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成果 曾衛民
摘 要 土雞疾病會影響土雞養殖的質量,降低養殖戶的經濟收益,甚至會引發大規模的社會公共衛生安全問題。因此,要分析土雞疾病特點,采用針對性的各環節防控管理。可通過優化環境、保持科學喂養、優選品種、做好定期免疫接種與藥物管理,由此來保證土雞整體養殖健康狀況,提升綜合效益。
關鍵詞 土雞疾病;特點;防控對策
中圖分類號:S858.31 文獻標志碼:B DOI:10.19415/j.cnki.1673-890x.2019.14.070
隨著人們生活水平的提升,人們對飲食的健康要求也不斷提升。無公害綠色食品中的土雞成為同類型食材中較為受歡迎的一種選擇,對于土雞養殖也有了更高的要求。要熟悉土雞疾病特點,做好土雞疾病防控,提升土雞養殖品質,提高土雞在市場上人們的認可度,由此促使土雞養殖產業的繁榮發展。
1 土雞養殖中常見的疾病
1.1 禽流感
對于禽流感,人們較為熟悉,甚至談之色變,對于該疫情的管控也較為重視。禽流感在土雞養殖中較為常見,會在土雞間快速大面積地互相傳染,也會傳播給人類,造成較大的社會衛生安全問題。土雞由于具體的日齡、品種、養殖環境與土雞自身的抗病能力不同,由此在出現禽流感后也會有不同的變化差異。病雞的呼吸系統、生殖系統、消化系統、神經系統會出現多種異常,甚至感染后土雞會有明顯的體型消瘦,神情較為萎靡不振,母雞產蛋量也會明顯下滑[1]。具體的染病程度不同,也會有流眼淚、咳嗽、腹瀉與打噴嚏等情況。該病傳染速度快、波及范圍廣,如果不能及時防控,不僅構成養殖戶的經濟損失,甚至會對區域居民的健康造成威脅。
1.2 馬立克氏病
馬立克氏病染病后的病雞會立即有跛行的癥狀,情況嚴重會完全無法站立與行走,呈現出雙腿前后張開的狀態,還有頭頸麻痹等問題。病雞會出現雞頭下擺或者頭頸歪斜的狀況,病雞的背部與尾部羽毛會逐步脫落,皮膚會有粗糙感,病雞眼珠會發灰且視力嚴重受損,瞳孔會逐步變小,一直完全失明。對于該病的防治,需要通過疫苗與環境消毒來防控,如果有病雞,需要及時隔離與治療[2]。
1.3 傳染性法氏囊病
傳染性法氏囊病有較強的傳染性,全年各階段都可能出現。該病因為沒有典型的征兆表現而無法在早期防控,發現后已經發展為較為后期的疾病狀況,治療無法達到有效的及時性。該病在育雛階段較為常見,如果感染,土雞會表現出腹瀉、出血等癥狀,如果治療不及時,會導致更大范圍的感染。要做好有關傳染性疾病的防控,盡可能地降低養殖帶來的社會影響與經濟損失。
1.4 寄生蟲疾病
土雞容易感染多種寄生蟲,而寄生蟲本身會有長時間的潛伏期,由此導致養殖工作中無法有效地防控,早期情況不明顯,無法及時有效地介入。養殖工作中不能及時有效地運用消毒與疫苗來處理,與實際的管理不足有一定關系。這種情況導致寄生蟲的惡化,后期防控工作難度提升。寄生蟲有關的疾病防控難度較高,甚至無法快速徹底地清除,需要投入更多的精力、技術與經濟支持[3]。
2 土雞疾病防控對策
2.1 消毒清潔
要做好土雞養殖的環境管理,做好定時消毒清潔。養殖中所使用的墊料易出現大量病菌的滋生,要做好墊料的定時更換,保證整個雞舍處于相對無菌的環境狀況,減少病菌感染,提升環境質量。土雞購進前需要做好環境的清潔消毒,保證消毒的全面徹底,從養殖起始階段做好防控。在消毒中,要做好食槽的每天消毒清潔,防控病菌從飲食中進入。要做好孵化器消毒,確保孵化過程的無菌化,減少源頭無菌化管理。要依照消毒清潔規范執行,做好全面消毒清潔,防控交叉感染。如果有土雞異常表現,需要及時隔離、診斷與治療[4]。
2.2 優化養殖環境
