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賽華
【摘 要】化療是腫瘤患者主要的治療手段之一,便攜式化療泵由于體積小、攜帶方便、不影響患者日常活動,臨床應用廣泛,提高了患者生活質量
【關鍵詞】化療泵;護理
【中圖分類號】R473.73【文獻標識碼】B【文章編號】1672-3783(2019)09-03--01
化療是腫瘤患者主要的治療手段之一,而化療藥物對敏感腫瘤細胞的殺傷效果主要取決于藥物濃度和有效的接觸時間.臨床上采用高濃度、小劑量、長時間靜脈持續給藥,通過維持恒定的血藥濃度而增強抗癌活性,不僅減少化療的毒副反應,而且也獲得最佳的療效 。便攜式化療泵由于體積小、攜帶方便、不影響患者日常活動,臨床應用廣泛,提高了患者生活質量。但是在使用過程中我們也會遇到一些問題,現將存在問題進行原因分析,并提出護理對策。
1 原因分析
1.1 輸注延時
1.1.1 化療藥對血管有一定刺激性,滲透到血管外易引起局部組織疼痛、紅腫,持續化療更容易引起輸液血管的炎性改變和硬化,影響流速[1]。隨著化療次數的增多,靜脈炎發生率顯著增高。因靜脈炎致靜脈腫脹或不滴的重新置管都可導致藥物輸注的延時[2]。
1.1.2 化療泵管道有一連接管,患者帶管活動時,容易引起管道的打折、彎曲。若未注意固定較容易打折影響藥物的輸注。
1.2.3 護士加藥不準確或將空氣打人泵體或未將夾子打開或輸液完后習慣性將夾子夾住可影響藥液的泵入。
1.2 報警
1.2.1 阻塞報警 主要有輸液管路受壓 出水端堵塞 管夾未打開 藥物粘稠等引起阻塞報警。
1.2.2 氣泡報警 有小氣泡附在硅膠管上,藥液析出微小小氣泡, 驅動裝置和輸液裝置安裝處松動等原因使輸入管有連續氣泡產生引起報警。
1.2.3 設置問題報警 由于參數設置等原因, 使單位時間( 小時 )內所泵入的最大實際量大于或等于設置的極限量,則會出現報警 [3]。
2 護理對策
2.1 保證靜脈給藥途徑通暢,化療患者隨化療療程的增加,靜脈炎的發生率亦增加,建議盡量選擇中心靜脈置管或PICC置管。CVC置管或PICC置管選擇的穿刺血管彈性好,內徑較粗,血液回流快,縮短藥物對血管的刺激時間.
2.2 保持化療泵管路的通暢 合理放置化療泵的位置,用專用袋倒掛,化療泵泵體應與靜脈穿刺于同一水平。靜脈穿刺側盡量不要彎曲,加強巡視注意檢查管道是否通暢,以免影響流速。
2.3 注意溫度的變化尼普洛化療泵的最佳輸注溫度是32℃,要將流速控制器妥善固定于患者體表。指導患者冬天盡量避免外出,避免將化療泵暴露于寒冷空氣中,應注意保暖,將化療泵放于衣服內或被窩內。夏天不要將空調調得太低,保持室溫26-28℃,并避免將流速控制器或泵體靠近冰冷物品,保證泵入速度的準確性。每班巡視病人,查看流速。
2.4 裝置報警的護理 如出現報警,只要排除堵塞后,按“止鳴/排氣”鍵,再按“運行,停止”鍵即可。為了減少報警率,在應用此泵之前,應告知患者易引起報警的原因,讓患者盡量配合,減少外出,保持置管肢體的伸展,置管側肢體勿過度用力和衣袖勿過緊,以免血液回流阻塞針頭,保持管路勿折疊扭曲。化療時應抽盡空氣,排氣時應排盡空氣。臥位輸液時可將輸液泵掛于輸液架或放置在枕旁,如放置在枕旁,要使驅動裝置高于輸液裝置,以使肉眼看不見的小氣泡浮于液面,避免因機器過度敏感而報警[4]。
2.5 配藥與排氣 配藥時應嚴格按醫囑進行配制,盡量減少藥液的浪費,減少誤差。排氣時,使輸液裝置出口處于向上位置,輕輕拍打外殼,使藥袋內殘留的空氣浮出液面再行排氣,提高一次性排氣成功的概率,盡量減少排氣時藥液的浪費。如有輸注時間提前,應做好患者及家屬的解釋工作,消除其疑慮。
2.6 規范操作 請電子化療泵生產廠家專業人員對護士培訓 詳細講解電子化療泵的使用方法及使用注意事項及常見問題處理措施,要求護士熟悉化療泵每個鍵的用途和功能,掌握電子化療泵的設置、規范操作。
3 小結
全自動化療泵的應用為化療藥提供了合理的給藥方式,滿足了腫瘤化療對抗癌藥物濃度和接觸時間的依賴性。而且該泵可攜帶活動,解決了傳統輸液需長時間臥床對日常生活的影響。但該化療泵畢竟是電子產品,仍需靠人工進行操作,并不是萬無一失的。如果操作不熟練或管理程序不夠完善,將會影響治療效果。所以我們在工作中,必須認真學習掌握使用方法和故障排除技能,定時巡視和班班交接,床邊交接需仔細查看泵的運行速度、已輸入藥量、剩余藥量和剩余電量等,及時解除故障,保證化療泵的安全正確使用,確保治療的順利進行。
參考文獻
施妙春,李玉珍,王美香,等.便攜式化療泵輸注氟尿嘧啶出現時間差的原因分析及護理對策[J].護理與康復,2009。8(5):415-416.
韋艷.便攜式化療泵輸注氟尿嘧啶出現延時的原因分析及對策[J].右江醫學,2011,39(24).
汪彬,陳玲紅,衛勤明.護理與康復[J].2014,13(1).
姚秀琴,鄒圣容,陳花,等.ZZB全自動化療泵在5.氟尿嘧啶化療中的應用及護理[J].齊齊哈爾醫學院學報,2006,27(12):15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