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紀陽 肖永健 李三偉 李俊杰
【摘 要】目的 探討ICU臨床治療急性呼吸窘迫綜合征的臨床效果。方法 抽取自2017年8月至2018年8月在我院進行治療的急性呼吸窘迫綜合征的病人共計100例進行此次循證醫學研究。嚴格按照隨機統計學的方法把100例患者分成兩個小組,每組50例。其中非肺源性的患者為對照組,肺源性患者為實驗組。經過ICU搶救,對病人實行機械通氣如上呼吸機或者氣管插管,比較兩組患者的生存率、自主呼吸恢復時間及患者血氧飽和度的情況。結果 對照組患者治療后,各項指標均優于實驗組,肺內原因的患者搶救成功率為80%,明顯高于實驗組患者的搶救成功率(P<0.05),對照組患者自主呼吸的恢復時間也比實驗組要長(P<0.05),對照組患者血氧飽和度的恢復時間也要比是實驗組短(P<0.05),差異在統計學有意義。結論 急性呼吸窘迫綜合征是一種死亡率較高的急性疾病,對患者的危害是比較大的,尤其是肺源性的患者,因此臨床上一旦發生就要引起高度重視,立刻轉入ICU進行搶救。
【關鍵詞】ICU臨床治療;急性呼吸窘迫綜合征;臨床效果
【中圖分類號】R332【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672-3783(2019)09-03--01
急性呼吸窘迫綜合征(ARDS)是指機體各種原因導致的肺部組織損傷之后而引起的急性呼吸困難的一類疾病,一旦發病,會導致病人呼吸困難甚至呼吸衰竭[1],最后會因窒息而死亡,是一種對人們生命安全有極大危害的一類疾病。由于這種疾病對人們有生命危險,而且一般為急性發病,因此這類患者需要ICU的急救治療[2]。目前臨床上針對這類患者的治療模式基本為維持生命體征,機械通氣、氣管插管等,這種治療模式對患者的身體是有害的,而且并沒有比較好的效果,為了找到更好的治療方案,我們進行了以下研究:
1 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抽取自2017年8月至2018年8月在我院進行治療的急性呼吸窘迫綜合征的病人共計100例進行此次研究。這些患者都對本次研究知情同意,本次研究也經過了相關部門的批準。按照隨機的原則分成兩個小組,每50人一個小組。根據病因,非肺源性的患者為對照組,肺源性的患者為實驗組。對照組患者的年齡集中在58-70歲,年齡平均為(64.24±2.10)歲。男性是28例,女性是22例。并發有其他系統疾病的患者11例,有吸煙不良嗜好的患者39例。實驗組男性是26例,女性是24例,年齡集中在60-72歲,年齡的平均數是(66.06±2.43)歲。并發有其他系統疾病的患者13例,有吸煙不良嗜好的患者35例。所有病人的基本資料比較差別并不顯著,在統計學上有意義,P>0.05。納入標準:(1)都進過明確的臨床診斷;(2)均在我院進行治療或者經急診入院;(3)患者家屬同意參加此次研究。排除標準:(1)孕產婦患者;(2)新生兒及嬰幼兒患者;(3)伴有精神疾病患者。
1.2 方法
兩組患者都進行常規的臨床處理措施,此基礎上,視情況給與患者氣管插管或者上呼吸機[3]。嚴格按照臨床相關要求進行操作。確保氧氣的通氣量要滿足治療要求,保證通道的氣密性。患者恢復以后積極治療原發病,以防再次出現呼吸窘迫。
1.3 觀察指標及評價標準。
隨訪觀察搶救之后的病人,統計實驗組和對照組兩組患者的搶救的成功率,患者恢復自主呼吸的時間,檢查并記錄患者血氣分析、血氧飽和度等指標。搶救成功的患者應恢復自主呼吸,意識恢復,血氧飽和度恢復正常,其他生命指征恢復。
1.4 統計學方法
這次研究的數據使用SPSS20.0進行處理與分析,計量資料表示形式是X±S,用t-test,計數資料選取卡方檢驗。P<0.05時差異在統計學上有意義。
2 結果
2.1 比較不同組患者搶救的成功率率的不同。根據實驗結果可以得出,對照組的患者搶救成功率明顯高于實驗組患者,詳見表1。
2.2 比較兩組患者恢復自主呼吸時間及血氧飽和度恢復正常的時間,根據實驗患者結果看出,對照組患者自主呼吸恢復時間和血氧飽和度恢復時間均比實驗組要好,詳見表2.
3 討論
急性呼吸窘迫綜合征是有各種原因引起的體內呼吸系統障礙甚至導致呼吸衰竭的一類疾病。由生活節奏的加快和人們生活壓力越來越大,導致該病的發病率越來越高[4],意外事故、外傷、肺臟疾病還有中毒等皆可誘導此病的發生。它會導致機體呼吸障礙,進而引起患者體內通氣血流比例失調,血氧飽和度下降,引起多器官系統功能的衰竭,導致患者生命危險。一旦發生,患者需要立即搶救。
本次研究主要是研究臨床上此病的發病率治療手段及患者的恢復情況。通過按病因分類分為肺源性的和非肺源性的兩組患者,給與這兩組患者相同的治療手段后,比較成功率、自主呼吸時間和血氧飽和度恢復的時間[5],可以發現肺內原因導致的急性呼吸窘迫綜合征患者的救治成功率明顯低于肺外原因的,其余各項指標也都比肺外患者的差。導致這個現象的原因可能是肺外系統疾病引起的呼吸窘迫是由于體內異常代謝物質的增多導致體內血管的滲透壓的改變,導致肺臟的透明膜異常增厚[6],氣體交換障礙,最終導致呼吸衰竭,只是肺臟的功能性病變。肺內原因患者的治愈率不理想是因為肺臟發生了功能性病變,所以治療起來比較困難。
綜上所述,急性呼吸窘迫綜合征是一種嚴重危及患者生命安全的疾病,一旦發生,必須引起高度重視。肺內原因導致的急性呼吸窘迫綜合征會對患者產生更嚴重的危害,在臨床上應該格外重視。
參考文獻
王冉,張巧,楊旭,等.急性呼吸窘迫綜合征進展及預后的危險因素研究[J].解放軍醫學雜志,2017,42(5):456-462.
黃艷.重癥急性胰腺炎合并呼吸窘迫綜合征的臨床護理研究[J].中國衛生標準管理,2017,8(17):143-145.
雷洋,彭進,鄭佳,等.重癥急性胰腺炎并發急性呼吸窘迫綜合征的臨床治療[J].中華肺部疾病雜志:電子版,2016,9(4):381-385.
王利平,陳文峰,騰文革.抗凝治療在急性呼吸窘迫綜合征患者治療中的臨床應用評估[J].中國實用醫藥,2016,11(21):210-211.
葉琳,呂富榮,蔣迎九.血漿脂聯素水平與胸心外科ICU中急性呼吸窘迫綜合征患者預后關系的臨床研究[J].中國急救醫學,2016,36(2):138-141.
劉艷秀,瞿長春,汪利華,等.血必凈注射液聯合連續性血液凈化治療中、重度急性呼吸窘迫綜合征的療效觀察[J].廣西醫科大學學報,2016,33(5):855-85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