冷云紅色文化的內容。班主任是小學生的管理者,熟悉小學生、研究小學生,掌握小學生的心理以及愛好興趣,建立家庭、學校與社區三位一體的育人機制。
五、以冷云持之以恒、永不言敗精神為一面鏡子,努力提高班主任班級管理、班級建設、學科教學的專業知識與能力
1.班級管理與建設
班主任作為小學生的管理者、也是班級的管理者、組織者和領導者,對學生小學成長階段的身心健康發展有著至關重要的作用。以學生為主體,以冷云為榜樣,形成一個以學生自我管理為核心,教育和指導學生在學會知識的同時具備自我管理能力等綜合素質。
班主任深入了解小學生的行為習慣和家庭背景,抓住小學生年齡的心理特點,用冷云紅色文化熏陶小學生,多和學生交流談心,善于挖掘小學生的優點,鼓勵和表揚,培養班干部,樹立典范和榜樣,創建良好的班風,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班主任耐心培養學生,使小學生養成良好的行為習慣。
班級是學生學習的重要場所,它不僅是學生學習知識、接受教育的場所,也是學生行為習慣養成的主要環境。冷云小學班級教室的墻壁是一個豐富的教育資源,對于小學生來說,圖畫、趣味性的文字才是真正能夠吸引他們注意的,才能更好的達到教育的目的。班主任在墻壁一些地方都貼上了醒目,可愛的圖文標語,“冷云姐姐你好”,“冷云阿姨”。圖書角上一句“冷云阿姨讓你來充電”讓孩子提高了閱讀的興趣。
2.豐富的專業知識和能力
教育有自身應該遵循的規律,班主任掌握教育基礎理論知識與小學生的成長規律。將特色的冷云紅色文化引入課堂,形成冷云小學獨有的教學風格。班主任的授課要符合學生的年齡特點、個性特征和認知規律,由淺入深,從具體到抽象,注重針對性和實效性,情理交融,遵循科學性的課堂一定獨具魅力。冷云紅色文化以影像、塑像、板報、墻壁畫展等形式展現給班主任和學生們,從抽象的人物事跡到具體的活靈活現人物。班主任學習冷云持之以恒、永不言敗精神,平時就有終身學習的觀念,不斷加強教育學、心理學和學科教學知識的豐富和積累,不斷更新知識結構,采用豐富的教學手段,自覺在工作實踐中靈活運用,取得良好的育人效果。
六、結束語
作為一名小學班主任,通過上述的研究和具體的實踐,取得了不錯的成績。冷云小學班主任素養有了較大的提高,小學生受到良好的熏陶,思想品德、道德修養和習慣養成等方面都有較大的提升。雖然取得了一些成績,但該課題在班主任核心素養方面仍有一些工作可以深入挖掘的。
參考文獻:
[1]李蓉.紅色文化與青少年思想道德教育研究[D].江西理工大學, 2012.05
[2]劉琨.紅色文化研究[D].遼寧大學,2015.05
[3]李水弟,傅小清,楊艷春.歷史與現實:紅色文化的傳承價值探析[J].江西社會科學,2008(6)
[4]徐婉瑩,張可鋒.提高班主任的專業核心素養,廣東教育,2016.12
[5]吳大有.中小學教師素質探討[J].廣西教育,1997(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