閆洪文
近年來,如瘋牛病、豬流感等人畜共患的傳染病在世界范圍內時有發生。隨著人類抗體的不斷增強,病毒因子也在不斷更新,給我國畜牧業造成嚴重威脅的同時,也嚴重影響了人們的身體健康。2004年非典、2009年豬流感,如此大規模的人畜共患傳染病,都對社會帶來了不穩定因素,一些不法分子更是趁此機會制造恐慌。對此,本文系統的研究了人畜共患傳染病的防治工作。
1、人畜共患疾病的主要成因
(1)病毒成因
病毒類傳染病是人畜共患疾病中較為常見的,通常無特定治療法,只能通過臨床表現對癥治療,如口蹄疫、狂犬病等都是常見的病毒性傳染病,但目前的醫療手段只能對已知病毒因子進行對癥治療,對流行性的未知病毒因子難以快速治療。由于人畜共患疾病中病毒因子種類多、分子結構復雜,故這類流行性疾病最難診治,也難以有效預防,是目前此類疾病中最難克服的一種。
(2)螺旋體與衣原體等成因
這類微生物病菌具有自然疫源性,如立克次氏體和衣原體,都屬于病毒形體較大的微生物感染源,且致病性強。在目前的治療手段中,通常使用抗菌類藥物進行康復治療,部分牲畜的微生物病菌無法實現的人體傳播,但仍有部分牲畜病菌可以通過微生物傳播,如鸚鵡衣原體,故家中飼養鸚鵡等鳥類寵物的飼養者應重視這一問題,鸚鵡衣原體會伴隨鳥類的肺炎而產生,傳播至人體后會對人體的健康造成威脅。
(3)細菌成因
作為能被一般顯微鏡觀察到的病菌成因,抗菌藥物也能在治療細菌成因的人畜共患疾病方面起到重要作用。如結核病、李氏桿菌病等,通過抗菌藥物的使用,能夠有效的切斷病原細菌與外界間的營養供輸,從而阻礙其在人體的大量繁殖。由于細菌的繁殖速度較快,故在疾病早期就要做好預防工作,將從事畜牧業或寵物飼養者的患病幾率降到最低。
(4)真菌成因
相比細菌成因,真菌的進化層次更高,且對細菌的藥物存在一定的抗體。真菌感染是源于人與牲畜的親密接觸,其主要表現為皮癬病、皮膚真菌感染等,是人畜患病機率較高的一種感染形式。在治療過程中應采用抗真菌類藥物控制,此類疾病具有難以徹底治愈的特性,人類的皮膚相比動物而言較為脆弱,故徹底根治真菌類疾病的機率較低。相關抗真菌類藥物能夠有效的緩解病癥,但根治起來卻較為困難。
(5)寄生蟲成因
寄生蟲類患病源包括原蟲、線蟲及絳蟲等,針對不同的患病病原,所采取的治療方式也有所不同。不同病原的發病形式也有所差異,傳播途徑與寄生情況都會對人體造成不同程度的損傷。通常來講,一般的寄生蟲病原都可被殺蟲藥物消滅,這種治療方法簡單且快速。但寄生蟲具有強烈傳染性,通過消化道或胎盤都能夠實現傳播過程,而吸血蟲還可通過采食過程進行傳播。人類飲食污染也可導致寄生蟲進入人體內,如牛蛙、蛇類、野味等,未經市場安全檢疫的肉質食物,其寄生蟲會隨著食用而進入且長期停留在人類的消化道中,部分寄生蟲還會對人體器官造成損害。
2、動物疫病的防治優化建議
(1)完善統一嚴格的市場檢疫體系
自2004年“非典抗爭”以后,我國衛生部門越來越注重對動物疫病的防治工作。隨著社會科技水平和醫療水平的提高,我國的防疫體系也在逐步形成并趨于完善。良好、完整的防疫體系是落實防疫工作的基本前提,相關獸醫、檢疫部門,要與畜牧業市場管理部門通力合作,以高效、統一的聯合方式進行防疫工作。必要時采取必要的執法手段,確保我國肉類市場的“干凈、衛生”,讓人們放心食用肉類食品,從銷售源頭進行檢疫工作,是掐斷動物疫病與人類共患傳播過程的有效方式。
(2)建立動物流行疫病的科學實驗室
針對已發生的流行性疫病,相關檢疫部門應建立科學實驗室進行深入研究。疫情爆發通常是“由點到面”的,對疫情爆發的源頭,該科學實驗室應深入基層采取病原,通過病理學及免疫學等理論知識,對病原分子設置相關實驗,在可控案例資料的基礎上,研制相關疫苗,防止該類動物流行疫病的再次發生。對其發病機制與致病源,通過一定的臨床表現,相關專家要制定合理的應急措施。
(3)成立資料數據分析庫
人體抗性的增強,使病毒因子的強性也在不斷提高。病毒細菌的進化,是致使許多動物疫病反復發生的成因,對此,建立完整的數據庫,是對已出現的病毒因子的合理把控。當該病毒再次發生時,相關部門能夠及時的從數據庫中調取所需信息,從而采取相應的應對措施,是完善防疫體系的重要方式。為提高我國疫情預警系統的準確性,數據庫還應與地理信息系統相連,使報警系統更加具有實踐作用,為疫情的預警工作提供有效助益。
(4)實現全網疫情報警平臺的建設
上述文字提到資料信息庫需與地理信息系統相連,才能實現疫情的準確預報。對此,相關部門要注重疫情的信息來源是否準確,相應的基層調查與病原采樣是必不可少的準備工作。在數據處理上,信息平臺應加強對疫情的時間主線分析工作,確定疫情的傳播速度與傳播范圍,減少患病人數,制定合理的疫情預防機制。網絡平臺能夠使疫區信息更快速的傳播,從而為傳播區域以外的群眾提供預防策略。
(5)宣傳安全食肉與科學養寵
當下社會發展,人們的食材越來越豐富,更多野味出現在餐桌上。我國對于野味的食用安全有嚴格規定,致使不法分子投機取巧將未經免疫的食材私自售賣。誤食對人類造成的傳染病危險是較為嚴重的,食材本身的細菌與寄生蟲可能通過腸胃消化傳播給人類。對此,相關部門應加強安全食肉的宣傳工作,針對養寵的家庭更要規范養寵的科學性。寵物作為家庭伴侶,其始終與人類有別,一些不知名或未察覺的病菌,通過親密接觸會增加人畜傳播的幾率。為避免動物疫情傳播,相關部門應落實基層宣傳工作,將動物疫情從源頭截斷。
綜上所述,當下社會中,由于人們生活水平的日益提高,人畜共患傳染病的患病機率也逐漸增加,為合理防治人畜共患傳染病、維護社會經濟穩定,相關部門應加大投入力度、向基層普及安全知識、加強執法監管。對市場中的未檢疫肉制品要嚴格取締,依照《防疫法》的規定,完善相關防疫體系,深入基層市場進行執法,確保安全檢疫、安全防治工作的順利、有效進行。
(作者單位:137600內蒙古自治區興安盟扎賚特旗阿爾本格勒畜牧獸醫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