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鶯
【摘 要】在舞蹈中,氣息是不可分割的一部分,氣息的正確運用讓舞蹈變得鮮活起來。所以氣息的控制也是民族舞蹈中重要的舞蹈技巧,不同的舞蹈需要不同的氣息來展現其要表達的內容。對氣息的有效把控和運用,將使舞蹈的內容更富有層次。
【關鍵詞】民族舞蹈藝術;氣息;運用;重要性
中圖分類號:J722.2? 文獻標志碼:A ? ? ? ? ? ? ?文章編號:1007-0125(2019)21-0118-01
可以說舞蹈是通過舞蹈演員動作變化的藝術來表達演員內心情緒的藝術形式。在舞蹈表演時感情的傳達和氣息聯系緊密,氣息不單單能夠塑造舞者的舞姿,同時還能夠將舞者內心的情感傳遞給觀眾。優秀的舞者在舞蹈中,觀眾不僅能欣賞其肢體美感,也能感受到其身體深處的活力,讓觀眾的感受隨著舞者變化,這樣神奇的能力使舞者與觀眾產生感情交融。這是扎實的舞蹈功底不能完全辦到的,要合理運用氣息在舞蹈中的體現。
一、初步了解“氣息”
氣息對于人是從體內產生的內生動力,所以在表達相異感情狀態的時候,就要運用不同的氣息。氣息還可以被我們稱為節奏,節奏的變化可以帶動人的的心理狀態發生潛移默化的改變。平常我們的氣息注重平、穩和勻,在專門的訓練之前,氣息的運用只是日常生活中維持人類生產生活時肺部器官的氧氣與二氧化碳的交換而已。人們對氣息運用,也被稱為“丹田之氣”,從頭頂懸,繼而慢慢地升起,隨后貫之以全身。
二、分析氣息在舞蹈藝術中的重要性
在古代,氣息的作用被智慧的先人發現。“練聲者練其氣先”,古人在歌唱的過程中早已體現了氣息的重要作用。同樣,各種各樣的民族舞蹈不僅在動作風格上體現自身的與眾不同的特點,在更多方面,隨著氣息的靈活運用在藝術情感中表現自己的不同。
(一)在舞蹈動作展示中氣息的重要性。當舞蹈表演遇到阻礙時我們應該反思氣息的不足或運用錯誤。如果一個舞蹈演員理解舞蹈時僅僅止于表面, 基本功也不扎實,這種表面工作也就成了花拳繡腿,就有失對舞蹈風韻的恰當表現。造成這樣的差別都是由氣息所導致,尤其是在“跳躍”動作中,舞者呼吸的調節很容易被觀眾觀察到,到位的跳躍動作,輔以合理運用自身的氣息,能迅速抓住觀眾的眼球,觀眾也能在接下來的表演中觀察到舞者的氣息控制。
(二)在舞蹈感情表達中氣息的重要性。情感的控制在舞蹈中稱為氣韻。 舞蹈的表現形式時而沉穩均勻,時而千變萬化,氣息在其中起了重要作用。除此之外,氣息還有的視覺再現作用也是最重要的一個部分。氣息的輕重緩急包含著對節奏的把握——控制類的動作要配合平和的氣息,而爆發性的動作要配合快節節奏的氣息,在爆發中往往會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舞者在表演中通過氣息的運用一次又一次傳達出動作的表情,這也直接影響著舞蹈藝術的表現力。
三、氣息在舞蹈藝術中的運用
作為一個舞蹈工作者,正確運用氣息是最為基本的條件。要知道,氣息在舞蹈中是極其重要的,不但為舞蹈注入了靈魂,還能夠將舞者和氣息化為一體,增強舞臺效果。如果舞者在表演過程中沒有把握好氣息的運用,就會缺乏靈魂,就不能算得上是一個好的表演。
四、氣息在民族舞蹈藝術中的運用
我國是一個統一的多民族國家,具有數千年的歷史,各民族不同的地域、歷史背景、生活環境和習俗等,致使我國產生了了各種各樣方式的極具民族特色的舞蹈。
氣息在各族舞蹈中的運用。在維吾爾族中,快吸快吐是民族舞蹈的氣息運用的特色。而藏族民族舞蹈的氣息運用亦是如此,具有極強的節奏感。東北秧歌中前提踢步和頓步當之無愧,出腳的那一刻需要屏住呼吸,腳落地才緩慢的吐氣。 只有這樣方能控制好自己的氣息。眾所周知 蒙古族的“摔肩”,其舞蹈講究短促的爆發力, 極具節奏感和藝術氣息為其注入了靈魂。
氣息在朝鮮舞中的運用。我國的朝鮮族的朝鮮舞蹈在表演的過程之中也是特別注重氣息的調節和運用。朝鮮族民間舞蹈因動律優美、細膩、柔和而悠長而聞名。這里有一些著名的民間舞蹈如《農樂舞》《長鼓舞》、以及具有歷史感的《僧舞》。此外,假面舞、劍舞、頂水舞、扇舞、鶴舞、績麻舞等民間舞蹈也廣為流傳。朝鮮族舞蹈的特點也體現了該民族明朗激昂與細膩委婉、含蓄深沉的民族性格。朝鮮舞蹈錯落有致的音符和手臂極具美感,為觀眾們帶來的是視覺盛宴。通過嫻熟的肢體動作和準確的氣息運用為其注入了靈魂,做到了舞者與舞蹈融為一體,氣息與舞步完美契合,可以說堪稱我國民族民間舞的藝術典范,是我國珍貴的精神文明財富之一。
我國是一個統一的多民族國家,擁有豐富的精神瑰寶,民間藝術即是其中之一,我們有責任去繼承和弘揚。民間舞蹈者的精彩表演也離不開他們的辛勤付出,俗話說“臺上數分鐘,臺下十年功”,他們的努力為民間藝術注入了更多珍貴的東西,也為其傳承和發揚作出了巨大貢獻。
參考文獻:
[1]姚佩.論舞蹈藝術中氣息的運用及其重要性[J].山東省青年管理干部學院學報,2010(7).
[2]史玉琪.淺談氣息在舞蹈藝術中的運用及其重要性[J].青春歲月,2012(09).
[3]張麗萍.分析氣息在民族舞蹈中的運用[J].科技信息,2013(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