荀 燁,李文源,黨偉滔,楊學銘
(1.陸軍軍事交通學院 軍用物資配送系,天津 300161;2.陸軍軍事交通學院 研究生管理大隊,天津 300161)
軍用物資配送是現代軍事物流的核心環節之一,是根據部隊用戶的要求,將集散地的軍用物資經由分揀配貨、配裝運輸等作業,按時送達指定地點的一系列有計劃、有組織的軍事物流活動。
在世界軍事領域的大變革中,打通后勤保障“最后一公里”,完善軍用物資配送保障網絡,是強大戰斗力的根本保證。美軍近幾年來后勤建設轉型的重點之一就是打造以大型物流保障基地為骨干的“輪轂與輻條式”綜合性物資配送網絡,為其全球到達、全球作戰提供有效保障。在“統分結合、通專兩線”的新保障體制下,我軍物資保障正在由基于儲備的充分式保障模式向基于配送的精確化保障模式轉變,與之相對應的物資配送網絡結構也在發生著深刻的變化。本文基于對物資配送網絡要素和結構的分析,設計規劃了適應新體制的戰區陸軍物資配送保障網絡,為提升和優化戰區陸軍平戰時通專物資配送保障能力奠定了基礎。
軍用物資配送節點和連線是構成新體制下戰區陸軍物資配送保障網絡的基本要素。其中,由軍品供應商、物資集散地、部隊用戶構成的三大類節點,是軍用物資配送保障網絡的軀干,由鐵、公、水、空構成的四大類連線,是軍用物資配送保障網絡的血脈。同時,軍用物資配送保障網絡節點之間不僅存在物資實體流轉的勤務鏈路,還存在信息傳輸流轉的指揮鏈路,信息指揮鏈控制物資實體流轉的勤務鏈,物資實體流轉的勤務鏈反饋新的信息給信息指揮鏈。以上構成要素的結構關系,如圖1所示。

圖1 軍用物資配送保障網絡構成圖
作為軍用物資的生產者或供應者,軍品供應商是軍用物資配送保障網絡的起始節點,可直接補充戰略戰役后方倉庫,使其達到一定的物資儲備水平[1]。它在生產和供應方面的能力也會直接影響到下游各環節的運轉,進而影響整個網絡的績效。
部隊用戶是軍用物資的需求方和消耗方,也是軍用物資配送保障網絡的終極物流節點,將最終決定軍用物資經由物資集散地后的流向和流量。換言之,軍用物資配送保障網絡就是以部隊用戶物資需求為導向的網絡。
物資集散地是軍用物資配送保障網絡的中轉物流節點,是用于收集、儲存、交換、揀選、集配、送達軍用物資的場所及其管理機構。物資集散地既包括儲供基地、戰役倉庫、隊屬倉庫等相對固定的倉儲資源配置地,也包括前進保障基地、戰術野戰倉庫以及車站、港口碼頭、機場等臨時形成的物資集散經停地。其中,儲供基地和戰役倉庫作為常規化中堅倉儲資源,不僅擔負著基地化的戰略戰役支援物資保障任務,還擔負著機動化的戰略戰役支援物資保障任務,而且作為軍用物資配送保障網絡承上啟下的中轉物流節點,發揮著戰略、戰役、戰術物資保障縱向貫通,陸路、海上、空中物資運輸立體銜接,軍隊、地方物流保障力量融合共享的核心作用。
無論是從軍品供應商到物資集散地的物資運輸,還是從物資集散地到部隊用戶的物資配送,軍用物資配送網絡的各個節點都是依靠鐵、公、水、空的運輸線路連接起來的。因此,軍用物資配送保障網絡的規劃設計,不僅與部隊用戶的物資需求特征、兵力部署情況密切相關,而且還與倉儲資源和部隊用戶之間的交通運輸便利條件密切相關。
軍用物資配送節點和連線構成了物資保障的實體網絡,相應的信息系統和組織機構則構成了物資保障的管理網絡。在軍用物資配送保障網絡中,各節點之間不僅存在物資的實體流動,而且還有大量的物流信息上下流動,物流信息的及時獲取與反饋也會對整個保障網絡的運行效益和效率產生重要影響。
戰區陸軍物資配送保障會因保障區域、保障對象、保障要求的不同,需要有不同的物資配送保障網絡結構形式與之對應[2]。可以將物資從集散地配送到需求地的網絡結構歸納為4種基本模式:直送網絡結構模式、回路網絡結構模式、通過中轉的CED網絡結構模式和多物流樞紐節點的LD-CED 網絡結構模式。
直送網絡結構模式是指所有物資直接從集散地配送到部隊用戶的網絡結構模式。其單次配送的線路是指定的,決策者只需要權衡好配送費用與庫存費用之間的關系,選擇合理的配送方式和數量即可。在部隊用戶物資需求量足夠大,配送規模與整車裝載量相近或應急應戰的特殊情況下,這種網絡結構模式能夠實現配送保障效益最大化;但是當部隊用戶物資需求量小,且不能達到物資滿車裝載時,其保障成本就會偏高。此外,這種網絡結構模式的輻射范圍也很有限,較難滿足未來聯合作戰背景下戰區內或跨戰區的物資配送保障需求。直送網絡結構模式如圖2所示。

