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惠
[摘 要]隨著現代社會科技水平的不斷提升,互聯網技術對我們的生活與工作形成了深遠影響,同時在提升工作質量與效率方面表現得尤為明顯。鑒于我國農業生產經營存在自我改造能力偏弱的情況,所以應當引入“互聯網+農業”的戰略思想,助推農業經濟發展轉型,利用互聯網技術對農業產業鏈進行改造,為我國農業經濟發展帶來新的機遇。因此,文章將主要對當前“互聯網+”時代的影響之下我國農業經濟發展路徑展開分析,希望能夠為實現我國農業經濟的穩定發展提供一定參考借鑒。
[關鍵詞]“互聯網+”;農業經濟;影響;發展路徑
[中圖分類號]J526.1 [文獻標識碼]A
社會經濟的發展離不開科學技術的進步推動,互聯網作為當今時代偉大產物,為人們探索世界提供了更為便捷的通道。隨著近年來互聯網技術的高速發展,不僅僅帶來了互聯網行業的蓬勃發展,同時在各行業融入“互聯網+”思維的發展中,也得到了極大的推動,這便是現階段極為流行的“互聯網+”發展模式。現代農業發展同樣可與“互聯網+”思維相融合,不僅能夠讓農業生產方式更加智能化,而且可促進農業生產者對市場信息的了解,以需求信息的掌握去調整供給,保障農業經濟得到穩定發展。文章將結合筆者工作實踐,主要對“互聯網+”時代的影響之下我國農業經濟發展的有效路徑展開研究。
1 “互聯網+”帶給農業經濟發展的影響
1.1 開創全新農業體系
互聯網的兩大特點便是創造性與公開性,將農業生產與互聯網進行融合,能夠在提升農產品銷量的同時,提高農產品的附加價值,對于農業經濟發展而言有著強大的驅動作用。在現如今的“互聯網+農業”發展模式中,農戶對市場信息的獲取效率極大提升,所作出的農業生產決策則更加合理。
1.2 農業技術全面升級
農業生產與互聯網相結合,能夠提高農業生產的技術含量,從而助力農業由過去的資源型向技術型轉變。借助信息網絡技術,應用于我國農業發展領域,能夠加速農業現代化建設,在“互聯網+農業”的運營模式下,不斷推進技術革新與利益創新,這也是目前農業市場中的主要競爭點。
1.3 降低農業成本投入
利用互聯網信息技術去及時且精準地掌握市場信息,從而與農業發展實情相結合,進而在瞬息萬變的農業市場中立于不敗之地,減少農業生產成本的浪費。同時,過去農產品交易需要點對點傳輸,不僅拖慢了產品銷售速度,也無法保證銷售效益。而借助互聯網平臺能夠簡化整個交易過程,縮短農產品的生產與銷售周期,大大提升了農業生產效率與效益。
2 農業經濟發展實施“互聯網+”的戰略路徑分析
2.1 借助智能化技術,實現精準化農業生產
對于一個產業的發展水平而言,其生產方式的科學技術含量高低起到決定性作用。現階段我國農業生產方式依舊存在專業技術含量偏低的現象,大部分農戶個體開展的農業生產主要依靠自身經驗,并未有科學依據進行指導,也就導致目前農業生產效益難以提升,甚至會在農業生產中帶來許多資源浪費和環境污染等情況。因此,在“互聯網+農業”的發展路徑中,我們需借助智能技術去推行精準化農業生產,提高農業生產技術含量,從而保證農業生產效益。
首先,需要對農業生產全過程實行精準干預。所謂精準干預也即是通過完善物聯網、智能設備與監測系統,在此基礎上利用大量傳感器對農產品的生長全過程展開監測,之后將監測數據同步到后臺主控中心,通過對數據的全面分析,為后續生產干預提供決策指導,再傳達指令由智能設備展開精準操作。我們以農作物生產舉例,可在田間全方位布置一定數量傳感器,通過傳感器對土壤的溫度、光照、肥力、病蟲害等諸多指標進行全程監控,實時將信息傳送到主控中心,主控中心則通過對海量數據的分析去掌握農作物的生長實情,通過智能設備對其生長展開干預。而要實現精準干預,一定要有完善的軟硬件設施相配套。一方面,需要針對性的農業生產智能設備。比如在畜牧業生產中,能夠實現飼料精準投放、疾病診斷和廢棄物回收自動化的智能設備;另一方面,構建完善農產品專業數據庫。將病蟲害、區域氣象、自然災害等資料進行收集與標準化建設,便能夠將實時掌握的農作物數據信息進行比對,在詳細數據庫的支持下,提升對數據的分析能力。
