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靜
隨著互聯網的快速發展,微信、微博等新媒體平臺發展迅速,作為當代青年思政引領和意識形態建設的重要陣地,近兩年來各高校紛紛探求在新媒體環境下的思政教育途徑,網絡媒體再給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帶來契機的同時,也帶來了新的挑戰。本文通過論述新媒體時代高校教育面臨的挑戰出發,簡要分析了高校思政課的現狀與特點,同時提出了筆者對于如何加強思政課網絡化教學的一些建議,旨在讓網絡平臺的各類信息更好地為教學所用,提升思政課教育教學效果。
互聯網越來越成為人們學習、工作、生活的新空間,越來越成為獲取公共服務的新平臺,已經融入社會生活方方面面,作為人群中特殊的群體--大學生,互聯網正以高速深刻改變著大學生的信息交流和獲取方式,給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帶來了挑戰和機遇。
1.1 互聯網潮流下新媒體的催生
習近平總書記曾經說過,現在人類已經進入互聯網時代這樣一個歷史階段,這是一個世界潮流,而且這個互聯網時代對人類的生活、生產、生產力的發展都具有很大的進步推動作用。總書記在浙江烏鎮考察時也曾說過,互聯網是20世紀最偉大的發明之一,給人們的生產生活帶來巨大變化。可以說我們所面臨的一個世界,就是互聯網大爆炸的世界,我們所處的時代,就是互聯網大顯身手的時代。如果說網絡是新形勢下對大學生進行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陣地,而新媒體就是在互聯網技術不斷發展的情況下應運而生的信息傳播新渠道,它是在互聯網大潮起時迸發出的新型信息傳播載體和教育載體。新媒體的出現和繁榮是科技發展的必然,它具有很多不同于舊媒體(報紙、廣播等)的新型特點。
一是用戶數量巨大,操作門檻低。與傳統的廣播電視報紙等媒體相比,以微博,微信等為代表的網絡社交平臺具有操作便捷的特點。用戶使用起來不需要過多專業技能,進入門檻較低,只需要利用早已普及化的智能手機機型簡單注冊,即可通過使用媒介了解互聯網信息。
二是交互即時性好,生命力磅礴。以報紙、廣播、電視等媒介為代表的舊媒體,往往不能及時有效的傳播資訊,例如社會上諸多突發性事件,微博、微信等新媒體可以迅速將信息傳播,而電視、報紙等舊媒體的播報一般較晚,傳播速度往往以“天”為單位,盡管內容詳實,但傳播效率并沒有新媒體媒介迅速,這顯得新媒體所散發出的強大的生命力。
1.2 新媒體技術的發展與普及
2014年8月18日,習近平總書記主持召開中央全面深化改革領導小組第四次會議,會議通過的《關于推動傳統媒體和新興媒體融合發展的指導意見》指出,“推動媒體融合發展,要將技術建設和內容建設擺在同等重要的位置,”要“不斷提高技術研發水平,以新技術引領媒體融合發展、驅動媒體轉型升級”。這實際上是給媒體融合和新媒體傳播的內容和方式提出了新的要求。隨著新媒體傳播呈現移動化、社交化、視頻化的發展態勢,我國思想政治教育也在逐步探索與新媒體的融合。例如在2016年9月,紅軍長征勝利80周年之際,新華社退出了系列網絡直播《紅色追尋-------三個年輕人的長征路》。三位年輕人重走長征路,形成達7000公里,欄目通過網絡直播、真人秀的形式在弘揚長征精神,網絡反響十分熱烈,思政教育的效果非常明顯。這都給我們思政教育與新媒體的融合提供了有益的借鑒。
作為引導青年大學生樹立主流意識形態、傳遞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教育主陣地,思政教育承載著重要的時代使命。然而,我國高校思政課程傳統授課模式已經顯現出與時代脫節、授課效率低下的特點,"一本教案走天下"的弊端使課堂成為填鴨或滿堂灌,學生對思政課程主動學習性顯著降低,甚至日常教學中,馬克思主義被邊緣化、空泛化和標簽化,這種境況給高校思政教育帶來極大挑戰。很多學校,思政課教學難以有效提升其內化性,很多學生認為思政課是洗腦課,老師教的沒勁,學生學得也沒勁,雙方的懈怠導致思政課難以揮發出其真正的魅力。盡管很多老師在想盡辦法,運用多種實踐教學活動加強思政課的有效性,但是真正收效良好的學校卻是少之又少,很多學校出現的情況就是教師學得起勁,學生能過就過。這完全違背了我們思想政治理論課的初衷,讓學生內化于心,外化于行是一件需要雙方通力合作的事,而作為教育受體的大學生來說,他們往往處在被動的一方,這就要求我們思政課教師提升教學技能,不斷開拓新的有效的思政課教學方式。面對這樣的困難,我們應該結合新時代互聯網迅速發展的大環境,讓思政教育在互聯網這塊肥沃的土地展現其應有的風采。
