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同軍
摘 要:小劇場歌劇是近年來新興起的一種歌劇形式。與傳統歌劇相比,小劇場歌劇在題材、音樂、舞美、演唱等多個方面都進行了創新,帶給觀眾以全新的審美感受。而《再別康橋》正是小劇場歌劇中的優秀代表。鑒于此,文章以這部作品中的主題唱段為例,對主要人物聲部的演唱進行分析。
關鍵詞:小劇場歌??;《再別康橋》;唱段分析;演唱分析
中圖分類號:J617.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5-5312(2017)20-0071-01
一、引言
我國的第一部"小劇場"姿態的歌劇于2001年底出現,小劇場歌劇《再別康橋》是由編劇兼導演陳蔚,編曲武漢音樂學院副教授周雪石創作的一部文學歌劇,同時是中國國內出現的第一部小劇場歌劇。小劇場歌劇是在傳統歌劇基礎上發展而來的新的歌劇形式,其特點就在于一個“小”字,一般來說,其演唱場地都在音樂廳、小劇院等室內,演員一般在8到10人左右,題材多樣、音樂凝練、舞美新穎,并在表演過程中注重與觀眾的互動,是一種有著旺盛生命力的新型歌劇形式。
《再別康橋》這部歌劇以其新型的歌劇表演模式體現出了濃郁的小資情調,與傳統的歌劇相同將樂、舞、詩等內容融合其中,在體裁的大小上有所濃縮,正因為這些元素在歌劇中集結,才使得這部歌劇表現出了獨特的韻味。首演時,《再別康橋》所受到的關注更多的是來自其對“室內歌劇”的探索與嘗試。它以中國第一部小劇場歌劇的身份出現,重要的啟示意義是它為中國歌劇的生存與發展提供了新的思路、擴張了新的空間,在繼承傳統和借鑒西方歌劇的方面做出了有益的嘗試。
二、《再別康橋》的主題分析與歌劇唱段
(一)詩歌《再別康橋》創作的故事背景
1928年11月6日,徐志摩在歸途的中國南海上創作了《再別康橋》,這首詩也因此具有濃濃的懷人的色彩,是徐志摩寫給自己的一首精神家園的戀歌。徐志摩在康橋時結識了林徽因,并對其產生深深地愛慕之情,為了追隨林徽因,與自己的妻子張幼儀離婚,并中途一度放棄學業回國追隨已與梁思成結婚的林徽因。在追隨林徽因受到感情挫敗時,遇到了北平名媛、有夫之人陸小曼,二人產生了轟轟烈烈的愛情,隨后不顧親朋好友的反對和綱常倫理的束縛與其結婚?;楹笮熘灸懥瞬簧訇P于愛情的詩作,然而傾訴對象大多仍然是林徽因。1928年徐志摩的人生走向低谷,為情為婚姻所困的他再次回到英國,回到康橋尋找當初的美好,尋找心靈慰藉的港灣。觸景生情,睹物思人,再次回到康橋讓徐志摩回想起當年與林徽因在一起的歡樂時光,在這里追求“自由”、“愛”和“美”的徐志摩再次找到了精神的寄托,他那顆受傷、疲憊、痛苦的心也終于找到了棲息地。
該唱段和整個歌劇以及歌劇的原型詩歌重名,可以說是作品中一個十分重要的唱段。表現的是徐志摩向林徽因表白,希望與其舊情復燃,而遭到林徽因拒絕的情形。無奈之下的徐志摩十分愁苦,繼而與林徽因唱出了該唱段。整個作品分為A、B、C三個部分,A部分由徐志摩演唱,B部分由林徽因演唱,而C部分則由二人合唱。A部分中有兩個樂句,開頭的“輕輕的”,采用了弱起節奏,旋律建立起在自然音階上,體現出了徐志摩的一種無奈之情。B部分是林徽因的演唱,好像是對徐志摩的一種呼應。演唱中要帶著一種回憶的感覺,把那種想愛卻不能愛的矛盾心情表現出來。C部分是徐志摩和林徽因的合唱,其中最大的特點就在于一種矛盾的心情的表現。
(二)歌劇唱段《再別康橋》創作的故事背景
作者在創作歌劇《再別康橋》時,緊緊的抓住了詩歌《再別康橋》里而懷人的情像,在安排“再別康橋”這一幕時,更是通過把握劇中人物內心情感的變化,使故事情節發展緊湊,層層推進,將人與人之間的情感過渡的自然而又凸顯,濃烈而又揪心。在第三幕“再別康橋”上演之前,作者精心設置了能推動故事情節發展的劇情:在第二幕為泰戈爾進行祝壽的時候,徐志摩和林徽因等為其排演了《齊德拉》,此時的徐志摩是希望能通過演出道出自己對林徽因的心聲,并與其重燃舊情。然而林徽因心意已決,認為只有與梁思成同行才能追隨自己的理想,
愛才能長久。
三、《再別康橋》中的主題唱段分析及演唱