圖2 直送網絡結構模式圖
回路網絡結構模式是指通過一趟線路,就可以把一個集散地的物資直接配送至多個部隊用戶,或者把多個集散地的物資集中裝載后再配送至一個部隊用戶的網絡結構模式。在回路網絡結構模式中,物資的配送線路是典型的旅行商問題(TSP),也可稱為“送奶路線”(Milk Run)問題[3]。
利用Milk Run 原理的回路網絡結構模式,不僅保持了直送網絡結構無需中轉的快捷優勢,而且還可以提高物資運輸的滿載率,從而降低物資配送保障的成本。如果存在規律性較強和經常性的小規模物資配送保障任務,而且多個物資集散地或多個部隊用戶在地理位置上相距較近,采用回路網絡結構模式就可以顯著降低物資配送保障的成本。回路網絡結構模式如圖3所示。

圖3 回路網絡結構模式圖
通過中轉的網絡結構模式是指物資不直接從集散地配送到部隊用戶,而是經過中間的中轉節點對物資進行收集入庫、分揀組配、包裝集裝和信息標識等處理后,再送達至部隊用戶的網絡結構模式,故也可稱為CED網絡結構模式。
CED模式在我軍物資配送保障實踐中主要存在兩種情況:第一種是大量庫存少批量配送的情況,此時中轉節點主要以物資儲備和預置為主,同時完成部隊平時的物資配送保障任務,這種情況下中轉節點通常由儲供基地、戰役倉庫來擔當;第二種是少量庫存多頻次配送的情況,此時中轉節點不需保有大量的物資儲備,其主要任務是把現有庫存物資分揀成每個部隊用戶需要的份額,并與來自不同方向的物資進行對接交換(Cross-Docking),然后再集配送達至部隊用戶手中,這種情況下中轉節點通常由前進保障基地、儲供基地、戰役倉庫來擔當。通過中轉的CED網絡結構模式如圖4所示。

圖4 通過中轉的CED網絡結構模式圖
多物流樞紐節點的LD-CED模式是在CED模式的基礎上衍生而來的一種網絡結構模式,其中轉節點包括兩類物流樞紐節點[4]:一類是物流中心,另一類是配送中心,即Logistics center+Distribution center(LD)。物流中心更多側重于完成上游軍品供應商物資的入庫和中轉任務,當前通常由儲供基地和戰役綜合倉庫充當該角色;配送中心則重點完成為下游部隊用戶提供物資配送的任務,當前通常由儲供基地、戰役倉庫和前進保障基地充當該角色。
LD-CED 網絡結構模式通過多級樞紐節點的收集、交換和送達,可實現物資集約化和規模化配送,降低物資配送保障的總成本[5]。這種網絡結構模式具有對物資覆蓋品類廣、集散能力強、配送輻射范圍大的優勢,故可廣泛地適用于戰區范圍內或跨戰區范圍的物資配送保障。多物流樞紐節點的LD-CED網絡結構模式如圖5所示。

