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生廣
摘 要 農業是我國的第一產業。農業經濟不僅對國民經濟的發展影響深遠,更對于保障社會安全、建設和諧社會意義重大。我國農業發展中,農業經濟管理占據主導地位,但傳統的農業經濟管理工作中存在許多阻礙因素,導致農業經濟管理工作效率不高。基于此,從健全管理工作體系,轉變管理工作理念,合理利用土地資源及重視信息化管理四個方面,淺談對新時期農業經濟管理的思考。
關鍵詞 農業經濟;新時期;經濟管理
中圖分類號:F323 文獻標志碼:B DOI:10.19415/j.cnki.1673-890x.2019.14.041
我國是傳統的農業大國,農業生產關乎到社會運行的方方面面,其重要性無需贅言。在傳統的農業經濟管理工作中,管理工作體系存在一定的漏洞,如農業經濟管理在農業技術科研中保障力度不夠,農業技術推廣力度不足,科技轉化率較低。傳統的農業經濟管理工作,理論未能與實踐高度聯系,農戶的積極性沒有得到有效激發。農業生產中,土地資源是核心要素,農業經濟管理離不開對土地資源的優化管理。而在傳統的農業經濟管理工作中,土地資源管理在橫向、縱向方面均有待提升[1]。
1 健全管理工作體系
新時期我國農業經濟要取得實質性的突破,其首要關鍵即是健全農業經濟管理體系。眾所周知,我國地大物博,疆域遼闊,農業生產在廣袤的國土上均有呈現。然而,正是由于我國疆域遼闊,而南北東西之間區域差異性十分明顯,進而使得我國的農業經濟管理要立足于當地的實際情況。為此,在新時期下,農業經濟管理體系的構建,應結合當地的實際情況,從具體的管理工作中入手,落實到實踐中去,才能從根本上開展農業經濟管理工作。
現代社會,農業生產要提高生產力,提高生產效益,關鍵節點在于是否能夠高效地融入農業生產技術。科學技術是第一生產力,農業生產并不例外。新時期農業發展的核心在于對先進農業技術的應用與推廣,而農業經濟增長的立足點也在于先進的農業生產技術。為此,在當前的管理工作中,要健全農業經濟管理體系,將先進農業技術納入到管理體系中,并加以推廣。先進的農業生產技術創新離不開強有力的科研團隊,而先進農業技術的推廣,也并非一朝一夕能促成,需要國家以政策的形式加以支撐,并在資金方面加大投入力度。
2 轉變管理工作理念
思想意識決定行為模式,所以管理理念是管理工作開展的先驅。社會在快速發展之中,新時期下農業經濟管理也應當更新管理理念。農業經濟管理工作應摒棄傳統工作中等、靠、要的消極思想,積極行動,主動出擊。新時期下,農業經濟管理工作不能局限在理論研究之中,應走出辦公場所,深入到鄉村和農田之中。農業經濟管理人員應與農戶打成一片,才能獲得更多有價值的信息,突破傳統農業經濟管理中的弊端,提高農業經濟管理工作的指向性、針對性和有效性[2]。
客觀而言,新時期下我國農業經濟發展體現出兩極分化的現象。在我國東部沿海和經濟較為發達的平原地區,農戶文化水平整體較高,易于接受新思想和新事物,農業生產在朝向機械化、現代化方向轉變時沒有遭遇太大的阻力。機械化和現代化的農業生產模式,提高了農業生產效率,農業經濟發展快速,進一步推動了農業生產方式的深化改革。與之相反,在我國廣大的山地和高原地區,由于歷史傳統、文化習俗、交通條件等多種因素的綜合作用,致使當地農業經濟發展緩慢,農業生產仍然沿用傳統的模式。為此,要做好農業經濟管理工作,就需要對農戶進行思想教育,使其認識到現代化農業技術的重要性,從而喚醒廣大農戶的積極性、自主性。
3 合理利用土地資源
農業生產,土地是最為基本的生產資源。農業生產離不開土地,且農業生產在任何方面或環節均與土地息息相關,緊密關聯。在我國農業經濟管理工作中,對土地資源的管理是重中之重,任何時候均不能忽視。提高農業經濟效率,促進農業經濟增長,需要對土地資源進行合理的利用。1)因地制宜。在我國廣袤的國土上,不同地區之間土地資源的屬性存有較大的差異性。土地資源的屬性是當地自然環境和人文環境的產物,只有順應土地資源的固有屬性,才能最大限度挖掘出土地資源蘊含的價值,提高土地資源的單位產量。2)市場導向。新時期下,農業生產已從傳統的自給自足過渡到社會經濟體系之中,成為社會經濟鏈條中的重要一環。農業生產不能也不應脫離市場,應遵循市場規律,種植和生產市場所需的經濟作物,以此實現經濟效益的最大化。在我國農業生產中,很多農戶將農業生產視為“理所應當”。農戶知道要精耕細作,要對農作物除草施肥,但至于農作物的類型和市場價值,則大多不明白、不了解。農戶缺乏對市場信息的了解,致使農業生產經濟效益不高,嚴重影響到農戶的種植熱情和農業經濟的穩定增長。3)土地改良。農業經濟管理中,要重視改良土壤肥力,保障土壤養分,以此確保土地資源的多樣性。
4 重視信息化管理
現代社會,信息化技術發展迅速,被廣泛應用于社會生產的眾多領域。在農業經濟管理工作中,也應當融入信息化管理元素,實現信息化技術管理。新時期下,在農業經濟管理中開展信息化技術管理,需要完善信息化技術管理所需的設備載體。古人語:“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科學且先進的技術設備將在很大程度上代替工作人員的親力親為,降低工作人員的工作強度,提高工作效率。相對而言,信息技術設備應用于農業經濟管理工作中,其工作的準確性和對農業生產信息的搜集、反饋能力更強。信息技術可對農業生產實現全方位、立體化監控,對農業生產中出現的風險因素作出預判,降低農業生產的不確定性。要實現農業經濟管理中的信息化管理,還需要加強對信息化人才的培養。農業經濟管理工作具有較強的專業性,需要工作人員具備良好的專業技能。然而,在新時期下,為了更好地開展農業經濟管理工作,還需要工作人員加強學習,提升自我,掌握先進的信息化技術。隨著時代的進步,農業經濟管理工作的信息化水平將逐步提升。建立信息化管理機制涉及農業經濟管理工作的任何環節,均需要管理工作人員擁有良好的信息化素養,才能切實提高管理工作效率。
5 結語
我國農業經濟發展不平衡,區域之間差異巨大。在我國農業經濟發展過程中,農業經濟管理工作在其中扮演著重要角色,有利于提高農戶經濟效益,促使農業技術與農業實踐相結合,切實推動我國農業經濟的穩步增長。
參考文獻:
[1] 韓德.新時期農業經濟管理的創新策略研究[J].現代經濟信息,2019(6):102.
[2] 張梅.新時期農業經濟管理存在的問題及對策[J].江西農業,2018(2):128.
(責任編輯:趙中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