由《再別康橋》就可以看出,其故事情節較為簡單和直接,反而是情感表現貫穿于作品的始終,所有情節的發展、人物形象的塑造,都是和情感緊密聯系在一起的。所以對于演唱者來說,要尤其注重對作品的情感表現。而如何獲得良好的情感表現效果呢?關鍵就是加深對作品的情感體驗。
(一)徐志摩的形象與唱段分析
選段A段由徐志摩演唱,共兩句,第二句是對第一句的重復。整首歌在演唱時要求聲音要有高位置,氣息控制很準確,在把握力度速度上要拿捏準確,只有如此才能將歌劇經典唱段《再別康橋》中的意蘊與情緒發展的力度、強弱、輕重更好地表現,進而表達出旋律的流動感與節奏感,讓釋好劇中人物情緒的輕微起伏與跌宕。從本段節奏的劃分來看,這一首一尾兩行詩每句都保持在三拍子,沒有突變,沒有跳躍,因而為全詩定下了柔緩的基本風格調子:其次,第一行不斷重復“輕輕的”,第二行不斷重復“悄悄的”,這些字眼的不斷重復就好像一首樂曲中的骨干節奏型和基本音符,在詩中渲染了一種特別的音樂氛圍,作曲家在為其創作旋律時結合詩歌本身的韻律,在旋律上彰顯流暢自然、舒緩優柔、細膩優美;再次,用“輕輕的”、“悄悄的” 修飾“走”、“來,、“揮手”、“云彩”這些充滿意象的動作詞,傳達了一種難舍的心境,表達了整首詩的主題。
(二)林徽因的形象和唱段
從整個《再別康橋》中來看,這部歌劇從音樂形象上深刻表現了女主角林徽因高度的藝術形象和傳統的知性的性格。從作曲上更加注重音樂的旋律感,更加體現了優美的旋律是優秀的音樂作品的基礎,也是的該劇能夠較好的傳達感情。在注重音樂旋律的同時,也同時加強了音樂在該劇的作用。
在第三部分《再別康橋》中,林徽因將與梁思成同去美國留學學習建筑的事情被梁思成知道后,夢想和現實的差距讓他陷入沉思,時間驟轉仿佛回到三年前在英國留學時告別的那個夜晚。是一種安撫和離別之情。兩人的音樂和諧深情地交織在一起,形成這首著名二重唱。
(三)四重唱《再別康橋》的藝術形象
作為回憶兩人的美好與憧憬的再現,對歌劇的整體發展作為升華。
四、歌劇唱段《再別康橋》的音樂主題
歌劇唱段《再別康橋》可以說是由康橋主題和志摩主題共同構成的,二者又是一個整體,你中有我,我中有你。因此“康橋”主題在某種意義上更能融合“志摩”主題,既能飽含詩人的多情又能謳歌康橋的愛情——“志摩”主題用十分洪亮的男高音唱出并用鋼琴伴奏,作曲家在創作時,選用平和的自然音階,偶爾加以小跳,緩緩的級進上下行的旋律音階猶如小波浪起起伏伏,好像詩人的朗誦,又好像少女的訴說,綿延不斷,婉轉流長,簡單的旋律重復,簡單的音樂變化,偶爾的力度記號的修飾,將詩人濃濃的不舍之情流露的淋漓盡致。
五、歌劇主題唱段《再別康橋》的音樂創作
主題唱段在音樂結構的整體把握上,堅持將主旋律貫穿于全劇。小劇場歌劇《再別康橋》是以詩歌《再別康橋》為主線并將與其有關的一系列的故事串在一起。全劇從題材上看,作者一共塑造了徐志摩、林徽因、陸小曼和誦者(金岳霖、泰戈爾、胡適)這樣幾個主題,但主要以徐志摩、林徽因、陸小曼這三個主題為主,同時把徐志摩與林徽因的主題作為主線貫穿于全劇首尾,而陸小曼的主題作為副線對比穿插于其中。在《再別康橋》這個唱段中,“悄悄的”要求加重演唱,而“我走了”則是欲言又止,這就是創作中的一個細節表現,對整個唱段的情感表達有著至關重要的影響。
總之,在小劇場歌劇的發展之路上,歌劇《再別康橋》主題唱段以其經典性揭示了人物發展的心理刻畫及劇情發展的獨特內容,劇中的人物演唱也在劇作家的筆下被成功的刻畫為心有靈犀的知己般浪漫的愛情情節,同時極具人格魅力的才情佳人和感染力的知識分子的形象更為這一經典唱段增添了無盡的藝術魅力和永恒的生命力。
(指導教師 鐘家明教授)
參考文獻:
[1]李祖德.形式、意蘊與音樂性――《再別康橋》音樂性新探[J].重慶師范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1(03).
[2]彭志敏.探索·選擇·思考――關于小劇場歌劇《再別康橋》的音樂創作[J].黃鐘:武漢音樂學院學報,2003(01).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