卞瀾浩
摘要:作曲家賀綠汀在1939年創作了《嘉陵江上》這首作品,由端木蕻良先生作詞,這部作品所要傳達的是作者思念那飽受戰亂的故鄉,是對那淪陷的土地所要收復的信念,體現出飽受戰亂摧殘的人民流離失所的思想情感。本文在前人研究的理論基礎上,通過對作品的創作背景、作品整體的分析來理解作品的創作特點,并且通過音色、氣息、情緒、速度這四個方面的運用對這部作品的演唱過程中的處理給予了分析。
關鍵詞:《嘉陵江上》? ?作品分析? ?演唱處理
中圖分類號:J605? ? ? ? ? ? ? ? ? ?文獻標識碼:A? ? ? ? ? ? ? ? ? ? ?文章編號:1008-3359(2019)14-0043-02
一、創作背景
當時端木蕻良先生在創作的時候,故鄉由于戰亂已經陷落,加上殘酷的戰況使他的精神受到極大的摧殘,物質生活方面的貧窮也是難以想象的。他每天晚上都要到嘉玲江畔去漫步,每當他看到奔流的嘉陵江,他都會想到他的家鄉,想到飽受戰亂的鄉親父老,想到那故鄉的山山水水,早已被敵人損壞得破舊不堪。那些為了生存而流離失所的父老鄉親們每天都在以淚洗面,所以他升起了對敵人的憎恨,對侵略者的滿腔怒火,發自肺腑發說出了《嘉陵江上》。
這首作品的結構有兩個部分,第一個部分表現的是作者對那些飽受戰爭摧殘的故鄉以及故鄉那些流離失所的親人們的思念,突出作者沉痛的心情;第二部分尤為突出對敵人的憎恨,體現出作者的慷慨激昂,與侵略者斗爭到底的信心與勇氣體現到了極致。
二、作品分析
這部作品旋律渾厚、豪壯,作曲家運用了二段體模式,擁有很強的戲劇性。這部作品的歌詞所呈現的語言藝術特征是和這部作品的旋律線條緊密結合在一起,表現出戰亂的痛苦與家破人亡的凄慘之情在腦海中回蕩。歌曲開頭的鋼琴伴奏有個很明顯的八度的跨跳,下面緊跟著小二度、大二度的下行以及增四度與增二度的下行,緊接著有一個六度的跨越緊跟其后,猶如一個強而有力的音,沒有休止的來呼吁那些流離失所的同胞們。到了這個句子快要停下的地方,依舊可以感受到一個長音,這個長音是二度往下走的,主要突出那種渾厚的音色,這樣做的理由是為了顯示出作者對侵略者破壞家園以及飽受戰亂的廣大勞苦同胞們的悲痛之情。之后部分的樂句,是通過長短不一的音還有拖腔所組成的,并且還有三連音和裝飾音的運用,將這部《嘉陵江上》有一種一波三折的感情在里面。使用這樣的方法能夠很好的將作曲家要表達出來的情感展現的活靈活現,并且在歌曲后半部分的行進當中,這樣比較重要的核心旋律使得整部作品邏輯清晰,作品結構明顯,整體看來較為完整,同時也讓這部作品的靈魂得到了升華。下面部分的旋律主題有了很明顯的變化,這種變化指的是在情感表達方面和前面的旋律主題有著很顯著的對比變化。在這一部分有一個變化特別清晰的地方就是它的調式方面,在作曲家對這么多旋律主題進行寫作的時候,就把這些旋律主題分為前后兩個部分,并且每個部分都有四個樂句,在這些樂句結束的時候都有一個比較穩定的音。放眼作品的整體布局,從前面的追憶飽受戰亂的故鄉,思念家破人亡的同胞,悲痛之情油然而生,到后面部分的情緒高潮,完美的展現出戲劇與抒情且伴有有宣敘調的感覺,表現出作者與侵略者斗爭到底的信心與勇氣。在這一部分有一個強而有力的,并且非常緊湊的節奏型在里面,它是一個說唱的部分,和前面的音調在形式以及聽覺還有情感表達上面有著獨樹一幟的比較,然后慢慢的將這首作品的情緒推向了高潮。在這部作品中可以發現最高音在F上,從這邊開始就將作品的情緒推到了高潮,就在這部作品最后的地方,將這首歌曲的戲劇性以及情感的抒發表現得淋漓盡致。
三、演唱過程中的處理
(一)音色與氣息
我們在演唱這部作品的時候在音色上要有完全的貼切感,一定要貼合作品的意境,所以在對這部作品進行表演的時候,我們首先要給作品的風格背景,對所要傳達的感情以及樂譜上的旋律、歌詞來進行一個總體的了解,所以在音色的使用方面一定要將作品的情感傳遞的淋漓盡致,在唱腔方面也要做足功課,要將銀色和氣息結合的完美無瑕。這是一部用男生的音色來表演的歌曲,而且一定要有雄壯渾厚,強力有激情的銀色特點在里面,這樣才能夠將作者表達的思想情感無限的發揮出來,能完美的傳遞給觀眾們,在情緒方面也要做到沉穩、悲痛以及憎恨的感情在里面,在表演這首歌曲的時候一定要注意控制住氣息的平穩,千萬不可以因為這個句子太長了使得吸進去的氣太少了,讓這一句的長度不夠。