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根 鄭鵬 陳志鴻
摘要:高校是中國科技成果轉化的主體之一,促進高校科技成果轉化有利于推進中國創新驅動發展戰略實施。介紹了科技成果轉化概念、政策背景,以及校企共建工程技術研究中心、研究院等典型案例,通過分析影響高校科技成果轉移轉化的主要因素,包括科技成果轉化意識不強,與市場結合度有待提高,科研政策、評價體系和中介機構組織不健全、不完善等,提出了健全高校科研管理機制和模式轉變,完善科研政策、評價體系和中介機構組織的建議。
關鍵詞:高校;科技成果轉化;技術情報;知識產權
中圖分類號:G647.25
文獻標識碼:A
DOI: 10.15913/j.cnki.kjycx.2019.10.001
高校作為科學研究的主力軍,在中國創新型國家建設中扮演重要的角色。但是,中國高校科技成果轉化率偏低。如何推動高校科技成果轉化,加速科技成果產業化,是近年來的熱門話題。本文從概念分析、背景政策著手,將《廣州市促進科技成果轉移轉化行動方案》與華南農業大學實際相結合,分析目前科技成果轉移轉化中存在的主要問題,提出解決方案,以期為高校科技成果轉移轉化提供借鑒。
1 科技成果轉移轉化的概念
1.1 技術、科技、技術成果及科技成果的異同
技術是解決問題的方法和方法原理,包括多種表現形式,如技能、知識產權、技術情報等。技術轉讓是將關于指導一項產品、應用一項工藝或提供一項服務的系統知識從其所有人轉移到引進人,不包括只涉及貨物出售或只涉及貨物出租的交易。科技是科學和技術的合稱,科學是發現問題、分析問題和闡明問題,技術是將科學的成果應用到實際問題中。技術與科技、技術成果雖然是在不同語境下使用,但彼此是相通、通用的。通常技術包括專利權、著作權、植物新品種權、未申請知識產權的商業秘密以及技能等,而科技成果則不包含技能和智慧,僅包含孕育著新技術突破的、有潛在市場價值的基礎研究成果和應用研究成果[1]。一般情況下,與技術等同的科技成果主要指應用技術成果。
1.2 技術轉移、科技成果轉移與科技成果轉化的異同
《國家技術轉移示范機構管理辦法》規定,技術轉移是指制造某種產品、應用某種工藝或提供某種服務的系統知識,通過各種途徑從其所有人轉移到引進人的過程。《深圳經濟特區技術轉移條例》規定,技術轉移包括技術成果的轉讓、移植、引進、運用、交流和推廣。《技術轉移服務規范》( GBIT 346702017)闡明技術轉移的內容包括科學知識、技術成果、科技信息和科技能力等。上述文件均將科學知識的傳播納入技術轉移,豐富了技術轉移的內涵。
有學者認為技術轉移是一種知識流動,知識流動主要包括三個方面:①從學術機構向企業轉移;②跨產業或行業轉移;③跨國轉移[1]。技術轉移可有效利用現有技術成果,避免重復研究且節省自行研發所需要的時間和金錢,最終達到維持優勢、提高競爭力的目的。因為技術等同于科技,所以也將技術轉移等同于科技成果轉移。
科技成果轉移是指將技術從供給方向需求方轉移的過程,而科技成果轉化是指科技成果從知識形態向實體形態的產品或商品轉化的過程。科技成果轉移是轉化的前提和基礎,科技成果轉移是手段,科技成果轉化是目的。目前對技術轉移和科技成果轉化存在以下兩種分歧:①技術轉移包含科技成果轉化;②技術轉移等同于科技成果轉化。但是,嚴格意義上來說,技術轉移和科技成果轉化是兩個不同的范疇,前者屬于知識流動,后者屬于知識價值的實現。
2 政策背景
1996年,中國《促進科技成果轉化法》的頒布實施對科技成果轉化起到了積極的促進作用。近幾年,中國在科技成果轉化領域密集發文[2]。2016年,《實施(中華人民共和國促進科技成果轉化法)若干規定》發布,其中,關于“向企業或者其他組織轉移科技成果”“優先向中小微企業轉移科技成果”與“國家設立的研究開發機構、高等院校應當建立健全科技轉移工作體系和機制,完善科技成果轉移轉化的管理制度”的提法,強調了高等院校與科研院所要加強科技成果轉移。《促進科技成果轉化法》第十六條規定了六種轉化方式,其中向他人轉讓科技成果、許可他人使用科技成果和以科技成果作價投資這三種方式均屬于科技成果轉移,表明科技成果轉移與科技成果轉化同等重要。同年,《國務院辦公廳關于印發促進科技成果轉移轉化行動方案的通知》將科技成果轉移轉化上升為文件的標題,并且將科技成果轉移與科技成果轉化并列,文件中明確指出促進科技成果轉移轉化是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的重要任務。2017年,《國務院關于印發國家技術轉移體系建設方案的通知》提出,國家技術轉移體系是促進科技成果持續產生,推動科技成果擴散、流動、共享、應用并實現經濟與社會價值的生態系統。
