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結梅 陳國梁 蔡奇芳 馮杰揚


[摘要] 目的 分析上肢機器人訓練對腦卒中恢復期患者上肢運動功能的影響。 方法 選取我院2017年11月~2019年2月收治的60例腦卒中恢復期患者,按照隨機數字表法分為對照組和研究組各30例。對照組予以常規康復訓練,研究組予以常規康復訓練結合上肢機器人訓練,兩組均連續訓練4周,比較兩組FIM評分、改良Barthel指數評分、FMA-UE評分。 結果 兩組訓練前FIM評分相比,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研究組訓練后FIM評分高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兩組訓練后均高于訓練前,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兩組訓練前改良Barthel指數評分相比,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訓練后研究組高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兩組訓練后均高于訓練前,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兩組訓練前FMA-UE評分相比,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訓練后研究組高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兩組訓練后均高于訓練前,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 結論 上肢機器人訓練可顯著提高腦卒中恢復期患者生活自理能力以及上肢運動功能,值得借鑒。
[關鍵詞] 上肢機器人訓練;腦卒中;恢復期;上肢運動功能
[中圖分類號] TP242? ? ? ? ? [文獻標識碼] B? ? ? ? ? [文章編號] 1673-9701(2019)19-0098-04
[Abstract] Objective To analyze the effect of upper limb robot training on upper limb motor function in the patients with stroke during recovery. Methods A total of 60 patients with stroke during recovery who were admitted to our hospital from November 2017 to February 2019 were selected. According to the random number table method, the patients were divided into the control group and the study group, with 30 patients in each group. The control group was given routine rehabilitative training, and the study group was given routine rehabilitative training combined with upper limb robot training. Both groups were trained for 4 weeks. The FIM scores, the modified Barthel index scores, and the FMA-UE scores were compared between the two groups. Results There was no statistically significant difference in the FIM scores between the two groups before training(P>0.05). The FIM score in the study group was higher than that in the control group after training, and the difference was statistically significant(P<0.05). Both groups were higher than those before training, and the difference was statistically significant(P<0.05); there was no statistically significant difference between the two groups in the modified Barthel index score before training(P>0.05). After the training, the study group was higher than the control group, and the difference was statistically significant(P<0.05). Both groups were higher than those before training, and the difference was statistically significant(P<0.05); there was no statistically significant difference between the two groups in the FMA-UE score before training(P>0.05). After the training, the study group was higher than the control group, and the difference was statistically significant(P<0.05). Both groups after training were higher than those before training, and the difference was statistically significant(P<0.05). Conclusion Upper limb robot training can significantly improve the self-care ability and upper limb motor function in the patients with stroke during recovery, which is worthy of being used as an example.
