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坤杰
(東營市河口區人民醫院,山東東營 257200)
慢性濕疹是臨床上常見且多發的皮膚病。據報道,慢性濕疹的發病率約占皮膚科門診疾病的20%[1]。是一種由多種內外因素共同作用所導致的炎癥性、過敏性及具有滲出傾向的皮膚病。主要表現為局部皮膚苔蘚樣病變、色素沉著、肥厚、丘疹及瘙癢等癥狀,該病具有發病率高、病程長、反復發作等特點,嚴重影響患者生活健康及質量。其病因較為復雜,公認為與變態反應相關,其中炎癥因子及組胺是引起變態反應發生的主要誘因[2]。目前在臨床上常給予激素類藥物及抗組胺類藥常規治療,但效果不理想且存在長期使用具有不良反應、耐藥性等缺點。中國傳統醫學治療慢性濕疹具有獨特的優勢,研究通過探討健脾除濕方結合麻黃洗劑外用治療慢性濕疹的臨床價值及對患者臨床癥狀及炎性因子的影響,旨在為治療慢性濕疹提供治療思路,報道如下。
選取2016年5月-2018年10月就診收治的96例慢性濕疹患者,隨機分為觀察組、對照組各48例。其中觀察組男28例,女20例,年齡為25~70歲,平均(42.85±3.87)歲;病程0.5~8年,平均(3.89±1.12)年。對照組男27例,女21例,年齡為26~68歲,平均(43.02±3.91)歲;病程為1~9年,平均(4.02±1.13)年。兩組患者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
①符合《臨床皮膚病學》中相關診斷標準[3];②符合《中醫病證診斷療效標準》中脾虛濕蘊證診斷標準[4],即瘙癢,皮損潮紅,伴有鱗屑,抓皮損處有滲出,發病較慢;神疲,納差,舌苔薄白,脈弦緩;③患者簽訂知情同意書。
①不能正常交流者;②伴有近期感染、血液性系統疾病者;③近半月應用過其他抗生素、激素及組胺類藥物治療者;④對本實驗所涉及藥物過敏者。
對照組給予10 mg鹽酸西替利嗪片(蘇州東瑞制藥有限公司,國藥準字H19980014)口服,1次/日;丁酸氫化可的松(天津金耀藥業有限公司,國藥準字H10940095)局部患處外涂,2次/日,共治療30 d。觀察組在對照組基礎上給予健脾除濕方聯合麻黃洗劑外用,健脾除濕方組成為:蓮子肉15 g,薏苡仁10 g,砂仁10 g,白鮮皮10 g,茯苓12 g,人參15 g,萆薢8 g,澤瀉12 g,白術10 g,滑石10 g,山藥12 g,白扁豆12 g,苦參10 g,甘草6 g。取水煎熬,早晚各1次,1劑/日;麻黃洗劑由芒硝25 g,川椒35 g,麻黃45 g及冰片6 g后下,取800 mL水武火煮沸,轉文火熬10 min,留取藥液,放冷后濕敷。再將折疊的無菌紗布放在藥液中浸濕,在局部患處皮膚擦拭,15 min/次,每日2次,治療30 d。
①臨床療效:以療效指數來評判治療療效,療效指數=(治療前總分-治療后總分)/治療前總分×100%。痊愈:療效指數≥90%;顯效:療效指數≥60%;有效:療效指數≥20%;無效:療效指數<20%。總有效率=(總例數-無效例數)/總例數×100%。②根據《中藥新藥臨床研究指導原則》中將皮疹面積、皮疹形態及瘙癢程度進行癥狀分級[5],即0~4分,分別對應無、輕、中、重等級。③采用濕疹面積及嚴重程度指數(EASI)評分法[6]對患者治療前后的皮損情況進行評估。④所有患者均在治療前后抽取靜脈血檢測,血清腫瘤壞死因子-α(TNF-α)、白介素-18(IL-18)、白介素-6(IL-6)通過酶聯免疫吸附法(ELISA)檢測。

