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歌劇《江姐》是在新中國成立后,民族歌劇大發展時期,由我國著名劇作家閻肅老師根據羅廣斌、楊益言的小說《紅巖》中江姐的故事改編而成,由著名作曲家羊鳴、金砂、姜春陽集體作曲,1964年由中國人民解放軍空軍政治部文工團成功排演的一部經典民族歌劇。作品歷時兩年完成,后又經不同時期六次重排上演,使歌劇中許多經典唱段經久不衰。
《紅梅贊》是歌劇《江姐》中的主題曲,歌曲短小精致、主題鮮明,用歌頌紅梅的高貴品格寓意英雄品德的高尚。主題旋律在整部歌劇中貫穿始終,首尾呼應,成為后世的經典之作,傳唱不衰。
【關鍵詞】民族歌劇;紅梅贊;演唱分析
【中圖分類號】J81? ? ? ? ? ? ? ? ? ? ? ? ? ? ? ?【文獻標識碼】A
一、作品的創作歷程
歌劇《江姐》是由我國著名劇作家閻肅老師根據羅廣斌、楊益言的小說《紅巖》中江姐的故事改編而成,由中國人民解放軍空軍政治部文工團作曲家羊鳴、金砂、姜春陽集體作曲,經20幾次修改,歷時2年時間,這部民族新歌劇終于在1964年成功上演。這部凝聚了中國人民解放軍空軍政治部文工團全體創作成員和演出團隊的心力之作,一經搬上舞臺,便受到廣大群眾的熱烈歡迎,演出轟動全國。后又經中國人民解放軍空軍政治部文工團五次重排,使這部民族歌劇經久不衰,廣為傳唱。歌劇中的主題曲《紅梅贊》更是朗朗上口,廣為傳唱。
二、《紅梅贊》人物形象和曲式結構對比分析
(一)《紅梅贊》人物形象分析
《紅梅贊》是歌劇《江姐》的主題曲,一部歌劇的主題曲,既是一部歌劇總的基調的定型,也是劇中人物精神的體現和總結。紅梅精神不但是對江姐偉大人格的贊許,更是對一代革命先烈舍生取義、為國為民、不畏犧牲的大無畏精神的謳歌,就像歌曲中唱的那樣“三九嚴寒何所懼,一片丹心向陽開”。這是何等的大義凜然,正是因為有了這些革命先烈的大義,才換來今日的新中國。那么在我們今天和平的中國,像江姐一樣的民族英雄還有嗎?答案是肯定的。他們為了我們民族的復興都在默默地貢獻著自己的力量,進而我想,在今天的太平盛世,每個中國人都懷著一個中國夢,演唱和分析《紅梅贊》的意義顯得更加有必要,時代賦予了她新的時代特點。
(二)《紅梅贊》的曲式結構分析
《紅梅贊》是一首典型的單三部詠頌性體裁的作品,屬七聲徽調式,句式和全曲的結構方整,旋律高亢堅定,民族風格典型,多處使用七度、八度的跳進音程,使全曲開闊而明朗。一字多音的句式樸實悠長、用紅梅的傲雪,預示江姐一樣不畏犧牲的革命英雄用自己的犧牲終將換來革命的最終勝利,黎明前的黑暗即將結束,革命將迎來明媚的春天。
三、《紅梅贊》的演唱技巧分析
(一)氣息的運用
古語有云:欲發其聲,必先調其氣。一位優秀的演唱者,想要表達好一首作品,在詳細地分析音樂作品的創作背景以及要塑造的人物形象時,掌握科學的演唱方法尤為重要。科學的演唱方法是準確表達作品,實現情感與聲音完美結合的基礎,要獲得科學的演唱方法首先就要從氣息的合理運用著手。
《紅梅贊》這首歌劇選段在氣息的運用上多處使用了一字多音的演唱方法,悠長而不失民族韻味。如第一句“紅巖上紅梅開,千里冰霜腳下踩”,演唱這一句時,吸氣要做到深吸慢呼,情緒不必太過激動,要用訴說的語氣飽含深情地娓娓道來,演唱時音量不宜過大,聲音在高位置上掛住,聲線要像一條珍珠項鏈在氣息的支撐下保持連貫,做到收放自如、聲斷而氣不斷。而到了“紅梅花兒開,朵朵放光彩”的高潮部分時,就要將氣息穩住,開闊、明朗地演唱,想象紅梅的傲雪、革命的氣節,一氣呵成大氣而沉穩。由于《紅梅贊》是一首單樂章的樂曲,演唱過程中情緒的變化不大,但對氣息的要求比較高,演唱過程中一定要有良好的氣息支撐,配合高位置的掛哼,感嘆式的口腔狀態和甜美的嗓音是成功表達歌曲的關鍵所在。
