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蘆斌
摘要:伴隨全球經濟一體化的縱深發展和中國城鎮化進程的快速推進,淮北梆子戲戲曲傳承發展面臨巨大挑戰。乘著“中國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的東風,我認為我們專業戲曲工作者應在提高劇團建設發展思想意識、創新精品劇目生產方面積極開展一些工作,以更好地開創皖北戲曲藝術繁榮發展。
關鍵詞:皖北;文藝院團;創新;傳承;文藝精品
皖北因其得天獨厚的地理環境孕育了舉世矚目的華夏文明。對于戲曲藝術來說,皖北同樣是中國戲曲文化的重要發源地之一。由于厚重的文化積淀,安徽至今算也是中國少有的戲曲文化資源大省,不僅劇種繁多、劇目豐富,而且戲曲文藝院團以及戲曲從業人員的數量也是全國排列較靠前的省份。但是,我們不可否認的是:伴隨城市經濟的飛速發展,皖北戲曲傳承發展卻面臨巨大的挑戰。在科學技術迅猛發展的今天,中國戲曲更是在傳承文明、娛樂審美、倫理道德教化以及國家文化安全等方面具有舉足輕重的作用。因此,我們應該采取各種措施,全方位的保護傳承包括皖北在內的全國各地的戲曲藝術。從小處著手,我們至少應該從以下幾個方面展開工作。
一、提高文藝院團建設發展思想意識
國務院《關于深化文化體制改革的若干意見》(簡稱《意見》)明確提出各級政府要大力扶持民族優秀傳統文化,并指出:各級黨委和政府既要充分認識文化體制改革的重要性和緊迫性,又要看到文化體制改革的復雜性和艱巨性。要高度重視文化體制改革工作,把文化體制改革納入重要議事日程,加強調查研究、統籌協調、具體指導,確保改革沿著正確方向順利實施。可見,國家站在歷史的新高度,從長遠發展的大局出發,要求各級黨委政府要大力發展包括戲曲在內的傳統文化,這是一項重大的文化興國工程。毋容置疑,劇團是傳播先進文化的載體,所以,我認為我們有責任、有義務做好以下幾個方面的工作。
1.黨委、政府領導方面,要把目光投向當地的專業戲曲團體。在資金支持的同時,可利用多種時機給予文藝院團更多的演出機會,如在各級黨代會、人代會以及政協會議期間,可邀請文藝院團進行戲曲表演;每逢重要節日或一些重大的政治、經濟活動也可邀請戲曲團體進行演出。一方面,在滿足群眾正常娛樂文化生活需求的同時,為群眾提供更多的戲曲熏陶的機會;以進一步增強人們熱愛傳統、熱愛戲曲文化的氛圍。
2.為文藝院團提供落實國家制定的相關文化經濟優惠政策。戲曲表演團體屬于意識形態范圍內的文化部門,第一關注的是其社會效益,而不能把經濟效益放在首要位置。也就是說,我們絕不能把國有的文藝院團千篇一律的推向市場,變成自負盈虧的企業。要根據財力可能,盡力予以安排,單獨編報預算,專項補助。為鼓勵多演出,對超額完成演出場次的文藝院團,可按規定發給超額補貼”;“為繁榮舞臺藝術,對那些堅持為人民服務,為社會主義服務的方向,貫徹‘百花齊放、百家爭鳴方針,具有愛國主義、社會主義教育功能的優秀劇(節)目的創作、排練、演出,要給予扶持!應設立‘優秀劇(節)目創作演出專項資金,主要用于對優秀劇(節)目演出的補貼和獎勵”。可見,政府意識到表演團體與市場接軌是可行的,但都推向市場,政府不管不問是不行的。
3.把戲曲文化遺產保護作為文藝院團建設的一項重要內容來抓。一方水土孕育一方文化,作為一方文化優秀代表的地方戲曲,不僅系著中華民族的靈魂,而且連著民族文化的根脈,我們要延續這個魂,留住這條根,否則,中華民族文化復興與文化大發展大繁榮的光輝夢想就難以實現。據此,在積極落實國家“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的相關文化政策的同時,要把地方戲曲遺產保護工作作為文藝院團建設的一項重要內容來抓。
4.宣傳教育,樹立文化發展人人有責意識。我認為,一個地區的政治、經濟、和諧環境穩定發展,離不開先進的文化做支撐。從國家安全發展的大局出發,我們要用先進健康的文化武裝國民的頭腦,用高尚的情感意志去占領人們的思想陣地,牢固樹立文化發展人人有責的意識。在這方面,黨委政府要花大力氣搞好當地文化建設以及相應的文化惠民工程。積極引導專業文藝團體大力參與“進百村、入萬家”的送戲下鄉活動,把專題排演的戲曲、歌舞等文藝精品綜藝節目通過流動舞臺車送到農民的家門口,把戲、把溫暖、把歡樂送到農民朋友的心中。一方戲曲娛樂一方百姓,積極向上的戲曲文化藝術精品,不僅能夠凈化人們的思想和靈魂,而且有助于當地政治、經濟、文化的可持續協調發展。因此,地方戲曲劇團在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新社區,構建中國和諧社會等方面發揮著舉足輕重的作用。
二、創新精品劇目生產
一個優秀的文藝院團離不開一批優秀的劇目作支撐。因此,劇目生產對于一個文藝院團的生存發展來說,意義非同小可。首先要增強保留劇目的生產意識。一般來說,保留劇目是指文藝院團演出實踐獲得較大成功后保留傳承下來的經常上演的劇目。它是一個劇種、一個流派發展成熟的標志。如京劇《打漁殺家》,淮北梆子戲《五世請纓》,二夾弦《三拉房》,越劇《梁山伯與祝英臺》,黃梅戲《天仙配》等劇目已成為一個劇種的標志。這些優秀劇目不僅凝聚著藝術流派的文化精華,而且很好的體現了大眾審美追求和藝術情趣。
與時俱進創作排演新劇目。“一代有之一代文化”“一代有之一代戲曲”。伴隨經濟的發展,受經濟基礎制約的上層建筑之戲曲文化也必然發生變化。今天,從文化遺產保護的角度提倡對皖北傳統劇目進行挖掘、整理,其真正目的乃是“激活”傳統,但同時我們還要與時俱進,必須創作一批反應歷史進程或者順應歷史潮流的新劇目。從藝術發展規律來說,繼承與創新是辯證統一的。當然,面對皖北這一底蘊深厚的戲曲文化遺產,創作新劇目也并非“兒戲”,要有新思想、新追求,否則,新作品猶如一現曇花,經不起時間考驗而淹沒在滾滾紅塵之中。可見,戲曲要發展,龍頭是創作,尤其那些能夠折射人間真、善、美的戲曲“精品”創作,乃是當前戲曲新劇目創作的重心。當然,在排演創作新劇目方面,亳州演藝有限公司積極投入較大資金將一些有較大影響的劇目搬上大眾舞臺。如公司創演的二夾弦《東漢丞相》,現代戲《民聲的印記》、《紅芍花》均獲成功,《紅芍花》、《印記》分別獲得安徽省第十三屆、十四屆精神文明建設“五個一工程”優秀作品獎。這種成功始于對傳統文化的尊重,對藝術發展規律的尊重。繼承傳統是戲曲表演藝術創新的基礎,創新是繼承戲曲藝術之目的,只有以創新為目的的繼承才是科學的對待傳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