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躍珍
【摘 要】:目的:探討分析肢體語言溝通在小兒護理中的臨床價值。方法:按數字法隨機選取本院收治的124例接受住院治療的患兒,分為62例實驗組和62例對照組,對照組采用常規護理,實驗組在對照組基礎上采用肢體語言溝通,對比兩組患兒的護理依從度、護理質量評分和護理滿意度。結果:實驗組患兒的護理依從度和護理質量評分均高于對照組,且護理滿意度高于對照組(P<0.05)。結論:肢體語言溝通應用于小兒護理中,能取得更優的護理效果,值得廣泛應用。
【關鍵詞】:肢體語言溝通;小兒護理;臨床價值
【中圖分類號】R473 72【文獻標識碼】B【文章編號】1672-3783(2019)09-03--02
因小兒身體的各項機能處于發育中,極易引發不同種類的疾病。小孩生病不僅影響孩子的心理,而且是影響到小孩的情緒[1]。為了加強小兒治療期間的護理工作,提高患兒的護理質量,本文將選擇124例進行住院治療的患兒為研究對象,分析肢體語言護理在小兒護理中的影響,報告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1 基本資料
隨機挑選本院2019年1月~2019年9月間收治的124例進行住院治療的患兒為研究對象,分為62例實驗組和62例對照組。實驗組女29例,男33例;年齡7月~7歲,平均(3.56±1.01)歲。對照組女30例,男32例;年齡6月~6歲,平均(3.61±1.34)歲。對比兩組的基本資料,無差異(P>0.05)。
1.2 方法
對照組采用常規護理:護理人員應詳細與患兒家屬宣講疾病知識、注意事項等知識點;密切監測患兒的生命體征變化情況,囑咐家屬定時、定量喂藥,并為患兒制定科學的飲食計劃;保持病房的干凈與舒適,定期消毒。
實驗組在對照組的基礎上,采用肢體語言溝通:(1)加強護理人員觀察能力的培養,熟練運用肢體語言溝通的能力,有意識地運用肢體語言和患兒耐心溝通,其肢體動作要溫柔,且面帶笑容,以此緩解患兒的抵觸情緒;(2)耐心傾聽患兒自己的病癥感受,在提高患兒及家屬的好感時,放松患兒的心態與情緒,提高護理依從度;(3)護理人員要保持服裝的整潔,注意自己行走和站立時的形態,舉止端莊,給患兒家屬留下穩重的印象,為患兒及家屬增添安全感;(4)護理人員應與患兒進行眼神交流,給予患兒更多的鼓勵與贊揚,此外,在檢查或治療時,握住患兒的手或是輕拍肩膀,鼓勵患兒,緩解其緊張、恐懼的情緒[2]。
1.3 觀察指標
觀察兩組患兒的護理滿意度,以100分為滿分:(1)滿意:≥85分;(2)較滿意:60分≤滿意度<85分;(3)不滿意:<60分。
評判兩組患兒的護理質量,包括基礎護理、護理安全、消毒隔離以及護理書寫質量,評分越高,表示護理質量越優。
觀察兩組患兒的護理依從度:(1)十分配合:積極配合護理期間吃藥打針,且未出現恐懼情緒;(2)部分配合:配合護理治療,但出現恐懼和抵觸情緒,愛哭鬧;(3)不配合:護理治療中哭鬧嚴重,不配合甚至無法完成護理治療。
1.4 統計學指標
用SPSS 19.0分析數據,()與(%)表示計量與計數資料,組間比較由t與χ2檢驗。P<0.05,有意義。
2 結果
2.1 比較兩組患兒護理依從度
實驗組護理依從度96.77%,明顯高于對照組79.03%(P<0.05)。詳見表1。
2.2 比較兩組患兒護理質量評分
實驗組護理質量評分明顯高于對照組(P<0.05)。詳見表2。
2.3 比較兩組患兒的護理滿意度
實驗組護理滿意度98.39%,顯著高于對照組79.03%(P<0.05)。詳見表3。
3 討論
兒科臨床中收治的患兒年齡較小,在治療和護理期間,治療配合度較差,且缺乏自理能力,加之表達能力有限,風險性較高,不利于護理人員準確掌握患兒的感受及需求。研究顯示,護理人員能采取肢體語言進行溝通,比如借助手勢、目光及表情等形式實現與患兒的溝通,如此,可有效提升交流質量,且肢體語言溝通具有廣泛性、簡約性、連續性和部署環境制約的優勢,更能掌握患兒的病情與感受,提高護理工作的質量,減少醫鬧糾紛[3]。李娟[4]的研究中,選取了120例接受住院治療的患兒研究對象,發現,觀察組的護理依從度、護理滿意度均高于對照組,且護理質量評分短于對照組(P<0.05),和本文一致。而本文中顯示,實驗組護理依從度96.77%,高于對照組79.03%;且護理質量評分短于對照組(P<0.05)。此外,實驗組護理滿意度98.39%,高于對照組79.03%(P<0.05)。
綜上所述,肢體語言溝通應用于小兒護理中,能取得更優的護理效果,提高了護理工作的滿意度,有利于減少醫療糾紛,值得在臨床護理中廣泛應用。
參考文獻
楊嘉露.肢體語言溝通在小兒肺炎護理工作的臨床應用效果探究[J].世界最新醫學信息文摘,2019,19(42):294.
王麗霞.肢體語言溝通在小兒護理的臨床價值探討[J].臨床醫藥文獻電子雜志,2017,4(36):7014-7015.
馬靜波.肢體語言溝通應用于小兒護理工作的臨床效果觀察[J].中國繼續醫學教育,2017,9(30):160-161.
李娟.肢體語言溝通在小兒護理中的應用價值[J].中國當代醫藥,2018,25(15):178-1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