賀賢麗,徐愛平
(1.武漢市中醫醫院,湖北武漢 430014;2.湖北省中西醫結合醫院,湖北武漢 430015)
支氣管哮喘是由氣道炎癥造成的伴廣泛氣流阻塞的一種異質性疾病,病因病機復雜,與遺傳和變應原有關[1]。支氣管哮喘在臨床上可見喘息、胸悶、氣促、咳嗽等癥狀,多在夜間和凌晨發作,以急性發作期的表現最為嚴重,會出現呼吸困難,重者被迫端坐呼吸,咯痰多白色泡沫樣痰,咳嗽劇烈呈發作性,面色發紺,病情易復發[2]。目前對急性發作期支氣管哮喘主要是西醫常規治療,但毒副作用大、復發率高,故亟需尋找效果更為確切的治療方法。中醫認為支氣管哮喘以寒哮證較為多見,三拗湯作為經典方劑具有鎮咳平喘、祛痰抗炎的功效[3]。本研究應用三拗湯加味治療支氣管哮喘急性發作(寒哮證),取得較好的臨床療效,現報道如下。
選取2016年8月—2018年8月我院收治的支氣管哮喘急性發作(寒哮證)患者80例作為研究對象,采用隨機數據表法平分為兩組,各44例。其中對照組男23例、女21例,年齡(20~59)歲,平均(40.3±5.6)歲;病程2~15年,平均(7.2±2.2)年。觀察組男24例、女20例,年齡21~60歲,平均(40.6±5.4)歲;病程2~14年,平均(7.0±2.1)年。兩組一般資料對比,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
西醫診斷[4]:患者出現喘息、氣急、胸悶、咳嗽,發作時可發出呼氣為主的哮鳴音,呼氣相會延長,支氣管舒張試驗陽性,支氣管激發或運動試驗陽性,最大呼氣量日間變異率超過20%。中醫診斷[5]:參考《中醫病證診斷療效標準》中寒哮證的診斷:喘息咳嗽,咯痰稀薄,身體寒冷無汗,口不渴,頭痛,苔薄白,脈多浮緊。
①符合支氣管哮喘的診斷標準;②年齡在20~60歲之間,不限男女,急性發作期在3天內,病程超過2年以上;③近1周內未有任何相關治療;④患者已簽署知情同意書,且治療配合度高。
①不符合支氣管哮喘的中西醫診斷標準;②合并慢阻肺等其他呼吸系統疾病,或合并嚴重臟器疾病,或有精神疾患,妊娠、哺乳期婦女;③對相關藥物過敏或耐藥;④治療依從性差,或出現不良反應或失訪。
兩組予以相同的吸氧療法和營養支持療法,進行抗感染、支氣管擴張等對癥治療。對照組在此基礎上服用氨茶堿片(國藥集團汕頭金石制藥有限公司生產,生產批號:國藥準字H44021063),1次0.1~0.2 g,3次/d,癥狀嚴重者,1次至多0.5 g,2次/d,共治療7 d。觀察組在對照組基礎上服用三拗湯加味,組方:茯苓15 g,桔梗、杏仁、枳殼、荊芥、蘇子、半夏、柴胡、萊菔子各12 g,干姜10 g,炙麻黃8 g,地龍、甘草各6 g。1劑/d,水煎服,早晚各1次,共治療1個月。
清晨時采集患者的空腹血,離心并取上清液保存待測,應用酶聯免疫吸附法測定IL-4、IL-5、IgE含量,于兩組患者治療前、治療1個月后各測定1次。測定兩組患者治療前后的FEV1%、ACT、PEFR,觀察肺功能變化。
參考《中醫病證診斷療效標準》對本研究患者的療效進行評定,顯效:治療指標有顯著好轉,發作次數減少2/3;有效:治療指標稍有好轉,病情癥狀及體征均有減輕;無效:病情未有任何好轉甚至惡化。總有效率=(顯效例數+有效例數)/總例數×100%。

比較兩組治療前炎性細胞因子水平,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兩組治療后IL-4、IL-5、IgE含量均有一定下降(P<0.05)。與對照組相比,觀察組治療后炎性細胞因子水平更低(P<0.05)。見表1。


