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娟
[摘要]“網絡紅人”在自媒體平臺日益完善、網絡推手精妙構思、網絡受眾釋放情緒心理訴求以及自身獨特魅力等因素作用下日益走紅“網絡紅人”現象表現出貼近生活實際,凸出奇思妙想,歪曲歷史事實,呈現媚俗浮淺的特點。但是“網絡紅人”類型多樣,良莠不齊,傳播的信息褒貶不一,對思想政治教育來說既是機遇也是挑戰。
[關鍵詞]網絡紅人;現象;思想政治教育;影響
[中圖分類號]G641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1-5918(2019)07-0104-02
doi:10.3969/j.issn.1671-5918.2019.07.044
[本刊網址]http://www.hbxb.net
一、“網絡紅人”現象的產生原因
(一)自媒體平臺完善提供“表演舞臺”
自媒體平臺建設在資金驅動,移動互聯網技術不斷推進,網絡用戶反應改進建議的推動下日益完善。網民可以隨時隨地在自媒體平臺上發表信息,瀏覽信息,和評論信息。論壇、貼吧、微博等自媒體平臺,為“網絡紅人”提供了“表演舞臺”。“網絡紅人”正是借助自媒體平臺的即時性、交互性和受眾廣的特點不斷分享生活小妙招,講解美妝知識,表演才藝等吸引大量粉絲關注,評論,轉發而走紅。
(二)“網絡紅人”自身魅力提供實力支撐
“網絡紅人”遍布各行各業,成名方式多種多樣,究其原因有一個共同點在于他們發揮了自身獨特魅力“網絡紅人”類型多樣,有憑借講幽默笑話,吐槽熱點新聞事件的幽默搞笑型;有通過分享生活餐飲,生活清潔經驗,美妝知識的生活達人型;有表演琴棋書畫,唱歌舞蹈的多才多藝型等。他們發揮自身獨特魅力,提供豐富有趣內容為網民增添生活樂趣。
(三)網絡推手精妙構思提供團隊支持
“網絡紅人”競爭激烈,需要提供高質量且風格獨特的內容才能夠迅速抓住網民的關注。這離不開團隊成員支持,而網絡推手是其重要組成人員。他們負責搜集熱點新聞事件,從中挑選具有爭議性的話題,針對特定年齡群體精準推送豐富內容。網絡推手往往包裝“網絡紅人”風格,或風趣幽默或機智靈敏或夸張搞笑,目的是迎合網民從眾,看客,求異的心理需求。除此之外,網絡推手為了提升“網絡紅人”熱度,組織大量人員針對熱議話題進行炒作,評論。
(四)網絡受眾釋放情緒提供受眾基礎
“網絡紅人”出名離不開眾多網民的熱烈追捧。一方面,隨著人們物質生活水平逐漸提升,精神消費需求日益增長。另一方面,生活節奏逐漸加快,競爭壓力增長,人們釋放情緒,緩解壓力的需求增加。正是“網絡紅人”提供的豐富有趣內容為眾多網民消遣零碎時光,釋放情緒,緩解壓力提供了平臺,滿足了人們的心理需求與心理期待。
二、“網絡紅人”現象的一般表征
(一)貼近生活實際
“網絡紅人”大多是草根群體,他們選取生活日常小事作為素材,再進行加工。他們介紹如何制作美食,如何有效清潔家庭衛生,如何選購性價比高的商品等為網民生活提供便利。他們沒有明星光環,采用“接地氣”的方式,將日常生活瑣事進行夸張戲謔的方式演繹,博得觀眾一笑。以papi醬為例,她以幽默夸張方式制作原創視頻講述拜訪親戚的奇葩經歷旅游趣事,購物體驗等引起網民情感共鳴,獲得大量粉絲關注,熱度高漲,更是獲得高額廣告收入。
(二)凸出奇思妙想
“網絡紅人”為了提升辨識度,在海量內容中脫穎而出以及應對受眾審美疲勞,需要奇思妙想,創新意識。他們有的身著古裝,表演古風歌曲,特色舞蹈,帶給受眾別樣體驗;有的則男扮女裝或是模仿明星唱歌帶來另類演出;有的則分享世界各地美景和美食,開拓網民視野;甚至有的“網絡紅人”為了獲得點擊量,直播吃大量食物或者奇異物種,帶來刺激的視覺感受。
