閆海瓊
【摘 要】目的 分析胸腔鏡下肺葉切除術病人圍術期護理中快速康復外科理念的應用效果。方法 選擇從2018年3~10月于我院中進行治療胸腔鏡下肺葉切除術病人87例,依據治療時間分為兩組,其中前44病人為甲組,后43例病人為乙組,前者給予快速康復外科護理,后者給予普通護理,對比甲組與乙組病人的臨床指標與護理滿意度。結果 數據可知,護理后,甲組手術時間、住院時間、下床時間、住院費用顯著少于乙組,通過對比甲組與乙組的數據可知,前后有明顯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數據可知,甲組的滿意率為95.45%,乙組滿意率81.40%,前者明顯高于后者,對比差異顯著,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結論 對于胸腔鏡下肺葉切除術病人采用快速康復外科護理,不但能夠提高病人護理滿意度,還能減少手術時間、住院時間、下床時間、住院費用,為一種經濟有高效的護理手段,值得臨床應用。
【關鍵詞】肺葉切除術;單孔胸腔鏡;康復外科護理;圍術期
【中圖分類號】R473.6【文獻標識碼】B【文章編號】1672-3783(2019)09-03--01
快速康復外科護理為一種新興的護理方法,在臨床上得到了廣泛使用,其通過圍術期應用住所護理方法推動病人術后恢復,減少住院費,提高病人護理滿意度。此文選擇從2018年3~10月于我院中進行治療胸腔鏡下肺葉切除術病人87例作為研究對象,分析快速康復外科理念的應用效果,具體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1 基本資料
選擇從2018年3~10月于我院中進行治療胸腔鏡下肺葉切除術病人87例,依據治療時間分為兩組,其中前44病人為甲組,后43例病人為乙組,前者給予快速康復外科護理,后者給予普通護理。其中甲組男22例,女22例,年紀最小23,最大65歲,平均(42.57±6.19)歲;乙組男21例,女22例,年紀最小24,最大66歲,平均(41.57±6.74)歲。所有研究對象皆是自愿參與,且滿足研究要求,同時基本資料都無顯著不同(P>0.05),可比。
1.2 方法
乙組給予普通護理,其中包含健康宣講、術前準備等基礎措施,主要內容有:第一,對病人展開健康宣教;叮囑病人術前十二小時服用導瀉藥物或灌腸,且禁食十二小時。第二,手術過程中,控制溫度與補給液。手術之后,叮囑病人次日清晨進食;服用對應的鎮痛藥;叮囑病人臥床休息。甲組給予快速康復外科護理,具體內容:第一,術前,告之病人快速康復外科護理模式,其中包含會出現的問題,做好心理護理工作,叮囑病人戒煙,預防病人出現術后并發癥;叮囑病人術前六小時禁食,不用進行灌腸或導瀉。第二,術中,留置尿管,注意保溫,對患者的體溫進行動態監測。第三,應用輸液止疼泵對病人陣痛,叮囑病人術后二到四小時飲水,通常術后六小時以后鼓勵病人進行適當運動。
1.3 評定標準
第一,對比甲組與乙組病人臨床指標;第二,對比甲組與乙組病人護理滿意度。
1.4 統計學方法
采用SPSS20.0統計學軟件,計數資料以百分數和例數表示,組間比較采用χ2檢驗;計量資料采用“x±s”表示,組間比較采用t檢驗;等級資料采用秩和檢驗;以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 結果
2.1 對比甲組與乙組病人臨床指標
數據可知,護理后,甲組手術時間、住院時間、下床時間、住院費用顯著少于乙組,通過對比甲組與乙組的數據可知,前后有明顯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詳見表1。
2.2 對比甲組與乙組病人護理滿意度
數據可知,甲組的滿意率為95.45%,乙組滿意率81.40%,前者明顯高于后者,對比差異顯著,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詳見表2。
3 討論
胸腔鏡下肺葉切除術病人采用快速康復外科護理,能夠切實減輕病人痛苦,減少并發癥,且切實改善病人預后,為高效的護理辦法,廣泛應用勢在必行。此次研究結果顯示,數據可知,護理后,甲組手術時間、住院時間、下床時間、住院費用顯著少于乙組,通過對比甲組與乙組的數據可知,前后有明顯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數據可知,甲組的滿意率為95.45%,乙組滿意率81.40%,前者明顯高于后者,對比差異顯著,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
總之,對于胸腔鏡下肺葉切除術病人采用快速康復外科護理,不但能夠提高病人護理滿意度,還能減少手術時間、住院時間、下床時間、住院費用,為一種經濟有高效的護理手段,值得臨床應用。
參考文獻
曹麗,只曉會,張妍,曹特,杜鑫.快速康復外科護理模式在單孔胸腔鏡下肺葉切除術病人圍術期護理中的應用效果[J].實用心腦肺血管病雜志,2017,25(S2):161-163.
趙志菲,高苗莉,陶莎,趙寶琴,董紅雪,王振華.快速康復外科理念在單孔胸腔鏡肺葉切除術病人圍手術期護理中的應用效果[J].中華肺部疾病雜志(電子版),2017,10(04):457-460.
徐藝,崔鳳仙,張紹芬,郭俊,彭俊.快速康復外科護理模式在單孔胸腔鏡下肺葉切除術病人圍術期護理中的應用[J].實用臨床醫藥雜志,2017,21(14):75-7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