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銀燕,歐陽翠娥,郭 海,黃寧穎,許瑞旭,葉穎穎,竇思東
(福建中醫藥大學,福建 福州 350122)
頸椎病又稱頸椎綜合征,是臨床常見病、多發病,屬于祖國醫學“項痹”“項痛”等范疇。頸型頸椎病是最早期的頸椎病,也是其他頸椎病共同的早期表現[1]。近年來頸椎病的罹患人群不斷擴增,而且發病年齡呈年輕化趨勢[2]。據文獻報道,頸椎病人群往往存在較低的安全感,甚至出現人際交往障礙,如失落感、抑郁、焦慮等心理問題,給患者的日常生活和工作帶來極大的困擾[3]。因此,對頸椎病進行安全有效的早期干預對患者的身體及心理功能恢復,提高頸椎病患者的生存質量具有特別重要的意義。
本研究基于頸椎多功能評估訓練系統(Multi-Cervical Unit,MCU)觀察穴位埋線結合易筋經托天樁治療頸型頸椎病的臨床療效,現總結報道如下。
選取2018年2月-2019年3月在福建中醫藥大學附屬康復醫院的60例頸型頸椎病患者,隨機分為治療組和對照組,每組30例。治療組脫落2例,入組分析28例,其中男13例,女15例;年齡26~50歲,平均(36.64±6.72)歲;病程1~24月,平均(9.75±4.64)月。對照組脫落3例,入組分析27例,其中男11例,女16例;年齡28~52歲,平均(36.74±6.50)歲;病程3~23月,平均(10.85±4.92)年。2組患者在性別、年齡、病程等方面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
參照2018年《頸椎病的分型、診斷及非手術治療專家共識》制定的頸型頸椎病診斷標準[4]。
(1)個人史:長期持續或長時間使用電腦等伏案史;
(2)符合上述診斷標準;
(3)觸診:項背部肌肉痙攣、條索或結節感,有明顯壓痛點;
(4)影像學檢查:具有近1個月內頸椎X線片等影像學檢查資料;
(5)年齡:18~55歲;
(6)其他:未接受相關治療者(就診2周內);
(7)簽署知情同意,自愿加入本實驗。
(1)器質性病變:頸椎骨折、脫位、脊髓損傷、先天性發育性椎管狹窄、腫瘤、感染等疾病,合并有嚴重的心腦血管、肝腎功能等疾病;
(2)其他型頸椎病:神經根型、椎動脈型、脊髓型、交感型以及混合型頸椎病的患者;(3)不適合人群:患有精神病、治療不配合、處于妊娠期、哺乳期婦女、正在參加其他相關實驗的患者,或正服用與本病有關藥物不能停用的患者等。
將60例頸型頸椎病患者按隨機化原則分為兩組:對照組采用單純穴位埋線治療,治療組在對照組的基礎上聯合易筋經托天樁練習。
穴位埋線:
(1)穴位選擇:取穴大椎、肩井、頸夾脊穴痛點埋線。
(2)操作步驟:將穴位逐個消毒,將可吸收性外科縫線剪成1~2 cm若干段裝入埋線針并插入針芯。操作者持針直刺迅速破皮刺入皮下,根據穴位常規針灸所需角度及深度進針,調整針體并保證得氣,推入針芯,然后邊退針芯邊退針管,將外科縫線埋入穴位,出針后按壓針眼,防止出血,針孔可用創可貼覆蓋。
治療組在對照組的基礎上聯合易筋經托天樁練習:由專門人員按照規范化易筋經“托天樁”動作進行指導練習,具體實施如下:
(1)兩腿分開站立,左腳在前,右腳在后(前腳著力四分,后腳著力六分,左右腳可每5 min互換一次),重心在后;
(2)雙手抬舉過頭,沉肩,雙臂成弧形,兩臂與人體矢狀面約呈45°,手掌心向上,形似向天托球狀;
(3)仰頭45°,目朝前方,身體放松,自然呼吸,切勿屏氣。
要點:頭宜正,肩宜順,胸宜出,腰宜穩,足宜堅,膝宜曲,手宜圓,脊宜直。
穴位埋線15天1次,4次為1個療程,一般治療1療程。
易筋經托天樁每天練習3次,每次10 min,每周5天,2個月為1個療程。
(1)疼痛視覺模擬評分法(visual analogue scale,VAS)。VAS是一條分為10個等距的直線,頭端為“0”分端,尾端為“10”分端,分別代表無痛和劇痛。VAS評分越高說明疼痛程度越重。
(2)MCU測評。測量受試者頸椎左右側曲的最大等長收縮肌力和頸椎活動范圍角度。

