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啟鵬
【摘 要】:柴胡桂枝干姜湯來自傷寒論,由柴胡、桂枝、干姜、栝蔞根、黃芩、牡蠣、炙一甘草組成。主治少陽病兼水飲內結及膽熱脾寒的證候。對陰陽難辨、寒熱錯雜、癥狀復雜之人,只要加減運用得當,療效顯著。
【關鍵詞】:少陽病 膽熱 脾寒
【中圖分類號】R572【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672-3783(2019)09-03--02
《傷寒論》[1]少陽篇147條:傷寒五六日,已發汗而復下之,胸肋滿微結,小便不利,渴而不嘔,但頭汗出,往來寒熱,心煩者此為未解也,柴胡桂枝干姜湯主之……。總結諸位前賢及當代醫家對此方的詮釋,歸納為兩點:一、治療少陽病兼水飲內結。此為歷代教材之觀點,少陽各癥不必悉具,只要能確定邪犯少陽即可;水飲內結很多癥狀,譬如,咳痰清晰量多、盆腔積液、白帶量多、月經失調等癥,只要有少陽證就可用此方加減治療,療效顯著。二、治療膽熱脾寒證。劉渡舟老先生獨具慧眼,用此方治療內傷雜病,他在 《傷寒臨證指要》[2]中說:余思此證,既有少陽熱象,又見太陰寒證。劉老在治療乙肝、糖尿病中抓住“口渴、心煩、腹瀉”三大主癥,即用此方加減治療,療效頗佳。抓主癥,執簡御繁,其本質是抓住了柴胡桂枝干姜湯的病機,口渴心煩為膽熱傷津或肝郁化火傷陰所致,腹瀉為脾寒失卻溫煦所致。筆者在認真學習劉老的經驗后付諸實踐,發現只要有少陽證或肝郁化火證加上口渴喜熱飲即用此方,療效亦佳,腹瀉癥可有可無甚至大便秘結也可用此方,數劑后,大便反而通暢。
肝脾生理上相互依存,病理上相互傳變,膽熱脾寒互為因果。臨床發現,膽熱多伴有脾寒,脾寒多伴有膽熱,若未能得到正確調治就會衍生各種病癥。筆者深耕臨床就膽熱脾寒之人常見變證及相應藥物加減做簡單介紹:膽熱脾寒之人大多有雙足不溫,腰膝酸軟,是因脾寒失溫盜取腎陽,久之腎陽亦虛,故在方中加入附片,老年患者常見下肢、小腹冰涼,小便灼熱刺痛,此為腎陽不足,相火下陷,雙尺脈大而虛,加附片、肉桂、知母、黃柏;左尺脈細弱加熟地以補腎水,右尺脈沉加附片肉桂,左脈細加當歸白芍或者阿膠,舌苔厚膩加平胃散,婦女白帶量多加白術、山藥、茯苓,舌根黃厚苔加三妙丸;胃脘喜按加四君子湯,胃脘拒按加半夏瀉心湯;消谷善饑,心煩嘈雜加歸脾湯或者養心湯。脈玄細,舌質瘦小,舌紅少苔,不宜用柴胡桂枝干姜湯,只宜養陰清熱,歸芍地黃湯加減。
臨證中使用頻率最高的為柴胡桂枝干姜湯加附片,以此為主干隨癥加減,可以解決臨床很多問題,該方兼顧太陽、少陽、太陰、少陰,非常契合中老年人的病因病機。中老年人正氣已衰,肝氣多郁,易受外邪侵襲,癥狀復雜,陰陽難辨,寒熱相兼,唯此方能擔當大任,出入陰陽,左右斡旋,面面俱到而不傷其大體。治疑難病時,即以少陽、太陰為主線,順藤摸瓜,終能分陰陽變虛實而獲效,故不揣鄙陋,將具代表性案例列舉一二,獻于同道,忘其斧正。
