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 強,陳原鄰,孫嚴潔,楊 明
(河南省人民醫院,河南鄭州 450003)
失眠癥在臨床上比較常見,嚴重影響睡眠質量,會對患者的日常生活和工作造成負面影響。隨著人們生活節奏加快、生存壓力增加、生活方式轉變等情況的加劇,失眠的發生率不斷上升,并且呈現出年輕化趨勢[1]。相關調查數據顯示,我國超過50%的人存在不同程度的失眠癥,其中15%以上的患者病情嚴重[2]。臨床對于失眠癥的治療以西醫藥物緩解為主,但是效果并不理想,且隨著病程的延長,抗失眠藥物引發的副作用容易讓患者產生抗拒感[3]。近年來,中醫對失眠的治療逐漸受到重視,根據中醫辨證分型,心脾兩虛型屬于常見的失眠癥類型,采用中醫藥物的治療方式,可以取得較為理想的治療效果[4]。本研究采用自擬狀元散治療心脾兩虛型失眠癥,并對治療效果進行評估,旨在為臨床失眠癥的治療提供幫助,報道如下。
研究對象為2016年1月-2018年6月我院收治的中醫辨證分型為心脾兩虛型的失眠癥患者86例,采用隨機數字表法將其平分為對照組和觀察組,各43例。對照組含男23例、女20例,平均年齡(45.16±2.71)歲,平均病程(1.85±0.43)年。觀察組含男22例、女21例,平均年齡(45.21±2.67)歲,平均病程(1.89±0.40)年。兩組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
納入標準:①符合中西醫失眠癥的診斷標準[5];②中醫辨證分型為心脾兩虛型;③自愿參與且簽署知情同意書;④經醫院倫理委員會批準。排除標準:①病程不足1個月;②近1周內使用過治療失眠癥藥物;③對本研究使用藥物過敏;④PSQI評分在7分以下;⑤治療依從性較差者。
對照組采取阿普唑侖(齊魯天和惠世制藥有限公司,國藥準字H37022258,規格:0.4 mg/片)治療,口服,于睡前30 min用藥,每次用藥0.4 mg,每天用藥1次。觀察組采取自擬中藥狀元散治療,藥方構成:茯神10 g,遠志10 g,石菖蒲10 g,酸棗仁10 g,人參6 g,炙甘草6 g。諸藥共研粉末,包裝成袋,每袋10 g,每天分早、中、晚3次飯后溫開水沖服,每次1袋,3次/d。兩組均1周為1個療程,持續治療4個療程。
(1)療效判定[5]:治愈:睡眠時間恢復失眠前正常水平,或者夜間睡眠時間超過6 h,睡眠深,醒后精神充沛;顯效:睡眠時間至少增加3 h以上,睡眠深度增加;有效:睡眠時間有所增加,但不超過3 h,失眠癥狀有所緩解;無效:失眠癥狀無明顯變化,甚至失眠加重,日常生活和工作大受影響。總有效率=(治愈例數+顯效例數+有效例數)/總例數×100%。(2)睡眠質量:采用匹茲堡睡眠質量指數[6](PSQI)評價患者的睡眠質量,涉及7項內容,包括睡眠質量、入睡時間、睡眠時間等,每項內容分值0~3分,總分21分,分數越高說明睡眠質量越低,7分為失眠與否的界定值。(3)不良反應:記錄患者不良反應的發生情況,包括不良反應的類型、發生時間、嚴重程度等,計算不良反應的發生率并進行匯總比較。

比較對照組和觀察組臨床治療的總有效率,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如表1所示。

表1 兩組臨床療效比較 [n(%)]
在PSQI評分方面,對照組和觀察組治療前相比,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治療1周后、2周后及4周后,觀察組PSQI評分均高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如表2所示。

表2 兩組治療前后PSQI評分比較 分)
觀察組不良反應發生率低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如表3所示。

表3 兩組不良反應發生率比較 [n(%)]
失眠癥是一種持續的睡眠障礙,其致病心理因素中,對失眠存在憂慮或恐懼心理是重要的情志致病因素[7]。失眠癥的典型表現為睡眠障礙,集中表現為睡眠時間不足、睡眠深度缺乏、白天思睡等,病程比較長,一般持續1個月以上[7]。由于睡眠是人體保障生活、工作和學習質量的基礎,失眠癥的發生對生活、工作和學習會產生極大的負面影響,導致整體的生活質量下降。在當前失眠癥發生率不斷上升,失眠癥防治形勢日益嚴峻的背景下,失眠癥的治療受到了廣泛的關注。西醫臨床治療失眠癥的研究比較多,一般通過抗失眠藥物來緩解失眠癥狀,提高睡眠質量。阿普唑侖是常見的抗失眠藥物,適用于焦慮癥、抑郁癥、失眠癥的治療,半衰期為12~18h,2~2d血藥濃度達到穩態,吸收后分布全身,藥效持久,停藥后清除快,但是容易引發副作用,甚至造成嚴重的不良反應,效果并不是十分理想,長期用藥患者排斥感強[8]。
中醫學認為,失眠癥屬于“不寐”“不得臥”“目不瞑”等范疇,多因飲食不節、情志失常、勞倦過度等原因導致機體“陽盛陰衰,陰陽失交”,病位在心,涉及肝、脾、腎[9]。在現代社會人們生活節奏不斷加快、生存壓力不斷增加的情況下,人們的失眠障礙頻發,癥狀也愈加嚴重。從中醫學角度來看,此類失眠癥患者究其原因為思慮過度,導致心脾損傷,心傷則陰血暗耗,脾傷則食減,營血虧虛,致心神失養而失眠,形成心脾氣虛失眠癥[9]。因此,在采取治療措施時,要對癥下藥,做到藥到病除。本研究擬用中藥狀元散治療心脾氣虛失眠癥,方中茯神、酸棗仁具有養心安神的功效,遠志、石菖蒲具有安神益智的功效,用于心腎不交引起的失眠多夢、健忘驚悸的治療;人參和炙甘草也可健脾養心安神,現代藥理學研究證實可以用于失眠癥的治療,具有良好的安神鎮靜催眠作用[10];全方具有健脾益氣、養心安神之功,具有理想的治療效果。本研究結果顯示,觀察組在臨床療效、PSQI評分方面均明顯優于對照組,充分說明自擬中藥狀元散相較于常規西藥具有治療優勢,并且不良反應發生率比較,觀察組也明顯更低,提示狀元散的中醫治療方式不良反應更少,安全性更高。
綜上所述,對于心脾兩虛型失眠癥的治療,狀元散的治療效果更為明顯,對患者睡眠質量的提高更為顯著,可有效避免常規西藥治療帶來的副作用,具有較高的臨床應用及推廣價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