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斌



摘要目的:探討對稱性扳法對頸椎病的治療效果及價值。方法:2017年2月-2018年2月收治頸椎病患者100例,根據隨機數字表法分成兩組。對照組給予傳統的頸部扳法治療,觀察組則給予對稱性扳法治療。比較兩組疾病改善率;頸椎疼痛減輕時間、頸椎活動改善時間;治療前后患者疼痛評分。結果:觀察組疾病改善率高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治療后觀察組疼痛評分優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結論:對稱性扳法治療頸椎病療效確切,可有效改善頸椎疼痛和改善頸椎活動度,值得推廣應用。
關鍵詞 對稱性扳法;頸椎病;治療效果;價值
頸椎病一直以來都是一個備受爭議的頸部疾病,至今沒有一個準確統一的診斷標準。目前,頸椎病發病年齡也不局限于中老年人,有愈來愈年輕化的趨勢。本研究分析了對稱性扳法對頸椎病的治療效果及價值,報告如下。資料與方法
2017年2月-2018年2月收治頸椎病患者100例,根據隨機數寧表法分成兩組。觀察組男16例,女34例;年齡32-77歲,平均51.71±2.51歲;病程1-24年,平均(14.21±0.13)年。對照組男15例,女35例;年齡31-77歲,平均(51.43±2.55)歲;病程1-24年,平均(14.25±0.11)年。兩組—般資料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
方法:對照組給予傳統的頸部扳法治療,觀察組則給予對稱性扳法治療。具體操作:患者取坐位,醫者站立于患者身后,以一于中指按住、同定患者移位的致病椎體棘突,最好有與之融為一體的感覺才是最佳感覺。將另一只于的于背置于患者肩上,以手指扶住患者的下頜骨,以背脊中線為中心點,當患者水平旋轉頸椎至最大幅度,力線傳導到病變移位的頸椎棘突時,醫者雙手對稱性發力,做一個快速的小幅度對稱性扳動,這時多能聽到“喀”的一聲輕響,同時指下有骨骼復位的彈跳感,即表示頸椎復位成功。這時患者南于頸椎壓迫所引起的種種癥狀及不適多能立即消失或明顯減輕。椎動脈型頸椎病在復位成功時多有頭部流血的沖頂感,視物明顯清晰等。
觀察指標:比較兩組疾病改善率;頸椎疼痛減輕時間、頸椎活動改善時間,治療前后患者疼痛評分。①顯著改善:頸椎活動處于正常范圍,癥狀消失;②改善:頸椎活動改善程度達到50%,癥狀好轉;③無改善:癥狀、頸椎活動等情況均無改善。疾病改善率=顯著改善率+改善率【1】。
統計學方法:應用軟件SPSS 21.O統計,計量數據用f檢驗,計數資料x-檢驗,P< 0.05表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結果
兩組疾病改善率比較:觀察組疾病改善率高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l。
治療前后疼痛評分比較:治療前兩組疼痛評分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治療后觀察組疼痛評分優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2。
兩組頸椎疼痛減輕時間、頸椎活動改善時間比較:觀察組頸椎疼痛減輕時間、頸椎活動改善時間優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3。討論
與傳統的頸部扳法相比,對稱性扳法在頸椎復位中,只是扶住下頜骨的于以患者的肩部為支點;扶住患椎棘突的中指以拇指為第二支點,按壓患處,雙手同時發力,做一個有控制的小幅度對稱性扳動【2】。只扳動病變移位的頸椎棘突,手法的定點、定位更加精準,扳動的幅度更小,所需醫者扳動復位而使用的力量更小,醫者在復位操作時更省力,引起醫源性損傷的可能性更小更輕微,患者也更安全。醫者治療用時更短,往往頃刻間便可完成移位頸椎的復位,患者的康復時間更短,康復更快。對稱性扳法在臨床操作中的注意事項:①要求醫患之間密切配合,以免因不能完全放松而產牛與醫者之間的肌力對抗,從而導致復位治療失敗,還有可能導致發牛醫源性損傷,甚至發牛醫療事故。②本療法對醫者的正骨手法技術熟練度要求極高,于法要穩,發力要準,于法要果斷,干凈利索,要求瞬間完成移位頸椎的復位。③對稱性扳法手法的操作力量一般應控制在2-3 kg為宜。④對于因疼痛、緊張而放松不良的頸椎移位患者,確有強烈復位需求的,可在分散其注意力后迅速完成矯正。⑤對于脊柱小關節紊亂引起的局部壓痛或放射痛,可采用王雷博上的于法:以醫者的豆狀骨牢牢地吸住患者位于脊柱兩側的陽性反應點,同時用一個向下的力、一個向外的力、一個以脊中線為中心的旋轉力,三力合一作用于陽性反應點,一般會有一聲很輕微的聲響,于下多有彈跳感。表示治療完成,如陽性反應點疼痛消失或明顯減輕,說明治療有效。否則便說明是無效的治療【3】。
綜上所述,對稱性扳法治療頸椎病的療效確切,可有效改善頸椎疼痛和頸椎活動度,值得推廣應用。
參考文獻
【1】李忐遠,羅素蘭羅氏正骨法在頸椎病治療中的應用【J】當代醫學,2018,(17):184-186
【2】沈知彼,王輝吳,王寬,等.頸椎定位旋轉扳法對不同曲度頸椎內部結構應力的影響【J】中醫正骨,2018,30(3):8-12
【3】劉強,莫冰峰,文毅,等.仰臥位后伸定點旋轉扳法對頸型頸椎病的治療效果及機制【J】山東醫藥,2017,57(12):98-1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