3.1 更新教育觀念,貼近大學生實際生活
無論是網絡用語還是網絡新拓展功能,新媒體一直處在高速發展變化之中。高校作為培育大學生學術思維、創新知識人才的主陣地,必須要站在主動學習與接納的角度去對待,不能把新媒體當做異類,當做違背傳統教學的怪物,而是應該改變原有的教育觀念,接納互聯網帶來的便利,在新媒體媒介眾多的大潮中,尋求適合本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的教育內容。當今大學生不再是90后,而是00后,他們所感興趣的事社會上的帶有新鮮血液的事物,而不是陳舊的過時的教學案例,如果我們廣大教師不能化被動為主動,與時俱進的學習和時間,或者說不主動學習新媒體所帶來的最新知識,我們將會失去思政課教學的主動性,同時也會大大降低高校思政課的教學有效性,那么,文化育人將會變成無稽之談。因此,作為大學教師,要對現有思政課進項改革,首先應該更新教育觀念,讓老師和學生一起成長,而不是老師在原地,學生早已跑得老遠。另外,我們還應注意思政課教學內容要“接地氣”。我們都有這樣的感受,一堂精彩的課就在于任課老師是否運動了多種教學方式,講解了與我們息息相關的內容而引起受眾共鳴。思想政治理論課同樣面臨這種問題。理論課,理論性知識缺失占據很大一部分,學生在學習的時候容易“走火入魔”,難以消化所有理論內容,但是如果教師注意改變把握課堂,將枯燥的理論知識和大學生的實際生活聯系在一起,或者善于搜尋歷史足跡當中經典的小案例與同學們分享,用內容吸引學生,那么思政課的有效性也將會逐步提升。
3.2 強化互聯網思維、創新教學方式與手段。
近幾年,很多高校都在進行教育教學改革,特別是第一個舉起“課程思政”大旗的上海,幾乎每個學校在課程設計當中都注意到將思政元素融入到課程教育當中,而那個大旗的旗桿,也就是我們所開設的思想政治理論課,在發展的同時卻面臨著“軟骨病”的問題。據筆者了解,全國很多學校在施行課堂教學和實踐教學的過程當中,就主動地將兩者二合一化了,很多學校為了減少工作壓力,將課堂教學作為思想政治理論課的主陣地,也是全部陣地,而實踐教學則依靠學工部門舉辦的多次實踐活動播撒陰涼,這就造成了思政課的吸引力逐漸減弱。因此,筆者認為,要對思政課進行改革,就應該改變傳統的課堂教學方式,教師應有意識得引導學生在實踐中學習,除了前文所說的長征之路網絡直播,高校思政課教師應努力發掘其他多彩的元素,創新教學當時和手段。我們可以借鑒媒體在手段創新方面的探索,尤其是中央媒體所運用的平臺,采用機器人新聞、無人機航拍、互動游戲等新形態產品,讓信息變成會動的信息,讓博物館或者紀念館里的信息“活起來”。如每年全國兩會、G20杭州俄方會、“一帶一路”高峰論壇等,這些會議和活動期間,我國媒體通過新媒體技術,將回憶和活動一體以輕快、活潑、時尚的方式呈現出來,極大了吸引了人們的眼球。而在高校,我們也許難以擁有這么多的實踐條件,但是我們可以盡力創新教學方式,通過與校外合作的方式,帶領學生走出去,通過游戲教學、實地考察教學等等方式來給高校的思想政治理論課添上色彩。
3.3 打造高效及時的網絡教學平臺,積極發揮新媒體媒介的作用
在具備互聯網思維之后,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師的進一步目標應該是打造高效及時的網絡教學平臺,并且通過定期的信息更新將索要宣傳的主流信息,將思政課教師打造成新媒體環境中的“意見領袖”,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平臺的建設,需要“意見領袖”的加入,以便更好地引導大學生,真正將思政政治教育工作潛移默化地融入學生的日常生活中。
新媒體在互聯網信息充斥的年代,顯得尤為重要,各類新媒體媒介也正以較快的速度融入大學校園,如何在新媒體環境當中尋求高校思政課的高質量教學,這仍然是一個值得深入研究的話題。
(作者單位:上海濟光職業技術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