組別例數(n)時間IL-4(ng/mL)IL-5(ng/mL)IgE(103U/L)觀察組對照組4444治療前治療后治療前治療后72.86±9.1529.32±4.45#@72.89±9.1352.14±7.68 #86.92±14.3728.17±6.21#@86.89±14.3540.26±10.58#760.23±49.46658.84±44.24#@759.79±48.74697.36±46.21#
注:與治療前相比,#P<0.05;與對照組相比,@P<0.05。
兩組治療前肺功能指標,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治療后兩組患者FEV1%、ACT均有所升高,PEFR有所下降(P<0.05)。觀察組肺功能指標改善情況較對照組更佳,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2。


組別例數(n)時間 FEV1% ACT(分) PEFR(%)觀察組對照組4444治療前治療后治療前治療后67.24±3.1785.81±4.47#@67.26±3.1874.52±3.64#15.21±1.8426.16±2.26#@15.22±1.8321.49±2.04#20.91±1.5214.16±1.24#@20.88±1.5318.43±1.45#
注:與治療前相比,#P<0.05;與對照組相比,@P<0.05。
觀察組經治療后總有效率為88.6%,而對照組僅為59.1%,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3。

表3 兩組療效比較 [n(%)]
注:與對照組相比,@P<0.05。
支氣管哮喘是因氣道慢性炎癥而致氣道高反應性增強,引發反復發作性咳嗽、喘息、氣急、胸悶癥狀的一種常見的呼吸系統疾病。支氣管哮喘病因復雜,發病機制與炎性細胞(嗜酸性粒細胞、T淋巴細胞、肥大細胞等)及炎性介質、細胞因子密切相關,多發作于夜間或者凌晨,可因氣候、運動、空氣粉塵等誘因加重[6]。支氣管哮喘在臨床上以急性發作期的癥狀最危重,多伴以呼氣量下降為重要特征的呼吸困難,臨床治療主要以抑制氣道炎癥,控制臨床癥狀,改善肺功能為目標[7]。此病常見于50歲以上的中老年群體,若治療不當或不及時,可能出現休克、呼吸衰竭等嚴重后果。近年來支氣管哮喘的發病率與復發率均有升高趨勢,急性發作期常通過支氣管擴張劑、茶堿類藥物來緩解癥狀,但毒副作用大,炎性細胞對西藥耐藥性強,因此亟需尋求更有效的治療方案來治療急性發作期的支氣管哮喘[8]。
支氣管哮喘屬于祖國醫學“哮病”范疇,其基本病機為痰、氣交阻,肺失宣降,在臨床上多見于寒哮證,治療當以溫肺散寒、宣肺平喘為主[9]。作為治療支氣管哮喘急性發作(寒哮證)經典方劑的三拗湯具有降逆平喘、開宣肺氣的功效,因此本研究應用三拗湯加味來治療此類患者,方中炙麻黃、蘇子降氣化痰平喘,柴胡解熱抗炎鎮靜,桔梗、荊芥止咳祛痰消炎,枳殼、萊菔子理氣寬中、行滯消脹,半夏燥濕化痰、降逆止嘔,干姜溫中散寒、溫肺化飲,茯苓健脾滲濕,杏仁斂肺定喘,地龍、甘草清熱止咳[10]。現代研究證實,三拗湯加味中炙麻黃可阻止過敏因子釋放,松馳血管平滑肌,改善支氣管水腫;杏仁分解產生氫氰酸,可有效抑制呼吸中樞,發揮平喘止咳的作用;蘇子可緩解平滑肌痙攣,解除炎性分泌物,抑制炎性反應。分析本研究治療結果,可得出以下結論:①治療后兩組IL-4、IL-5、IgE含量下降,觀察組炎性細胞因子水平較對照組低,表明觀察組治療后更能抑制炎性反應;②治療后兩組FEV1%、ACT均升高,PEFR下降,觀察組肺功能指標優于對照組,提示觀察組肺功能恢復良好;③觀察組治療總有效率為88.6%,遠高于對照組,提示觀察組療效更佳。綜上所述,三拗湯加味治療支氣管哮喘急性發作(寒哮證)療效較好,能緩解咳嗽等癥狀,促進肺功能恢復,對炎性細胞因子水平產生有利影響,提高患者的生活質量,值得進一步研究和臨床推廣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