圖5 多物流樞紐節點的LD-CED網絡結構模式圖
基于配送網絡“節點與連線”的集成原理,依據戰區陸軍物資配送保障任務和勤務流程,按照“適應新體制、軍民相融合、配送精確化”的設計思路,以軍品供應商以及儲供基地(含戰役倉庫)為平戰時戰略支援保障節點,以陸軍戰役倉庫(含儲供基地)、軍用機場、軍港碼頭、前進保障基地等為平戰時戰役支援保障節點,以隊屬倉庫、戰術野戰倉庫等為平戰時戰術保障節點,通過鐵路、公路、水路、航空等運輸方式,縱向貫通戰略、戰役、戰術三級物資配送保障節點,來規劃設計戰區陸軍部隊的平戰時物資配送保障網絡。
按照“統分結合、通專兩線”的新后勤保障體制,在戰略戰役保障層面分別規劃設計通專物資配送保障鏈路。
(1)依據通用物資聯勤保障原則,規劃設計通用物資經聯勤保障部隊儲供基地、戰役倉庫集配后,平時配送到隊屬倉庫,戰時配送至軍用機場、軍港碼頭和前進保障基地的通用物資保障鏈路,以及直接送達至戰術層面配送節點的通用物資直達保障鏈路。
(2)依據專用物資建制保障原則,規劃設計專用物資經陸軍儲供基地、戰役倉庫集配后,平時配送到隊屬倉庫,戰時配送至軍用機場、軍港碼頭和前進保障基地的專用物資保障鏈路,以及直接送達至戰術層面配送節點的專用物資直達保障鏈路。
(3)遵照為一線作戰部隊提供優質服務的理念,戰時通用物資和專用物資應在戰役層的配送節點集結并實現“通專合一”的配送保障,即在送達戰術層的配送節點之前,在集結地按照前方物資需求和最小作戰集裝單元進行集配包裝,從而形成綜合物資器材、彈藥和油料等三大類型的物資配送保障單元。
(4)戰時戰術層的戰術野戰倉庫在承接戰役支援保障和戰略戰役后方直達配送保障之后,利用作戰間歇對陸軍部隊作戰分隊組織實施“最后一公里”物資配送服務。
軍委首長明確提出了“非危險品物資全部納入地方物流、軍方只負責危險品物資配送和戰場配送”的軍民融合要求。因此,在規劃戰區陸軍物資配送保障網絡時,在戰略戰役后方相應增加了“地方物流配送中心”這個物資配送保障節點,并設計了利用地方物流分揀配送力量,平時把軍用物資請領集配后從戰略戰役后方配送到基層部隊的物資保障鏈路,以及戰時把物資請領集配后從戰略戰役后方配送到前進保障基地的物資保障鏈路。
新時期“保障需求實時感知、保障資源實時可視、保障任務智能規劃和保障行動全程可控”將是實現物資配送精確化的核心工作。規劃設計能涵蓋戰區陸軍物資配送保障全鏈路上各級指揮單元和保障單元的指揮控制鏈條,也是戰區陸軍物資配送保障網絡規劃設計的重要內容。
配送精確化的實質是為作戰部隊提供適時、適量、適地的通專物資配送保障。無論是物資倉儲分揀過程中自動化立體化存儲、自動化傳輸、自動化揀選,還是物資運輸配送過程中的指揮調度、力量運用、路徑優化、野戰裝卸,都需要大量智能化、無人化裝備技術作為支撐[6]。因此,在規劃戰區陸軍物資配送保障網時,物資從前進保障基地直達配送到作戰分隊,或從戰術野戰倉庫配送分發到作戰分隊,初步考慮了利用智能化無人機實施物資直達配送配送的勤務需求。
依據上述設計原則和規劃內容,新體制下戰區陸軍平戰時通專物資配送網絡的規劃圖如圖6所示。

圖6 新體制下戰區陸軍平戰時通專物資配送保障網絡規劃圖
戰區陸軍物資配送保障網絡是以物資集散地為節點、以物資運輸為線路所構筑而成的空間布局結構,是戰區陸軍物資配送保障活動的載體,也是優化物資配送保障的重要技術手段。本文規劃設計了戰區陸軍物資配送保障網絡,不僅為下一步進行網絡優化提供了理論依據,而且為戰區陸軍物資配送保障勤務力量的能力需求論證和我軍未來倉儲物流裝備體系的建設與發展提供了參考,因而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