想要讓氣息的壓力不要那么大,花費了剩下的氣息形成了一種狀況,那就是沒能夠完全使用掉氣息。我們一定要看一下作品開頭的那個“天”字,一定不可以將這個字的拍子唱滿再吸氣,那樣子的話在聽覺效果上會有很不自然的體驗,讓觀眾們聽覺上不舒服,并且這部作品也不完美。我們千萬記住一定不可以在呼吸氣的問題上有過多的壓力,要做到吸氣自然,呼氣放松。作品的第一句中我們要注意要將呼吸要吸滿,避免氣息不足導致歌曲演唱不穩定,嚴重的話會出現斷氣、斷音的尷尬處境。在吸氣的時候早做到自然放松的吸氣,一定要穩,要平,否則就會出現吸氣的這個度不太合適。我們千萬要做到根據作品所要表達的感情以及樂譜中的旋律,歌詞,還有歌譜中的記號來做好這個呼氣的度。作品的第一句在聲音上面一定要靈活跳躍,不可以太過死板,如果呼氣、吸氣不滿或者幅度不夠的話,這會使作品的連貫性有很大的影響。在對這部作品進行表演的時候,在吸氣呼氣的問題上我們可以總結為“一定要在呼吸之中帶有歌唱,沒有呼吸,歌唱將沒有靈魂,呼吸要根據作品的表達來轉變”。還有一種情況經常見到:屬七和弦出現了,甚至多個屬七和弦的連續使用,但都沒有出現它的解決和弦。
(二)情緒與速度
在歌唱的時候擁有美妙的聲音一定非常重要,但是我們千萬不能不重視演唱過程中情緒與速度的變化與控制。這兩者不應該是獨立的,而是相互融合,相互貫通的,達成一種互補的關系。所以這就要求我們,在歌曲演唱的過程中,不能夠太過于追求音色而忘記將感情帶入其中,運用感情打動觀眾,要做到聲情并茂,歌唱藝術的最高的領悟就是以聲帶情,同時出現才能達到預期的效果。同樣的一部作品由不同的音樂家來表演肯定會有不一樣的效果呈現出來,那是因為每一個人對作品的理解不一樣感受不一樣,所以所傳達出來的感情也就不一樣了。
我們在對作品進行演繹的時候一定要注意把握好演唱時的速度與情緒,縱觀作品整體來解析,這部作品在情緒轉變和速度控制的方面有著較大的范圍在里面。就拿歌曲的第二部分來說,在歌唱的速度方面要和前面的部分有一個加快速的的過程,在情緒表達方面一定要有堅定的決心在里面,尤其是在結尾的時候一定要有比較強烈的共鳴在里面,并且聲音還要快速的往前推,使得作品可以完美的到達高潮;并且我們可以運用對比的方法,將整部作品的曲折與通順表達得淋漓盡致。那是因為這首歌曲在感情的表達上面要將對敵人的悲憤,對戰亂的無奈,對同胞的思念之情表現出來,并且在演唱時要將“柔”和“剛”做一個特別明顯的對比,以此來表現出情感態度的轉變效果。在演唱過程中一定要有高質量的聲音,一定要注意聲音的控制,但是也不能將聲音注重過度,從而導致忘了情感的流露,忘了聲情并茂。作者是以嘉陵江為背景的,表現出了作者對勞苦大眾們流離失所,家破人亡的悲痛之心。作品的后半部分中出現了多個“我必須回去”。第一個所要表達的是豪壯夾雜著悲痛在里面,第二個所要表達的意思是奮勇抵抗,第三個所要表達的意思則是要有決勝的信心與決心。
四、結語
《嘉陵江上》這部作品所展現出來的時代特點是十分明顯的。本文從三個方面去分析了這部作品,第一個方面主要講的是這部作品創作的時代背景;第二方面主要是把這部作品全面的分析了一下,了解了這部作品的音樂骨架;第三方面則是分析了這部作品的演唱處理,包括如何正確運用音色使之與歌曲匹配、如何控制住氣息從而能夠完整演唱,情緒與速度的變化則是為了更好的詮釋這部作品的情感表達,從細節處理的層面去講解應該怎樣將這部作品完美的演繹出來。這首藝術歌曲有著相當嚴謹的結構,感情的表達更是有條不紊,多個層次展現出作曲家巧妙的藝術構思以及強大的音樂素養。像這樣優秀的時代藝術歌曲一定要通過優美的音樂來表現出作曲家說要表達的真情實感。雖然我們現在生活在和平年代,但是每當這首歌曲的前奏響起,都能夠勾起都對敵人的憎恨之情,對飽受戰亂摧殘的同胞們的悲痛之情。
參考文獻:
[1]歐槐順.藝術歌曲《嘉陵江上》的創作特征探究[J].北方音樂,2017,(11):95.
[2]陳偉.藝術歌曲《嘉陵江上》演唱分析[J].當代音樂,2016,(21):57-58.
[3]付磊.淺析歌曲《嘉陵江上》的藝術特征[J].北方音樂,2012,(10):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