(二)咬字和行腔
在演唱歌劇《紅梅贊》中,咬字和吐字清晰準確非常重要,因為中國民族聲樂最講究“字正腔圓”。尤其是一字多音的句子,例如:第一句“紅巖上紅梅開,千里冰霜腳下踩”幾乎都是一字四音,由于拖腔比較難把握,如果在咬字上不能夠將字頭、字腹、字尾準確清晰地表達歸韻,不但會失去民族音樂應有的韻味,還會影響到歌曲的行腔。《紅梅贊》整首歌曲雖然短小簡潔,但高亢悠長,在行腔時要將氣息拉緊,可以緊拉慢唱。口腔空開成哈欠狀,高位置的面罩感始終保持,聲斷氣不斷。由于旋律很多地方都加入了民族聲樂的潤腔方法,例如倚音和滑音的運用,這對于演唱行腔更增加了幾分難度,但對歌曲民族色彩的加強卻起到了錦上添花的作用。
(三)情感的處理
音樂的目的是為了表達情感,歌劇藝術作為一種綜合藝術,更加強調情感的表達與意境的塑造。因而,以情帶聲、以聲傳情、聲情并茂是演唱者追求的最高藝術水準。當代隨著聲樂演唱藝術全球化的多元發展,我國的民族聲樂演唱在吸收西洋美聲演唱方法精髓的同時,立足本民族音樂,在演唱方法上形成了獨具特色的中國唱法。中國唱法一樣強調歌唱氣息的重要性,并強調演唱必須從作品出發,作品需要什么聲音、什么方法就選擇什么聲音和演唱方法去表現作品。本文作者認為,不管什么聲音和演唱方法最終都是為了表達作品的內容和情感。“古語有云:“情之所至,音之所生。”不管什么類型的作品,只有聲音與情感達到完美結合,歌唱才能被稱為“藝術”。江姐這個人物形象生動,性格豐滿,情感真摯,人物塑造極富感染力。在整部歌劇中,江姐的情感表達在音樂的襯托下抒發得淋漓盡致,這既是作品創作成功之處,也是演唱者二度創作成功的關鍵所在。例如在《紅梅贊》的演唱中,由于是整部歌劇的主題曲,在運用各種技術方法處理演唱的同時必須飽含深情,尤其是在新時代的今天演唱這首歌曲,時代已經賦予了歌曲新的時代特征,在演唱的時候不但要懷著對英雄人物的敬仰之情,還要有幾分作為社會主義建設者的榮光來演唱,這樣才能做到以上所說的聲音和情感的完美統一,并富于時代感。
四、結語
以上內容中,本文作者對歌劇《江姐》中《紅梅贊》的演唱進行了幾方面的分析,所做分析即為了表情達意,塑造人物。根據作品的需要和個人對于江姐這一人物形象的理解和內化,演唱歌中不同的段落時,音色和音量的選擇也是很有講究的。歌劇《江姐》是我國民族歌劇史上的巔峰之作,本文通過《紅梅贊》主題曲的演唱分析,旨在從總體上把握《江姐》的人物形象。民族歌劇《江姐》中共有20首唱段,都極具民族特色,其中很多都成為了經典之作。通過演唱分析《紅梅贊》,可以為今后自己及他人的演唱和教學提供一定的實踐指導,并為中國民族歌劇及中國民族聲樂作品的演唱提供一定的理論依據。
參考文獻
[1]門雪.歌曲 《紅梅贊》的演唱分析[J].大眾文藝,2017 (5).
[2]楊彩霞.傳統民族唱法與戲曲唱腔的關聯性分析[J]. 音樂創作,2017(7).
[3]齊柏平.黃友葵的氣息理論研究[J].歌唱藝術,2017(2).
[4]張梓涵.王品素民族聲樂教學藝術嘆息(上)[J].歌唱藝術,2017(6).
[5]楊彩霞.傳統民族唱法與戲曲唱腔的關聯性分析[J]. 音樂創作,2017(7).
[6]樊鳳龍.潤腔及在晉劇唱腔中的運用[J].中國音樂學,? 2016(1).
作者簡介:陳柳江(1977—),女,漢族,湖南醴陵,藝術碩士,中級,廣東海洋大學寸金學院音樂舞蹈系教師,研究方向:聲樂演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