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曉楊
摘要:針對山東教育出版社的初中美術教科書中的板塊劃分和內容設計,主要將與設計有關的課程和與非物質文化遺產繼承有關的課程進行分析,并通過實習,感受真實的課堂安排,尋找這兩類課程課堂內容安排的優劣,并盡可能更好地建立兩種課程的聯系,讓美術學科中看似不相干的兩個大分支建立起聯系,促進學生的設計思維的開發與地區文化傳承保護的結合,帶動以煙臺地區為例的非遺融入設計課堂的發展。
關鍵詞:設計類課程;非物質文化遺產繼承類課程;關系;融入
一、煙臺地區的設計課堂現狀及問題
煙臺地區設計類課程的一些優勢現狀:設計類課程貫徹初中6~9年級的美術課本中,所占比重適中,幾乎每一冊美術書中都會有一單元的設計類課程,書本綜合性強,課程設置不單一;設計類課程一般劃分給欣賞評述和設計應用兩類課堂,即有效的教會學生設計欣賞又可以提高學生的實際操作能力;設計類課程的實際操作大多與學生的學校、家庭生活有關,提高學生的興趣,增強學生在動手操作時的目的性。
煙臺地區設計類課程的突出問題:課本上的設計圖示已經遠不能解釋當前的設計發展方向與水平,課本急需更新升級;在如今信息化的時代,我們的設計應用課程安排低估了學生的視野,小看了學生的認知發展能力;現代設計包含最新科技、前沿時尚和風格多元化的,但在課本中我們可以見到現代設計的先進性和引領性,但卻忽視了設計多元化中重要的設計繼承性。
二、煙臺地區的非遺繼承課堂現狀及問題
煙臺地區的非遺繼承課堂優勢分析如下:非遺傳承課堂中選擇的都是學生容易操作,可以隨堂完成的非遺種類,比如剪紙、繩結、印章等,可以提升學生的滿足感和成就感;大部分屬于設計應用模塊,給學生動手操作的機會,大大提升學生的學習興趣。
有關非遺繼承課堂的問題:非遺課堂種類太少,而且隨時間的推移原本課本中瀕臨滅亡的非遺在師生的傳承下已經逐漸發展壯大,已經全然從非物質文化遺產變成了家家戶戶喜聞樂見的常見傳統文化;非物質文化缺少欣賞評述模塊的開發,我們可以考慮有些非遺不易走進課堂去實踐,但我們應該通過欣賞評述科普更多的非物質文化遺產;非遺課程的實踐作業大多與傳統文化有關,學生們的作品只能成為單純的非遺展品,卻不能與現代生活相關聯,讓非遺真正的走進現代生活。
三、設計思維開發與非遺繼承相結合的必要性
作為新一代教師,應該在幫助學生認識設計、欣賞設計的過程中,將設計與非遺結合,把非物質文化遺產融入到設計類課程的講授過程里,使學生從骨子里認識、探索新中式設計,這將成為最有效的保護、繼承和發揚非物質文化遺產的途徑,同時也為未來新世紀的中國設計做一個堅實的鋪墊。
四、結語
俗語講:“教育從娃娃抓起”。當代美術基礎教育也應該潛移默化地將優秀的傳統文化植入初中美術課本中,只有從娃娃抓起的中國設計教育才會真正有實力,創造出屹立不倒的新中式設計。
(作者單位:魯東大學藝術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