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君紅 馬巧玲
【摘 要】近年,由于信息技術的飛速發展,以及新醫改政策的出臺和醫療服務信息的公開披露制度建立,當前的緊張的醫患關系已得到了顯著的緩解。但在實際工作中還是存在著醫患之間信息不對稱的現象,這可在一定程度上導致患者在醫療市場處于逆向選擇,無法以消費者的角度與醫院形成約束。為此,筆者將闡述醫患關系中信息不對稱的表現及其成因,并提出弱化信息不對稱的針對性措施。
【關鍵詞】醫患關系;信息不對稱;影響;應對措施
【中圖分類號】R192【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672-3783(2019)09-03--01
當前在社會在,由于緊張的醫患關系而引發的暴力事件甚至是群體事件,人們往往將其總結是醫院管理模式錯位競爭或醫患誠信度低等原因所造成,但大多都忽視了醫患之間信息不對稱這一客觀原因。其實從本質上而言,醫患信息不對稱是造成醫患關系緊張的主要原因,其可使醫患雙方溝通障礙、雙方利益受損等。
1 醫患信息不對稱的概述
1.1 醫患之間信息不對稱的表現
在經濟市場交易中,信息不對稱主要表現在3個方面:(1)雙方之間的交易信息分布不對稱;(2)雙方中任何一方均不能取得完整的、清楚的交易信息;(3)市場交易中,售賣方相對于消費者會更加了解商品或服務的具體信息,故一般將售賣方稱為信息優勢方,其在交易中由于取得信息優勢可獲得更多的收益。
在醫療市場中也存在明顯的醫患信息不對稱現象,即醫患雙方各自掌握的相關醫療或疾病信息是不均衡的[1],具體表現如下:(1)醫務人員對患者的信息缺乏了解:在實際的醫療服務中,醫務人員了解患者的既往史、病情以及預后轉歸等信息資料至關重要,但有部分患者或家屬為了過度消費、騙取醫保會向醫務人員謊報、隱瞞實際病情,或不能將其既往病史、檢查結果等如實告知醫務人員。(2)患者對醫療服務無法取得完整的信息:在臨床上大部分患者均缺乏醫學知識,造成其難以科學、準確判斷自己病情轉歸、治療方案是否合理等,對疾病的治療效果以及醫療服務質量的評價也只是處于感性認識階段。其次,患者和家屬對醫院醫療團隊的專業水平、醫德等信息也缺乏了解,一般是盲目地選擇就診醫院和醫師。最后,患者和家屬對醫務人員用藥、檢查與其收入是否掛鉤等相關信息并不知曉,易產生誤解而出現醫療糾紛。
整體而言,患者或家屬屬于消費者,其在醫療信息獲取方面處于劣勢地位,故本文將以患者或家屬的信息不完整行進行論述。
1.2 醫患之間信息不對稱的成因
醫患之間出現信息不對稱現象主要是因為醫患雙方的主體關系以及醫療服務的不確定性所導致,具體如下:
(1)醫療服務的不確定性:醫療服務的不確定主要表現在疾病診療方案的不確定以及療效的不確定。在臨床上,同一種疾病可有多種治療方案,而且疾病治療所需的時間以及其最終療效均無準確的答案。在經濟市場的商品交易中,消費者是可以根據自身喜好自主選擇交易,然而在醫療市場中,醫務人員處于主導地位,大部分患者和家屬均不了解診療方案。此外,受患者個體差異性的影響,同一種治療方案應用到不同患者中其療效也不盡相同,而醫生在確定治療方案時通常是基于專業知識以及臨床診療經驗而選擇的,這就使醫療服務質量的評價缺乏統一的標準,患者或家屬取得醫療信息的難度也大大增加。
(2)醫療信息搜索具有較高的成本性:一般情況下,消費者在進行消費前均會先搜索相關交易信息,以期能夠在搜索中獲得在相同質量條件下最低價格的服務。但是在醫療市場中,搜索獲得的收益并不是簡單的相加或遞增,其在獲得收益的同時需要付出成本的。無可否認,在初始搜索階段取得的醫療信息能夠大幅度減少就診行為的盲目性,但隨著患者或家屬搜索程度的加深,其成本就越大。舉個例子,患者一般是從其居住處周邊的醫院或相對較為熟悉的醫院搜索信息,但隨著其不滿足現有的信息擴大搜索范圍,消費者會開始向更遠的、不熟悉的區域獲取信息,此時的成本就包括了往來的交通費用、時間成本等,一旦成本的增加超過收益時就出現信息不對稱,易致醫患糾紛[2]。與此同時,一些醫療服務機構為了競爭發布廣告,患者或家屬對其真假難辨,嘗試消費醫療服務,也會造成信息搜索成本不斷增加。
(3)患者缺乏醫學知識:與醫務人員相對比,患者或家屬在醫學知識、臨床經驗、醫療政策實施等方面的了解均極度缺乏,這就導致不能理想地認識疾病和治療,也會對相關醫療政策存在誤解。
2 弱化信息不對稱的對策
2.1 完善法律法規,建立信息披露制度
國家衛生部需立法強制醫療服務機構(信息優勢方)發布相關醫療服務信息,并建立信息披露制度保證醫患雙方的利益。例如:醫療服務機構需將各項檢查費用、藥品價格(醫保項目、自費項目)、診療費用等信息公布在相關評估,以使其成為群眾容易了解到的信息,便于患者或家屬作出理性的選擇。此外,國家立法部門還需在《人格權法》中明確規定患者或家屬的知情權,一旦醫院侵犯了患者和家屬的知情權需承擔一定的法律責任,當然對于患者謊報或隱瞞病情的行為,法律也需對其作出懲罰,將其納入到失信人員中,根據信用征信管理辦法給予公布。
2.2 醫療機構將醫患信息交流納入到日常管理中
首先,醫療機構建立醫患交流平臺,借助網絡、宣傳窗口等工具公開相關醫療信息,主要包括醫院基本狀況(醫院規模、特色診療項目)、醫療效率(病床周轉率、床位實際應用率)、醫療質量信息(疾病診斷治療、治療成效的具體數據)、醫療團隊信息(醫務人員專業特長、科研情況以及其學術地位)等信息。
其次,利用熱線電話、信訪、網絡等方式手機患者或家屬反饋的信息,不僅需要收集肯定的信息資料,還需收集否定的信息,總結其對當前醫療服務的意見以及需求,并以此為依據進行醫療服務改進的依據。同時,借助信息交流平臺將以往的單向溝通向雙方互動溝通的轉變,以爭取獲得患者的更多的理解與信任,減少醫患糾紛。
2.3 加強群眾醫藥知識的普及
醫療機構可在院內設立醫藥知識以及疾病診療信息咨詢處,便于患者和家屬對疾病、藥物的了解。同時,院內每月定期開展醫藥知識講座,或向群眾發放醫藥知識宣傳手冊,并向群眾宣傳醫院的特色診療技術和相關設備設施等,通過加強群眾醫藥知識的普及以緩解醫患之間信息不對稱的現象。
參考文獻
路緒鋒,張珊.信息不對稱對醫患關系的影響及對策研究[J].中國醫藥導報,2019,16(2):169-173.
張凡,張明章,李曉慧,等.信息不對稱引發醫療糾紛的現狀與思考[J].承德醫學院學報,2018,35(3):266-26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