丁家暢 凌業生
【摘 要】目的:分析小劑量氟康唑在早產兒侵襲性真菌感染臨床預防中的價值。方法:選擇2018.01.09~2018.12.21于我院出生且在新生兒重癥病房住院的76例早產兒,均放置經外周穿刺中心靜脈置管(PICC),按照隨機數字表法分為甲、乙兩組,甲組不給予氟康唑,乙組給予3㎎/(㎏·d)氟康唑口服預防,對比兩組患兒真菌感染發生情況。結果:甲組侵襲性真菌感染發生率為16.67%,乙組為2.63%,經對比分析,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治療后,乙組患兒肝功能指標與甲組相比,差異不明顯(P>0.05)。結論:小劑量[3㎎/(㎏·d)]氟康唑有益于降低早產兒侵襲性真菌感染發生的風險,有推廣價值。
【關鍵詞】小劑量;氟康唑;侵襲性真菌感染;價值分析
【中圖分類號】R519【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672-3783(2019)09-03--01
伴隨我國圍生醫學的發展進步,新生兒重癥監護室(NICU)開展的范疇持續拓展,廣譜抗生素在NICU中廣泛應用,且為滿足早產兒疾病治療的需要,PICC在NICU普遍應用,此時早產兒的存活率相應上升,新生兒真菌感染發生率相應增加[1]。侵襲性真菌感染已成為早產兒特別是極低出生體質量兒的死亡的主要原因,故而診斷留置PICC早產兒真菌感染預防具有很大現實意義。
1 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采集我院NICU于2018.01.09~2018.12.21收治的76例早產兒臨床資料進行分析,所有新生兒的胎齡<34周或體重均<1500g,具備靜脈置管、氣管插管、吸痰及腸胃營養等高危因素,使用廣譜抗生素>7d,PICC時間>7d,新生兒家屬對本次研究知情并自愿參與。隨機分為兩組,每組各38例,甲組男22例,女16例;胎齡27~33周,均值(29.5±0.6)周,醫院感染次數2~6次,平均(4.6±1.2)次。乙組男20例,女18例;胎齡28~32周,均值(29.3±0.8)周,醫院感染次數1~7次,平均(4.9±1.5)次。兩組患兒以上基本資料經分析,皆無明顯差異(P>0.05)。
1.2 方法
所有患兒均放置在暖箱中保溫,同時予以營養支持,主動治療原發病,同時給予專科護理與對癥治療。乙組在此基礎上,于新生兒使用廣譜抗生素3~5d后給予氟康唑,3~6㎎/(㎏·d),口服,直到光譜抗生素停用。嚴格觀察所有新生兒住院期間的生命指征與炎癥反應的相關癥狀,每2周檢查血常規與血培養,觀察是否發生真菌性感染;每2周檢查血肝、腎功能。患兒在住院期間若有感染癥狀,例如高熱或低體溫、反應差、呼吸暫停或無規律、心率增速或減緩、嘔吐及腹部脹痛等,血常規檢查提示白細胞計數上升或降低、血小板減少,C反應蛋白(CRP)上升,則即可檢查血培養。
1.3 觀察指標
記錄兩組患兒侵襲性真菌感染發生情況并比較;
治療2周后對所有患兒進行抽血、離心,提取上層清液,利用肝功能檢測儀檢測肝功能:直接膽紅素、谷丙轉氨酶(ALT)及谷草轉氨酶(AST)。
1.4 統計學處理
SPSS22.0軟件包進行處理處理數據,()表示計量資料,率(%)表示計數資料,單因素方差分析。將P=0.05設為組間差異檢測標準。
2 結果
2.1 真菌感染
乙組患兒住院治療期間發生侵襲性真菌感染1例,占2.63%;甲組出現真菌感染6例,占16.67%。乙組侵襲性真菌感染發生率更低于甲組,差異有較明顯的統計學意義(P<0.05)。
2.2 肝功能
治療前、后,兩組患兒直接膽紅素、ALT及AST指標基本無差異;所有患兒治療后直接膽紅素、ALT及AST水平均有降低,低于本組治療前,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
3 討論
最近幾年中,我國圍產醫學及產科技術持續發展進步,我國早產兒的存活率持續提升,和過往相比較,NICU中真菌感染的發生率顯著提升。既往有大量的臨床研究發現[2],患兒的胎齡與體重量和真菌感染發生率高低密切相關。現階段,有關醫源性侵入性操作逐漸增多,機械性損傷與外源性感染難以完全規避這造成真菌在體內感染的概率相應增加,且由于早產兒的免疫功能欠完善,這在程度上對真菌感染的發生起到推波助瀾的作用。侵襲性真菌感染是臨床上最為常見的一類晚發感染,臨床表現缺乏特異性,且因為血培養的陽性率偏低,通常需數次采血培養進而分離出菌株,早診斷、早治療存在較大難度,進而導致致死率與致殘率較高。
氟康唑是臨床上一類較為常用的廣譜抗真菌藥,半衰期長、低親脂性、低蛋白結合率等是本品藥物主要優勢特征,且其價格顯著低于國外進口抗真菌藥物,當下已經成為我國基層醫院防治新生兒感染的首選藥物。吳婕翎等[3]在研究中指出,氟康唑能明顯降低真菌定植,進而降低真菌血癥發生的風險。
在本次研究中,乙組患兒真菌感染的發生率低于甲組,且兩組患者治療前后肝功能指標差異不明顯。小劑量氟康唑有益于降低早產兒侵襲性真菌感染發生的風險,且過程相對安全可靠,值得推廣。
參考文獻
張杰,曾凌,曾婷,等.米卡芬凈預防性抗真菌治療的療效和安全性的Meta分析[J].中華醫院感染學雜志,2018,28(09):1303-1308+1312.
商曉式,張春蓮,王華偉.氟康唑對極低體重兒感染侵襲性真菌預防性使用的臨床觀察[J].北方藥學,2017,14(05):97-98.
吳婕翎,李文成,楊杰.氟康唑預防極低出生體重兒真菌感染[J].中國新生兒科雜志,2009,24(2):82-8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