1 治療口苦但口干喜飲熱水。以前常用小柴胡湯或潛陽之劑,其實不效。曾治療一楊性女患,因其口苦,喜飲熱水,診斷為陽虛陰火上逆。予以《鄭欽安醫學三書》[3]之潛陽封髓丹,三劑后口苦消失,但停藥后口苦又起,喜冷飲,雙足腫發燙,舌紅,脈弦雙關大,始知診斷有誤。因其脈象弦緊,雙關大,思索再三,予以柴胡桂枝干姜湯,柴胡15克、黃芩12克、桂枝15克,干姜15克、天花粉20克、牡蠣30克,炙甘草10克,加車前子15克和茯苓15克、澤瀉15克,服六劑。口苦消失,雙足水腫已愈,睡眠改善。后因其肩胛骨處疼痛數年,又予柴胡桂枝湯加全蝎、蜈蚣、血藤等數劑終獲痊愈。柴胡桂枝干姜湯治療口苦易于封髓潛陽丹相混淆,需鑒別其應用。封髓潛陽丹是火神派的經典用方,是溫陽潛陽之方,據此理解,封髓潛陽丹必有陽虛之證,因陰寒內據,逼陽外出或外越,陽不歸根,浮游于外就是所謂”陰火上逆”,表現為發熱,牙疼、口苦、白睛充血,但必須有少神倦乏,喜飲熱水,持脈浮空或寸脈上逆持脈弱。柴胡桂枝干姜湯癥雖有口苦,喜飲熱水,但精神尚可,脈象多為弦緊之象,楊姓女患終日勞作毫無倦意,少寐次日亦不覺困倦,當不屬陽虛陰火之證,當屬膽熱脾寒。
2 治療饑不欲食。以前常用益胃湯或烏梅丸,時效時不效。一盧姓老婦,年六旬余,感冒數日不愈,住院兩周不效,前來求治。發熱,身痛,背脊冰涼疼痛,夜不能寐,出熱汗,煩躁異常,饑餓但進食后胃脹不舒,口渴喜飲熱,乏力少神,舌淡胖邊尖紅,脈弦。診斷為膽熱脾寒、腎陽不足,予以柴胡桂枝干姜湯合四逆湯和生脈飲。服三劑,服藥當晚即能寐,汗減少,三劑服完饑餓感消失,腹部脹痛減輕,又服六劑,諸證基本痊愈,后又反復,服前方數劑癥狀消失,未見復發。按:膽熱犯胃,胃火旺則欲進食,脾寒不能運化則進食后腹脹。腎陽不足則少神乏力背脊冰涼疼痛,膽熱灼傷心陰,故夜不能寐,出熱汗,煩躁異常。用柴胡桂子干姜湯清膽溫脾,生脈益氣養陰,四逆湯溫腎陽,即:柴胡15克,桂枝15克,干姜15克,黃芩15克,天花粉20克,牡蠣30克,西洋參15克,麥冬15克,五味子10克,附片20克,炙甘草10克。又一吉姓女患,年五十余,胃中嘈雜,饑不欲食,乏力少神,夜不能寐,心中空虛,喜飲熱水,舌淡胖,脈弦細無力,予以柴胡桂枝干姜湯加四逆湯加養心湯加阿膠,服藥十余劑嘈雜和饑餓感消失,夜能寐,余癥均好轉。按:膽熱脾寒之人易耗肝血,肝血虛又致心血或心陰虛。病人常伴胃嘈雜、煩躁欲死。膽熱久郁化火易傷肝體,若不及時治療則形成烏梅丸證,饑不欲食會進一步加重,同時出現消渴氣上沖心等厥陰證候。
3 治療氣郁感冒,肝氣郁結易患感冒,用此方加減效如桴鼓。
4 用于透邪,當體內正氣恢復,驅邪外出時,常出現身痛、嘔吐、腹瀉、出疹,用此方引邪外出、療效甚佳;皮膚病屬于外風內寒型,這類患者服用養血祛風之藥易傷及脾胃,用柴胡桂枝干姜湯加首烏、刺蒺藜、蟬蛻、全蝎等頗合病機,于胃無礙。
結語:柴胡桂枝干姜湯作為《傷寒論》中一條重要的經方,應用范圍非常廣泛,只要屬太陰少陽合病、膽熱脾寒之證,以其為基礎加減用之,常能獲得意想不到的療效。另外,在使用該方時,筆者發現與小柴胡湯使用類似的是,只要屬太陰少陽合病,是癥便用是方,不必“諸癥悉俱”,這為我們進一步深入研究及使用經方提供了另一種思路。總之,仲景之方博大精深,值得我們深度研究和學習。
參考文獻
廖蔚茜. 柴胡桂枝干姜湯臨床應用體會[J]. 河北中醫, 2012, 34(9):1346-1347.
高世全, 袁紅霞(指導). 柴胡桂枝干姜湯病機淺析及臨床應用[J]. 新中醫, 2008(12):85-87.
鄭鵬飛, 屈會化, 趙琰. 《傷寒論》柴胡桂枝干姜湯方證淺析與臨床應用[J]. 河北中醫藥學報, 2017, 32(5):11-13.
王玉民. 淺談柴胡桂枝干姜湯的臨床應用[J]. 內蒙古中醫藥, 2018, 37(12):35-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