1)要做好養殖環境管理,優選合適的環境條件。2)要選擇地勢相對更高的地理位置條件,保證空氣清潔無污染,避免潮濕,保證雞舍有良好的通風條件。3)要有充分的土雞活動空間,最好有寬敞的荒山放養,讓土雞通過活動來提升土雞自身的抗病能力,同時可以提升土雞的飲食口感,提升各方面的健康指標。4)要控制養殖環境中的養殖數量,保持土雞有良好的活動空間平均度,避免過度擁擠。讓土雞有相對舒適度的養殖資源,防控因為養殖過密導致的疾病滋生與傳染。5)要保證雞舍有良好的通風排水系統,防控陰雨天對雞舍構成的影響。6)要有充分的光照,配備完善的排水管道系統。7)要定時做好雞舍的清潔,避免出現大量雞糞的堆積,由此減少由此引發的病害。8)要做好生產區與養殖區的有效區分,做好各區域的定期清潔消毒。9)要提供充分的飲食,做好雞舍抗旱與抗熱處理,保證其內部有合理的溫度控制。避免冬季過冷或者夏季過熱引發的病害。提升環境舒適度,是優化土雞養殖質量的基本內容,也是提升其免疫力的有效方法。10)要及時做好不良土雞的淘汰處理,避免其影響雞群養殖。要做好土雞管理,避免不良品質的雞流通到市場。11)要做好日常的土雞疾病的早期防控管理,避免問題的嚴重化。
2.3 藥物管理
要防控土雞病害,需要優選優質品種,保證有其自然的抗病能力基礎。同時要做好日常的科學喂養,保證營養支持來提升土雞有良好的機體免疫能力,此外,還需要注重其有良好的疫苗接種狀況,由此減少疾病影響,提升防病能力。在藥物管理上,要注重疾病的預防,減少問題發生后的不良影響。例如,雞新城疫問題需要在土雞出生3天接種,運用滴眼滴鼻的方式讓新支二聯活疫苗或者Lasota通過眼鼻黏膜渠道用藥。在土雞出生的21天,需要進行ND1系肌注用藥。針對不同生長階段開展對應的疫苗接種,由此逐步防控主要的嚴重性疾病,降低發病率。如果土雞沒有明顯的疾病問題,也可以在日常的飲水中添加預防藥物來防控土雞疾病,例如在2~7日齡,可以在飲用水中添加0.1%的阿莫西林與新霉素,如果到19~90日齡階段,可以提供抗球蟲藥、呼吸道用藥、腸道疾病用藥與驅蟲藥物等。
2.4 病雞處理
做好病雞處理是防控疾病的關鍵,可以減少疾病的再傳播感染。要及時隔離病雞,甚至及時的篩選處理,避免有后續隱患,不能因為心疼養殖而留下病雞。剛治愈的病雞,也需要保持一定時間的隔離處理,避免過早的與健康雞群混合在一起,防控再感染出現。對于病死雞,需要及時做好火化處理。如果單純運用掩埋等手段,可能會導致地方的水源與土地受到污染,甚至導致病情的擴散。要依照專業規范做好病死雞的處理,避免隨意更改流程與標準,要充分理解各標準的嚴格執行的價值。要做好養殖人員的教育指導工作,避免因為無知而導致的工作處理不到位。操作要嚴謹,避免操之過急或者過于魯莽,要及時通知防疫站等有關機構,獲得有關專業支持,提升處理的專業水準。處理難度并不高,關鍵是要尋求專業指導與支持,避免自行無知處理導致的不良后果。
3 結語
土雞養殖會隨著時代的發展,技術的進步而不斷的優化。在基層養殖工作中,由于養殖戶為了節約養殖成本,可能會省去部分養殖工作環節,由此導致最終的養殖病害問題嚴重。要做好基本的養殖教育指導工作,讓養殖戶做好養殖環境管理,優化養殖技術,及時做好養殖藥物疫苗接種等處理,提升土雞抗病能力。要優化整個養殖工作,通過宣教工作來提升所有養殖群體對土雞養殖的正確認識,避免因為無知導致的養殖病害重大問題,尤其要防控由此帶來的公共衛生安全問題。要時刻意識到養殖工作關系國計民生,關系每個人,甚至關系養殖戶本身。養殖戶不能有效控制疾病,本身也容易因為病害導致自身健康安全受到影響。
參考文獻:
[1] 劉江梅.土雞疾病發生特點與綜合防治[J].中國動物保健,2018,20(7):35-37.
[2] 何中水.優質土雞疾病發生特點與綜合防治技術要點[J].江西農業,2018(24):40.
[3] 陳新橋.論優質土雞疾病發生特點與綜合防治技術[J].畜牧獸醫科學(電子版),2018(5):31.
[4] 龐伍.優質土雞疾病發生特點與綜合防治措施[J].獸醫導刊,2017(20):127.
(責任編輯:趙中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