[Key words] Upper limb robot training; Cerebral stroke; Recovery; Upper limb motor function
腦卒中是一種臨床常見病,近年來隨著人們生活、飲食結構不斷變化,該病發病率顯著增高,加重了家庭以及社會負擔,現已引起臨床高度重視[1,2]。臨床調查顯示:腦卒中患者近50%均存在上肢運動功能障礙[3]。上肢運動功能障礙嚴重影響了患者正常的生活、工作,降低了生活自理能力,給患者生活造成極大困擾,由此可知,提高腦卒中患者上肢運動功能障礙對于改善其預后意義重大。鑒于此,本文納入本院自2017年11月~2019年2月收治的60例腦卒中恢復期患者進行研究,旨在為腦卒中恢復期患者提供一種有效、全面的康復訓練方法,現報道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選取我院2017年11月~2019年2月收治的60例腦卒中恢復期患者,按照隨機數字表法分為對照組和研究組各30例。研究組患者男18例,女12例;年齡39~78歲,平均(58.63±5.24)歲;文化程度:大專及以上10例、高中9例、初中及以下11例;腦出血11例,腦梗死19例。對照組患者男17例,女13例,年齡40~79歲,平均(59.01±5.14)歲;文化程度:大專及以上12例、高中8例、初中及以下10例;腦出血12例,腦梗死18例。兩組患者一般基線資料對比,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本研究經患者以及其家屬同意,且簽知情同意書,并報醫院倫理委員會批準通過。
納入標準:①醫院倫理委員會對本次研究已批準;②均滿足2014版《中國腦出血診治指南》[4]中對腦出血的診斷標準;2017版《中國腦梗死中西醫結合診治指南》[5]中對腦梗死的診斷標準。均經MRI以及頭顱CT診斷;③精神正常、意識清醒者。
排除標準:①合并呼吸衰竭、心力衰竭者;②肌張力過高者;③存在智力障礙、精神分裂癥、抑郁癥者;④嚴重肩痛者;⑤合并血液系統疾病者;⑥合并惡性腫瘤者;⑦合并老年性癡呆、多系統變性、帕金森綜合征者;⑧短暫性腦缺血發作、蛛網膜下腔出血者。
1.2 方法
對照組實施常規康復訓練:包括作業療法以及物理療法2個方面。物理療法包括轉移訓練、步行訓練、站立訓練、坐立平衡訓練以及被動活動等,每次訓練45 min,每日1次,每周訓練5 d,連續訓練4周。作業療法包括ADL指導、砂板磨活動、木釘盤活動、滾筒訓練等,每次訓練45 min,每日1次,每周訓練5 d,連續訓練4周。
研究組實施上肢機器人訓練:在對照組的基礎上增加:①訓練之前指導患者進行2 min患肢被動活動訓練,調節上肢康復機器人參數,包括機械臂的靠背高度、左右方位等,根據手長度、前臂長度、上臂長度調節機械臂的舒適度以及長度等,根據患者上肢的承受能力調節機械臂支撐力的大小,前屈肩關節45°,保持前臂水平。臨床醫師根據患者運動障礙程度,選擇針對性的游戲,例如競技類游戲或者模擬作業活動,每一個游戲方案均應將患者訓練時上肢所有需要完成的部分明確列出,例如手指抓握能力、肘關節屈伸、內收外展、肩部前屈后伸等,例如打雞蛋游戲。根據患者具體情況控制訓練難度,從一般訓練逐漸過渡到困難訓練;其次,對訓練時間進行限制,包括1 min、2 min、3 min、5 min以及不限時等時間段,訓練過程中如果患者出現任何不適,應及時停止訓練,連續訓練4周。
1.3 評價指標
比較FIM評分、改良Barthel指數評分、FMA-UE評分。
(1)FIM(功能獨立性評定)量表:總分為126分,其中認知功能評分35分,運動功能評分91分。126分表示:完全獨立;108~125分表示:基本獨立;90~107分表示:極輕度依賴或者有條件獨立;72~89分表示:輕度依賴;54~71分表示:中度依賴;36~53分表示:重度依賴;19~35分表示:極重度依賴;18分及以下表示完全依賴,分值越低,表明患者認知/運動功能越差[6]。
(2)以改良Barthel指數評分評定所有研究對象訓練前以及訓練后4周日常生活能力,總分為100分,功能障礙輕度≥80分;功能障礙中度40~79分;功能障礙重度<40分,分值越高,日常生活能力越好[7]。
(3)FMA-UE評定量表上肢部分:總分66分,分值越高,肢體功能越好[8]。
1.4 統計學方法
采用SPSS26.0統計軟件進行處理,計量資料以(x±s)表示,行t檢驗;計數資料以[n(%)]表示,行χ2檢驗,P<0.05表示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
2 結果
2.1 兩組患者FIM評分比較
兩組訓練前FIM評分相比,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訓練后研究組高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兩組訓練后均高于訓練前,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
2.2 兩組患者改良Barthel指數評分比較
兩組訓練前改良Barthel指數評分相比,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訓練后研究組高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兩組訓練后均高于訓練前,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2。
2.3 兩組患者FMA-UE評分比較
兩組訓練前FMA-UE評分相比,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訓練后研究組高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兩組訓練后均高于訓練前,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3。
3 討論