其次,需要對農業生產全過程實行精確記錄。隨著全社會對于食品安全問題提高重視,構建農產品的生長追溯體系已成為人們的迫切需求。所謂生長過程追溯體系,也即為對農業生產過程精確記錄的“成長檔案”。比如某知名品牌為自家所有養殖的生豬都配備了檔案卡,記錄從出生到出欄期間的所有養殖信息,在各類智能設備的輔助下,將生豬的生長環境、周期以及干預手段等信息進行記錄,并以二維碼、RFID等信息技術將信息存儲并與產品綁定,監管部門與消費者利用信息識別工具便能知曉該產品的生長全過程。
2.2 依托互聯網平臺,實現農業營銷模式的創新
相較于其他行業而言,農產品生產在生產周期方面會更長,所以在瞬息萬變的市場環境中作出正確的生產決策尤為關鍵且難度較高,一旦決策失誤便有可能導致與市場需求不符而滯銷。此外,農產品質保期較短,一旦失去價值便同樣會出現滯銷。要想改善這一難題,則應當嘗試構建“互聯網+農業”的電商平臺,打造完善的現代化農業營銷體系,助力農產品的良性流通,保證農產品有銷路、有市場、有價格。
首先,可嘗試依托電子商務平臺推行“訂單式”農業。如上述分析可知,農產品的生產一定要與市場需求相符,但這種需求的精準預測難度太高。要解決這一問題,便可借助電子商務平臺去推行“訂單式”農業。所謂“訂單式”農業,實際上是一種新的營銷概念,由農戶與企業、超市或個人進行農產品訂單的簽訂,其中包含數量、價格、質量等方面的要求,而農戶在收取部分定金的基礎上便可根據訂單展開生產。究其本質,這種營銷模式便是對潛在的市場需求進行預測、針對的生產,一定程度上能夠避免生產的盲目性。而發展成熟的電子商務平臺能夠提供更多B2B,B2C、C2B等模式,因此“訂單式”農業生產可得到大范圍推廣。
其次,可嘗試應用電子商務模式開展農產品網絡銷售。電子商務模式同傳統銷售模式比較,由于中間環節縮減,能夠大大提升交易效率與效益,在農業經濟發展中同樣可適用。而針對農產品的網絡銷售,筆者認為有三種模式可供選擇:(1)依托淘寶、京東這類綜合性電商平臺開展銷售業務。尤其是近年來興起的“農村淘寶”,在預判農產品市場、提供市場信息以及針對性服務方面潛力巨大,而在成熟的互聯網平臺中,能夠快速打響知名度,走入消費者視野。(2)實力尚可的農業企業可嘗試搭建自由互聯網平臺。比如農業企業可借鑒小米的運營模式,搭建自家互聯網平臺與消費者展開互動,開展網絡營銷活動,并且實現線上線下互動,邀請消費者前往農產品生產地進行參觀,形成網購、休閑于一體的農業經濟發展模式,這一模式更有助于自家農業品牌的打造;(3)個體農戶利用互聯網拓寬銷售渠道。移動互聯網與智能手機的普及,也使得農戶能夠在田間勞作、茶余飯后利用微信、微博等應用程序去發布信息,甚至有許多農戶通過直播軟件去分享自己的勞作過程,吸引大量人群關注,同樣可提升自身農產品效益,這與目前我國農業分散經營的現狀尤為契合。
3 結語
綜上所述,在我國三大產業中,農業無疑是最為重要的,但又是最為薄弱的環節,其基礎設施、生產方式以及銷售模式都處在較為落后的狀態,倘若循規蹈矩按照常規發展模式,很難趕上其他產業的發展。因此,在當前“互聯網+”時代中,我們應當清楚地認識到互聯網+對于農業經濟發展的良性影響,無論是政府方面,還是農業生產個體農戶或企業方面,都應當積極探索與“互聯網+”的融合路徑,從而不斷改造農業生產模式,促進農業產業結構升級,進而驅動我國農業經濟的良好發展,加速我國農業現代化進程。
[參考文獻]
[1] 王永德,劉雅棟.互聯網對農村經濟發展影響的路徑評價研究[J].產業與科技論壇,2012(03).
[2] 王蕊.農業經濟發展實施“互聯網+”戰略途徑研究[J].農業經濟,2016(03).
[3] 劉麗偉,高中理.“互聯網+”促進農業經濟發展方式轉變的路徑研究——基于農業產業鏈視角[J].世界農業,2015(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