觀察組治療總有效率高于對照組(P<0.05)。見表1。

表1 兩組患者治療療效比較 [n(%)]
治療后兩組患者EASI評分均較治療前低(P<0.05),且觀察組低于對照組(P<0.05)。見表2。

表2 兩組患者治療前后EASI評分比較 分)
注:與治療前比較,aP<0.05。
治療后兩組患者皮疹面積、皮疹形態、瘙癢程度癥狀評分均較治療前低(P<0.05),且觀察各癥狀評分低于對照組(P<0.05)。見表3。

表3 兩組患者治療前后癥狀評分比較 分)
注:與治療前比較,aP<0.05。
治療后兩組患者TNF-α、IL-18、IL-6均較治療前低(P<0.05),且觀察組低于對照組(P<0.05)。見表4。


組別TNF-α治療前治療后IL-18治療前治療后IL-6治療前治療后觀察組(n=48)56.38±10.2127.36±5.25a89.63±27.8534.68±10.12a61.52±13.780.80±0.35a對照組(n=48)55.95±9.8738.76±7.21a91.01±28.0157.85±13.01a62.03±14.011.63±0.57at0.2108.8560.2429.7390.1808.597P0.834<0.0010.809<0.0010.858<0.001
注:與治療前比較,aP<0.05。
兩組患者不良反應發生率比較無明顯差異(P>0.05),且均為一過性反應,經對癥治療或停藥一段時間后可自行緩解。見表5。

表5 兩組患者不良反應發生情況比較 [n(%)]
慢性濕疹在祖國傳統醫學可劃分在“浸淫瘡、血風瘡、濕瘡”等范疇,其發病因素較多且復雜,中醫認為過食腥發動風之品、先天稟賦不足及飲食失節是其主要病機。古書中記載:“諸濕腫滿,皆屬于脾”。脾運化的營養對于機體五臟六腑、皮膚等組織器官生理功能維持有重要意義,脾為后天之本,脾運化正常,則水濕轉化為津液,輸布于皮膚等,從而肌膚紅潤光澤。而情志內傷、飲食失調等原因可侵及脾胃,脾氣不健運,濕熱內阻,氣機不暢,引起元氣虧虛,新生“陰火”,再和濕熱相結,內阻于臟腑,外浸淫肌膚,發生水泡、紅斑及丘疹。《脾胃論》中記載:“蓋瘡全賴脾土”[7]。故病基在脾胃,病位在皮膚,臨床上應標本同治,重補脾胃,祛除濕邪。健脾除濕方是治療濕疹濕蘊證的典型藥方,方中蓮子肉、山藥具有健脾補氣的功效;澤瀉、薏苡仁、白扁豆助茯苓、白術具有祛濕健脾的功效,其中白扁豆、薏苡仁治本祛濕健脾,澤瀉利水;甘草、茯苓、白術、人參具有滲濕健脾、補中益氣的功效;砂仁具有除滯運氣、醒脾和胃的功效;滑石具有斂瘡收濕的功效;萆薢具有祛濁利濕的功效;白鮮皮、苦參具有止癢燥濕的功效;甘草健脾和中,調和諸藥。諸藥物配伍可起到止癢、利水祛濕、健脾益氣的功效。而外用麻黃洗劑可祛濕行水,助水氣宣化、溫宣肺氣[8]。在現代藥理學中,麻黃可起到免疫抑制及抗過敏、病毒的作用。芒硝可降低毛細血管通透性,故可緩解皮膚腫脹充血等癥狀。冰片有利于其他藥物從表皮吸收,且有抗炎殺菌的作用。炎癥遞質及組胺是瘙癢發生的主要誘因,TNF-α、IL-18、IL-6等炎癥因子可加劇濕疹患者皮損癥狀。在本研究結果中:觀察組治療總有效率高于對照組(P<0.05),可表明在常規西醫治療基礎上采用健脾除濕方結合麻黃洗劑外用治療可提高慢性濕疹的臨床療效。觀察組EASI評分及皮疹面積、皮疹形態、瘙癢程度癥狀評分和TNF-α、IL-18、IL-6水平均低于對照組(P<0.05),可表明健脾除濕方結合麻黃洗劑外用可有效改善瘙癢、皮損等臨床癥狀,降低炎性因子水平。綜上,健脾除濕方結合麻黃洗劑外用治療慢性濕疹臨床療效顯著,可有效改善臨床癥狀,降低炎性因子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