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丹燕
[摘要]輔導員不僅是學生工作的主力,更是在應對心理問題學生工作中發揮重要作用。結合工作經歷,筆者選取兩個案例進行對比分析,介紹兩個案例中的相同之處不同之處、針對性的干預措施以及成效。最后,基于比較分析,提出輔導員應對心理問題學生的相關機制。
[關鍵詞]大學生;輔導員;心理問題;個案比較
[中圖分類號]G641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1-5918(2019)08-0103-03
doi:10.3969/j.issn.1671-5918.2019.08.046
[本刊網址]http://www.hbxb.net
一、前言
大學生由于自身心理發展尚未完全成熟,加上剛脫離高中生活,來到大學,生活、學習環境等的巨大變化,學習的方式方法在轉變,交往的圈子在拓寬,同學、舍友都來自五湖四海,他們有著不同的生活習慣和習俗,每個人都有自己獨特的個性。作為95后的大學生,在面臨一系列生理和環境的變化的情況下,不可避免地會發生心理的沖突和矛盾,若這些沖突和矛盾不能得到正確、有效的引導和解決,就極有可能出現心理問題。
輔導員是高校學生工作的一線人員,與大學生接觸最多的老師,關注學生的思想、學習和生活,在處理學生心理問題事件中具有舉足輕重的地位。另外,2017年10月1日實施的新修訂《普通高等學校輔導員隊伍建設規定》中也明確指出心理健康教育與咨詢工作是輔導員工作的主要職責。因此,輔導員要重視對大學生的心理健康教育,開展相關心理疏導工作,利用有效的措施關注學生、幫助學生,從學生實際需求出發,促進學生心理健康發展。筆者結合工作中的相關實際案例,對不同的案例進行比較總結研究,完善應對心理問題學生的處理機制,為以后的工作奠定基礎。
二、案例介紹
A同學,女,該生在大一第二學期,就出現了情緒低落、無端地感到焦慮、害怕、煩惱等情況,入睡困難易驚醒并伴有胃部不適、食欲不振等情況,學生本人也意識到自身情況,但是她沒有辦法控制自己,也曾嘗試通過自己的努力來改變自身情況,但情況并未好轉。因此學生本人主動向輔導員傾訴,根據其自身的描述,輔導員初步判斷其已出現心理問題,需要開展心理危機干預工作。
B同學,女,該生在大一第二學期的某一天晚上凌晨,跟舍友發生較為激烈的言語沖突,輔導員第一時間趕到她們宿舍調解沖突。該生表示舍友們對其不友善,經常對她說一些刺激她的言語,晚上也會故意打擾她休息,她忍無可忍了,希望能調整宿舍。在輔導員與她交談過程中,她表明自己近期睡眠質量較差,入睡困難,她經常聽到有人在議論她,在試圖改變她的思想。根據與學生本人談話的內容,輔導員初步判斷已出現心理問題,需要開展心理危機干預工作。
三.案例分析
(一)兩個案例的相同之處
1.兩個案例出現的時期相同。盡管兩位同學的異常表現有所不同,但兩個個案均發生在大一第二個學期,適應新環境、新同學以及新的學習方式都給她們帶來了一定的壓力,也對她們的心理變化產生了較大的影響。
2.同一的表現特征一入睡困難。經過與兩位同學的深入交流和了解,她們都共同提到了入睡困難的情況,兩位同學均表示在當時有較長時間存在要凌晨一、兩點才能入睡,并且早上很早就醒,以至于精神狀態不佳,影響正常的學習和人際交往活動。因此,睡眠質量不高造成她們陷入失眠、精神不佳、情緒低落、繼續失眠的惡性循環中。
(二)兩個案例的不同之處
1.學生本人對自身心理異常情況的認知不同。A同學能客觀、科學地認識到自己心理上的變化,她能感知到自己目前的心理情況處于不健康的狀態,當她自己無法解決自身的問題時,能主動尋求老師、專業人士生的幫助,并聽從專業醫生的建議,調整自己的生活習慣和作息,改變自己的心態變化。B同學尚未認識到自身心理異常的情況,她將自身的一些情況主要歸因于外界人一舍友、同學對她的不友好,而且與輔導員、心理咨詢中心老師的談話過程中,甚至出現談“心”色變的情況。兩位同學對自身心理異常情況的認知情況不同,針對兩位同學的干預措施有所不同。