(三)歪曲歷史事實
古人云:以史為鏡,可以知興替。一個民族,一個國家的歷史是一份寶藏,它深刻記錄了其中的興衰更替,是我們透過紛繁歷史現象,把握歷史規律的重要依據,也是我們傳承文化,堅定文化自信的重要來源。一些“網絡紅人”為了創造與眾不同風格,吸引網民關注,便歪曲歷史事實,惡搞民族英雄。在“網絡紅人”的帶動下,網絡上惡搞“杜甫很忙”,質疑被烈火燃燒為國犧牲的邱少云是否因其生理結構獨特。這淡化了歷史厚重感和傳承歷史文化的使命感,造成了嚴重的消極影響。
(四)呈現媚俗浮淺
網絡上活躍著的女性“網絡紅人”大多呈現出歐式雙眼皮,高鼻梁,尖下巴,大紅唇的“網紅臉”。一些“網絡紅人”為博得點擊率公然在網絡平臺,上討論媚俗話題,放出媚俗照片,視頻引得網民熱議。以“網絡紅人”干露露為例,經常發布一些媚俗照片,不斷挑戰網民道德底線和審美底線,后受到相關整治。一些“網絡紅人”以扮丑的方式博得網民關注。怎么粗俗,怎么丑,他們就怎樣裝扮自己,在網絡上掀起一股“審丑”風潮。
三、“網絡紅人”現象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影響
高校是開展思想政治教育的主陣地,是培育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和有紀律的社會主義新人的主要場所。大學生思想活躍,喜歡且易于接受新奇事物。他們的價值取向從長遠來看影響著整個社會的價值取向。“網絡紅人”類型多樣,良莠不齊,在潛移默化中對大學生的思想產生影響,給高校開展思想政治教育帶來機遇與挑戰。
(一)“網絡紅人”現象為高校開展思想政治教育帶來機遇
1.強化思想政治教育主動性
“青年面臨的選擇很多,關鍵是要以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來指導自己的選擇?!彼枷氲母叩兀覀儾蝗フ碱I,其他人就會想方設法占領“網絡紅人”廣泛活躍于網絡平臺上,針對不同年齡群體,積極主動更新內容。一些“網絡紅人”為了吸引網民關注,在網絡平臺上肆意傳播媚俗照片,口出狂言,鼓吹拜金,炫富,歪曲歷史事實等。這對于大學生正確道德觀念,正確歷史價值觀的形成產生嚴重沖擊“思政課”教師應強化前贍意識,增強主動性,指導學生理性看待其負面影響,將媚俗思想,拜金主義,歷史虛無主義等對大學生思想的消極影響及時控制。
2.提升思想政治教育針對性
“網絡紅人”往往選取日常生活小事作為話題,且以幽默風趣的方式呈現。他們掌握信息優勢,精準確定推廣群體,且結合群體的實際需求不斷推送豐富內容。這既滿足了大學生了解社會的心理期待,也迎合了大學生緩解壓力的心理需求,引起大學生熱烈追捧。一方面“網絡紅人”精準確定推廣對象,設計推送內容對提升思想政治教育針對性有一定啟示。另一方面,一些“網絡紅人”傳播的負面信息也需要教師予以針對性的應對“網絡紅人”傳播的信息真真假假,傳播方式五花八門,一夜暴富,一夜成名,這些急功近利的思想在大學生群體中傳播甚廣。這給缺乏社會經驗的大學生帶來危害,導致其成才觀念功利化,從而衍生出學習功利化,求職功利化,交友功利化的消極思想“思政課”教師從學生的思想困惑實際出發,將理論課知識與這些現實問題相結合,在理性分析的基礎上引導大學生辯證看待“網絡紅人”現象,提高思想政治教育針對性。
3.增強思想政治教育時效性