治療組疼痛改善程度明顯優于對照組,組間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

表1 兩組患者VAS疼痛評分比較
注:治療前與對照組比較,*P>0.05;與對照組比較,#P<0.05。
治療后,兩組頸椎關節活動度均較治療前改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且治療組優于對照組(P<0.05)。見表2。


組別時間點前屈后伸左側屈右側屈左旋右旋治療組治療前54.17±7.02*55.96±4.19*45.08±8.97*49.93±6.00*68.16±9.76*71.56±5.13*治療后61.68±6.97#,&62.33±5.21#,&52.41±8.21#,&55.06±5.76&74.62±9.24&77.76±4.20&對照組治療前53.94±5.8655.40±7.1544.88±7.7749.51±7.5767.92±5.6771.29±6.64治療后57.83±5.9658.58±7.4948.20±7.2653.27±7.1172.35±5.6874.97±6.22
注:治療前與對照組比較,*P>0.05;治療后與對照組比較,#P<0.05;治療組治療前后差值與對照組治療前后差值比較,&P<0.05。
治療后,兩組頸椎肌力均較治療前改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且治療組優于對照組(P<0.05)。見表3。


組別時間前屈后伸左側屈右側屈治療組治療前5.94±1.59*10.61±3.01*6.48±2.20*6.95±2.38*治療后7.85±1.05#,&15.03±2.38#,&8.80±2.16&9.02±2.30&對照組治療前5.97±1.8010.18±3.826.34±1.896.86±2.19治療后7.05±1.5613.12±3.838.00±1.958.29±2.12
注:治療前與對照組比較,*P>0.05;治療后與對照組比較,#P<0.05,治療組治療前后差值與對照組治療前后差值比較,&P<0.05。
目前臨床上頸椎病的治療多采用手術和非手術療法,但由于手術的創傷較大、費用較高、風險相對較大,而且容易破壞頸椎的正常生理結構,不利于患者完全康復,以中醫為主的非手術治療方法越來越受到廣大患者的青睞[5-7]。然而,由于頸椎病臨床表現多而復雜,保守干預方法起效慢、治療周期長、癥狀纏綿難愈,且具有容易復發的特點,單一的非手術干預方式對于頸椎病的治療一直未能取得令人滿意的治療效果。
穴位埋線療法是在針灸治療的基礎上發展而來的,不僅可對穴位產生持久的刺激,延長針刺效應,增強效率,而且羊腸線作為一種異性蛋白植入人體后,在被機體逐漸軟化吸收的過程中發揮組織療法的作用,維持機體內環境的相對平衡,增強人體免疫力和抗病能力,以利于疾病康復。本次研究結果顯示,穴位埋線治療可以改善頸型頸椎病的臨床癥狀,包括緩解患者的疼痛,改善頸椎關節活動度以及提高頸椎周圍肌群的肌力,這與先前的研究結論一致[8,9]。因此,穴位埋線療法確是臨床治療頸型頸椎病可行的方法,具有一定的臨床療效。
現代醫學實踐表明,傳統功法中獨特的肢體運動模式可以有效地緩解或消除神經、肌肉等軟組織卡壓,糾正脊柱小關節紊亂,放松局部緊張或僵硬的肌肉,在頸椎病康復過程中堅持功能鍛煉是消除病因、縮短病程、減少復發的重要手段之一[10]。南少林易筋經為上古流傳下來的導引術之一,具有內外兼修、身心雙練的整體性,以動功功法為主,練內達洗髓、外練而易筋。托天樁功是南少林易筋經功法的精粹,內修外練,靠內氣行功,以意引氣,氣入丹田后,潛氣內轉,周流全身,具有通督升陽、調理氣血之功效。本研究將具有長效刺激作用的穴位埋線療法與患者主動參與的傳統易筋經功法訓練相結合形成頸椎病的中醫臨床干預方案,通過客觀評價指標來綜合評估其臨床治療效果,證實了穴位埋線結合易筋經托天樁療法的治療效果明顯優于單純穴位埋線治療。
綜上所述,穴位埋線作為一種獨特的針灸治療方法,其治療頸椎病具有較好臨床療效,而通過穴位埋線治療配合易筋經托天樁練習可以進一步改善頸型頸椎病患者的臨床癥狀,助其早日康復,具有一定臨床推廣價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