2.學生家長對學生情況的認知不同。輔導員了解學生的相關情況后,并跟學院領導匯報之后,筆者分別與A、B兩位同學的家長聯系,將該生的情況詳細告知其兩位家長。不僅讓學生家長可以及時了解學生目前在校的情況,尤其是學生出現了心理異常的表現,而且通過與家長溝通可以了解學生之前的心理狀態,在進入大學之前是否有類似的表現出現。A、B兩位同學的家長對學生出現心理異常情況的認知表現出截然不同的態度。A同學的家長對學生出現的心理異常情況表示高度重視,積極配合學院以及學校的干預措施,而且積極鼓勵學生本人要相信專業醫生的治療跟建議,好好改善自身心理狀態。B同學的家長極力否認學生本人會作出相關的異常行為,將學生異常行為歸因于學生水土不服,睡眠不足以及腸胃不適等原因,否認學生有心理異常情況,不愿意配合學院、學校的干預措施。
3.學生入學前的表現有所不同。經過與A同學以及其家長的深入交談,了解到A同學在進入大學之前沒有類似的情況出現,其心理狀態的變化,首次出現的時候就是進入大學之后,也就是說A同學是首次出現心理問題的情況。B同學的情況則有所不同,據學生本人以及其家長透露,學生在高三時曾出現了與舍友、班級同學相處不融洽的情況,高中老師也曾建議學生家長帶學生到相關醫院檢查,但是家長并沒有帶學生針對心理問題的專業醫院或者科室做相關測試。
四、干預措施
鑒于兩位同學的相關情況有相同之處,既采取了一些相同的干預措施,也針對兩位同學的實際情況,采取不同的干預措施,盡量幫助兩位同學盡快擺脫困境,樹立健康的心理狀態。
(一)相同的措施
1.對以上兩位同學建立專門的工作檔案。為進一步做好相關心理干預工作,針對學生特殊情況,我們建立了專門的工作檔案,用于記錄已掌握的學生情況,與學生談心談話的情況,與學生家長溝通的情況以及開展的各項干預措施,掌握學生的心理變化。在干預過程中,不斷總結、分析,各項干預措施的實效性,切實有效的幫助學生盡快走出困境。
2.聯系學校心理健康教育與咨詢中心,做好跟蹤反饋工作。學校心理健康教育與咨詢中心主要負責大學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和心理咨詢與輔導工作的實施,各位老師都是心理學專業科班出身,在應對大學生心理問題經驗豐富。我們安排兩位學生到與心理咨詢中心,開展心理咨詢工作,建議兩位學生保持與心理咨詢中心老師的聯系,有助于客觀、準確、及時了解學生的心理狀態,便于檢測學生心理問題的恢復情況。
3.定期跟蹤反饋。為幫助學生盡快擺脫心理問題,恢復健康心態,輔導員對兩位同學開展定期跟蹤反饋工作。根據學生的心理狀態,定期與學生開展談心談話,隨著學生情況的不斷好轉,這一時間期限可以逐步延長,從兩個星期到一個月、兩個月等,培養學生自我調節情緒的能力,健全身心發展。
4.聯系家長,建立家校合作模式。家庭教育對學生的性格、認知、價值觀的形成產生深遠的影響,家長可以給予學生關懷和動力。與家長溝通還可以獲取學生以往的生活狀態和心理狀態,加深對學生的了解,從而制定有針對性的干預措施。輔導員分別與A、B兩位同學的家長聯系,獲取學生入學前的相關情況以及告知家長學生目前的在校情況,與家長建立溝通機制,共同幫助學生解決心理問題。
(二)不同的措施
針對以上兩位同學以及其家長對心理問題的認識不同,我們也相應采取了不同的措施。A同學能夠正確地認識自己心態的變化,能聽取學校專業心理老師的建議,到專業的醫院進行診斷。在征得其家長同意的前提下,輔導員陪同學生到醫院進行診斷檢查,定期陪學生回醫院復診,并將學生的情況詳細轉達其家長。B同學及其家長都對心理問題較為敏感,一方面,我們邀請學生家長到校,請專業心理老師講解該生的情況,普及心理健康知識;另一方面,安排與B同學較好的學生以及其舍友,在日常學習、生活中留意其言行舉止,有異常情況就及時反饋給我們,并在潛移默化中向其宣傳講解心理健康知識,幫助其建立對心理問題的新認識。