互聯網具有開放性、虛擬性、快捷性等特點?;ヂ摼W技術的更新促進了信息傳播的變革式演進?!熬W絡紅人”正是抓住了運用互聯網技術傳播信息便捷性,成本低的優勢,及時推送短、頻快的豐富有趣內容,且把握時機通過話題討論,增加互動,提升熱度。高校開展思想政治教育同樣可以借鑒“網絡紅人”信息傳播機制,運用互聯網技術的優勢增強有效即時互動,提升思想政治教育時效性。首先,要把握時機。教師密切關注學生思想發展動態,發現其思想不良傾向,把握時機,及時講清不良現象的危害,引導學生形成正確的認識。其次,要遵循適時原則。思想政治工作人員運用微信或者微博在國家重要節日適時推送相關主題內容。加強人文關懷,從學生的實際需求出發,發布相關話題,通過互動方式引導學生認識到自身思想的正確之處與不足之處,解決學生的思想困惑。
(二)“網絡紅人”現象為高校開展思想政治教育帶來挑戰
1.濁化思想政治教育環境
環境對人的影響具有潛移默化,深遠持久的特點。良好的環境不僅能夠陶冶人性,而且能夠在潛移默化中培養人形成良好的思想意識,行為習慣。以木子美,干露露為例,他們在網絡平臺上經常發出自己媚俗照片來吸引網民關注。莉哥憑借在抖音軟件上唱歌曾在網絡上紅極一時,但是公然篡改國歌歌詞。他們的行為不斷挑戰網民的審美底線,道德底線,受到相關查處。大學生經常使用網絡且喜歡追求新鮮時尚事物,不免受到不良信息影響,衍生出大學生穿著打扮,購物選擇盲目跟隨“網紅風”,校園節目表演庸俗化,低俗化傾向,濁化思想政治教育環境,不利于提升思想政治教育實效性。
2.消解思想政治教育任務
新時代的大學生志當堅定理想信念,勤學知識,增長本領,勇擔重任,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做出貢獻。思想政治教育的任務在于培養大學生成長為“四有”新人“網絡紅人”現象愈演愈烈,對大學生有著不良影響。眾多網絡紅人為了走紅不惜男扮女裝,另類搞怪,發布媚俗照片,極力回避嚴肅的社會話題,其目的在于增加粉絲,積攢人氣,更好地推銷商品,投放廣告而贏利。長此以往使得大學生陶醉于感官刺激,陷入盲目購物帶來的短暫愉快,淡化了理想信念,減少了對于國家社會問題的思考,更是對大學生正確價值觀的形成有著不良影響。
3.弱化思想政治教育效果
思想政治教育是對大學生進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教育,提升大學生思想政治素養的主要途徑。習近平總書記在北京大學師生座談會上的講話指出“不論學習還是工作,都要面向實際、深入實踐,實踐出真知;都要嚴謹務實,一分耕耘一分收獲,苦干實干”。一些網絡紅人在網絡平臺上發布拜金,炫富的照片,惡搞民族英雄的視頻,鼓吹一夜暴富,一夜成名,引起大學生熱議甚至模仿。這與中華民族艱苦奮斗美德,與主流價值觀相背離,對大學生正確的道德價值觀,歷史價值觀的形成產生消極影響,不利于大學生內化以及踐行核心價值觀,弱化了思想政治教育效果。
參考文獻:
[1]習近平.在同各界優秀青年代表座談時的講話[N].人民日報,2013-5-5(2).
[2]習近平.在北京大學師生座談會上的講話[N].人民日報,2018-5-3(2).
[3]習近平.在北京大學師生座談會上的講話[N].人民日報,2014-5-5(2).
[4]王學儉,馮瑞芝.“網紅”現象對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的啟示[J].學校黨建與思想教育,2017(5).
[5]劉紅勝.“沉默的螺旋”現象對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影響與應對[J].學校黨建與思想教育,2011(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