腦卒中恢復期患者由于感覺運動障礙以及上肢運動障礙,在完成一些日常生活簡單活動時極為困難,尤其是上肢動作,如駕駛、吃飯、洗臉以及刷牙等,主要是由于上肢動作偏于復雜、精細,涉及到較多的中樞部位,但是下肢僅僅需要粗大的支撐功能即可完成相關動作,上肢功能障礙會導致患者產生一系列消極情緒以及挫敗感等,明顯降低了患者生存質量[9]。人體大腦重組能力以及可塑性較高,進行大量的康復運動訓練可增加感覺信息傳入,腦部的其他組織、部位可以代替受損的腦組織行使原有的功能,加快神經軸突突觸間聯系建立,促進神經側枝再生,重塑受損大腦組織。
目前,臨床對于腦卒中康復訓練的方法有作業療法以及物理療法等,雖然促進了上肢功能康復,但是以上訓練均需要康復醫生一對一、手把手的訓練,在訓練過程中康復醫生通過手下的感覺對患者進行口頭反饋,讓患者體會到控制感。在完成上述訓練動作時,缺乏量化指標,康復醫生必須不斷的鼓勵患者,否則患者無法自覺的重復完成相關動作,此種訓練方法不僅耗時,而且耗力,無法保證訓練強度以及訓練效率,并且康復效果也與康復醫生的操作技術水平有著極為密切的聯系,康復效果不盡人意,因此,尋求一種有效、全面的康復訓練方法是當前臨床高度關注的內容[10]。
本研究結果提示:研究組訓練后FIM評分、改良Barthel指數評分、FMA-UE評分分均顯著較對照組高(P<0.05)。說明上肢機器人訓練在腦卒中恢復期中的應用效果顯著。分析如下:①上肢機器人是模擬人體上肢三維運動設計而來,配備可以調節的上肢支持系統,使上肢在減重或者負重的狀態下開始康復訓練,訓練之前根據患者功能狀況設計手部、前臂、肘部、肩部等共同參與的多軸向、多關節活動游戲,設計成上肢多軸向、單軸向或者特定關節的活動[11]。②上肢機器人在訓練過程中,在電腦屏幕上可通過語音或者畫面進行實時反饋,讓患者及時了解到康復訓練的成敗,不斷的重復訓練或者收獲訓練成功的喜悅,極大地減輕了康復醫生的壓力,增加了患者康復訓練興趣,對訓練強度提出量化指標,現已得到臨床高度認可[12]。③上肢機器人提供了上肢支撐系統,促使患者在輕松的環境下自主運動,通過主動運動提高患者上肢運動能力,上肢機器人的介入,增加了康復治療的趣味性,提高了患者訓練的積極性和興趣,讓患者有更多的時間進行主動運動[13-14]。④上肢機器人訓練讓患者感覺不僅僅是在單純的進行康復運動,而是利用患肢做自己喜歡的游戲,實現了人機互動,激發了患者主觀能動性和積極性。促進大腦協調能力、前饋能力、適應能力恢復,加快中樞神經系統功能重建[15-17]。
綜上所述,腦卒中恢復期患者進行上肢機器人訓練,可顯著提高上肢運動功能以及生活自理能力,減輕神經功能受損情況,極大地改善了患者生存質量及預后,值得臨床信賴,并將該康復訓練方法推廣。
[參考文獻]
[1] 張超,劉璇,侯增廣,等.上肢機器人輔助療法對恢復期腦卒中患者上肢運動功能及日常生活活動能力的效果[J]. 中國康復理論與實踐,2016,22(12):1365-1370.
[2] 宋鴻寅,高行. 鏡像療法聯合康復訓練對急性腦卒中患者上肢功能重建的影響[J]. 醫學綜述,2017,23(13):2681-2685.
[3] Colombo R,Sterpi I,Mazzone A,et al. Improving proprioceptive deficits after stroke through robot-assisted training of the upper limb:a pilot case report study[J]. Neurocase,2016,22(2):191-200.
[4] 中華醫學會神經病學分會,中華醫學會神經病學分會腦血管病學組. 中國腦出血診治指南(2014)[J]. 中華神經科雜志,2015,48(6):435-444.
[5] 高長玉,吳成翰,趙建國,等. 中國腦梗死中西醫結合診治指南(2017)[J]. 中國中西醫結合雜志,2018,38(2):136-144.
[6] 戴賢勇,王燕,陳瑋. 早期康復訓練對急性腦梗死偏癱患者的治療效果及機制探討[J]. 重慶醫學,2017,46(21):2940-2942,2944.
[7] 何斌,張超,劉璇. 上肢機器人輔助療法對急性期腦卒中患者上肢運動功能的效果[J]. 中國康復理論與實踐,2016,22(6):688-692.
[8] 朱琳,劉霖,宋為群,等. 經顱直流電刺激聯合手部功能生物反饋電刺激對卒中后手功能改善的影響[J]. 中國腦血管病雜志,2016,13(9):449-454.
[9] 袁淑娟,徐勇,劉愛玲,等. 上肢康復機器人訓練對腦卒中注意力障礙病人生活自理能力的影響[J]. 中西醫結合心腦血管病雜志,2017,15(15):1924-1927.
[10] Hoei T,Kawahira K,Fukuda H,et al. Use of an arm weight-bearing combined with upper-limb reaching apparatus tofacilitate motor paralysis recovery in an incomplete spinal cord injury patient: a singlecase report[J]. J Phys Ther Sci,2017,29(1):176-180.
[11] 王娜娜,路微波,吳毅,等. 上肢康復機器人對腦卒中患者上肢功能及日常生活能力影響的研究進展[J]. 中華物理醫學與康復雜志,2017,39(9):706-708.
[12] 劉樹利,王亞麗,盧瀟帥,等. 上肢機器人訓練療法對腦卒中偏癱患者上肢功能恢復的影響[J]. 按摩與康復醫學,2016,7(1):24-25.
[13] 王貝,哈力克江·圖爾遜,莊彥飛. 上肢康復機器人在腦卒中偏癱上肢康復中的臨床應用[J]. 按摩與康復醫學,2016,7(19):33-35.
[14] Caimmi M,Chiavenna A,Scano A,et al. Using robot fully assisted functional movements in upper-limb rehabilitation of chronic stroke patients: preliminary results[J]. Eur J Phys Rehabil Med,2017,53(3):390-399.
[15] 胡安龍,顧旭東,吳華,等. 下肢康復機器人訓練對腦卒中患者心肺功能的影響[J]. 中華物理醫學與康復雜志,2018,40(3):179-182.
[16] 趙明明,陳昱,黃艷群,等. 下肢康復機器人對老年腦卒中患者平衡和協調功能的影響[J]. 中國老年保健醫學,2018,16(3):81-84.
[17] 張小華,曾媛媛,王玉龍. 上肢康復機器人訓練對腦卒中患者上肢功能的療效觀察[J]. 中國醫學創新,2017, 14(22):29-31.
(收稿日期:2019-04-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