五、成效
經過以上的干預措施,目前兩位同學情況良好。A同學提高自身心理調解能力,通過運動、聽音樂、彈吉他等方式轉移自己的注意力,豐富自己的課余生活。B同學對心理問題有了一定的認識,能夠到學校心理咨詢中心尋求幫助,目前心理狀態良好。
六、應對機制
(一)提高輔導員對心理問題學生的識別能力。輔導員不僅在處理大學生心理問題中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而且在日常工作中會面對形形色色的學生,接觸心理問題的學生都有自己獨特的情況。這就要求,輔導員要增強對學生心理問題的識別判斷能力,要不斷提高自身的心理知識水平,更要將所學的心理知識與實際相結合,才能對學生開展科學有效的心理指導,幫助學生盡快擺脫心理問題的煩惱。
(二)重視入學教育。以上兩個案例出現的均為大一階段,作為剛接觸大學的學生,對大學生活充滿好奇的同時也伴有迷茫,因此對大學生活的適應性教育尤為重要。從新生入校開始,就要開展相關的心理健康教育,讓學生對常見的心理問題有客觀、科學的認識和了解,避免出現談“心”色變的情況,宣傳講解自我調解的方法,幫助學生提高抗壓能力。另外,要引導學生盡快轉變角色,投身到豐富有意義的學習和生活中區,鍛煉能力,找到自己的理想和奮斗的方向。
(三)加強與學生家長的交流,建立有效的聯系和溝通機制。解決學生的心理問題,離不開家長的參與和支持。輔導員要加強與學生家長的聯系,全面地了解學生的成長背景和經歷,從而更加全面準確的判斷學生心理問題形成的原因,有針對性地開展干預措施。在后續的工作中,一些干預措施例如學生到相關專業醫院就醫也需要征得家長的同意與支持;針對心理問題較為嚴重的學生,輔導員可以與家長商議,建議學生休學回家治療,待康復后再返校繼續學習。
(四)建立應對心理問題學生的干預體系。為了做好心理問題學生的相關工作,學校、學院以及輔導員都要本著以生為本的原則,齊抓共管,目標一致,幫助學生擺脫心理困擾。首先,學校要建立心理測評系統,定期開展心理普查工作,了解學生動態的心理變化,掌握學生心理健康狀況,盡量做到早發現、早診斷、早干預。其次,學院要建立干預制度,針對出現的心理問題學生,要做好識別.處理、匯報以及跟蹤教育等階段的工作;組織學院領導、輔導員、班主任就如何應對心理問題學生開展經常性研討,不斷改進工作的方式方法,提高干預的實效性。最后,輔導員要在日常工作中加強對心理健康知識的宣傳,讓心理健康知識深入學生內心,引導學生正確認識自己、定位自己;要經常性地與班級心理委員聯絡、交流,了解班級同學的心理狀態;要在與學生接觸、交流中保持對言行以及情緒異常表現的敏感性,及時發現學生心理面臨的變化。
參考文獻:
[1]楊燕.對高校大學生心理健康工作的思考——一則大學生心理問題的案例分析[J].科教文匯,2017(3):140-141.
[2]莊思哲.淺析當代大學生心理異常的原因及防治對策[J].中國市場,2016(10):205-206.
[3]田苗麗.基于輔導員角度應對異常心理問題學生的策略[J].智庫時代,2018(40):91-94.
[4]岑芳芳.輔導員應對學生心理問題能力現狀的調查與思考[J].現代商貿工業,2017(33):170-171.
[5]李振山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問題的解決途徑——基于精神抑郁學生的案例分析[J].河南教育(高教),2017(12):120-1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