3 校企合作的轉化途徑
以華南農業大學為例,為了有效促進學校科技成果轉化,加強自主創新能力,為地方和國家經濟建設和社會發展作貢獻,落實《中華人民共和國促進成果轉化法》,規范學校科技成果轉化,提高教學、科研及相關人員從事科技成果轉移轉化的積極性,華南農業大學早在2006年就印發了《華南農業大學關于促進科技成果轉化的暫行辦法》,2015年發布了《華南農業大學促進科技成果轉化管理辦法》,2016年印發《華南農業大學科技成果技術入股改革實施方案(試行)的通知》,并成立了技術成果轉移轉化中心。此期間,與多家企業簽訂合作協議,落實科技成果的轉移轉化。
3.1 校企聯合成立國家生豬種業工程技術研究中心
華南農業大學與溫氏集團聯合成立了國家生豬種業工程技術研究中心。在近二十年的合作中,華南農業大學為溫氏集團的發展提供了強大的技術、人才支持,為集團成長為農業產業化國家重點龍頭企業奠定了堅實基礎,并共同創造了“高校+公司+農戶”的農業科技產業化模式和“產、學、研”科技創新新機制。校企將繼續實施全方位的“產、學、研”結合機制,創造更可觀的社會經濟效益、更好地實現科技為企業服務、為農村服務、為農民服務的目標。
3.2 校企聯合成立華南農業大學大北農研究院
2018-04-12,華南農業大學與大北農集團簽署戰略合作協議,并成立了“華南農業大學一大北農研究院”。高校提供人才、科技、平臺和成果,企業投入研發經費,通過資源整合,圍繞企業和行業發展需求開展合作,促進科技成果轉移轉化,推動農業科技創新和科技進步。
4 影響高校科技成果轉移轉化的主要因素
高等院校的本職工作是研究開發,因而能夠源源不斷地產生科技成果。高等院校和企業合作渠道不通暢,問題不在于高等院校所是否有開發能力、能否產出優質的科技成果,也不在于企業對科技成果有需求,而在于高等院校不知道企業有何需求,企業也不知道誰能幫助它開發有市場價值的成果,根本原因在于技術轉移體系不健全、不完善[3]。
4.1 科技成果轉化意識不強,結合度有待提高
當前,中國高校科研人員對科技成果轉移轉化的認識和重視程度仍然不足。由于職稱評聘的目標導向,很多科研人員把工作重心放在項目申報、論文發表上。
高校科研工作與市場結合度不高也是影響科技成果轉移轉化的重要原因。在選題方面,在縱向選題中,重大專項和攻關類項目往往經過反復的調研論證,具有很強的針對性;橫向選題中,由于項目是高校與企業聯合進行科研攻關,與市場結合度比較緊密。科研項目結題環節未充分考慮市場因素,高校教師服務企業的意識淡薄,難以有效滿足企業的需求,因而無法得到市場和企業的高度認可。
4.2 科研政策、評價體系和中介機構不健全
科研政策、評價體系和中介機構組織不健全、不完善主要體現在三個方面:①科研政策導向作用發揮不充分,導致原始創新能力不強,核心技術關鍵知識產權等方面競爭力不足;②科研評價體系不完善,傳統的高校科研工作評價體系一般為“課題立項組織研發項目結題成果鑒定成果申請申請獎勵”,這樣的組織管理程序的根本目的是推進高校科研工作的開展[4];③科技中介服務機構還不健全,許多高等院校沒有成立技術轉移機構,即使設立了技術轉移機構,也只是實行行政化管理,中介機構運行機制與配套服務不夠健全。
5 加快高校科技成果轉移轉化的主要對策
建立和完善高校科技成果轉化機制,充分發揮高校知識創新、技術轉移的重要作用,更好地發揮高校在服務經濟發展中承擔的社會職能,需做好以下幾方面的工作。
5.1 健全高校科研管理機制和促進模式轉變
從傳統模式下的“橄欖型”向“沙漏型”管理機制轉變,嚴格把控項目選題、組織研發和項目解題三個環節,以市場為主導,做到從市場中來到滿足市場需求[5]。在選題上充分調研論證和技術預測;再組織研發上充分運用已掌握的現有科研條件和資源;在項目結題上要根據客體的不同類別進行分類鑒定驗收,對應用性研究,把側重點放在專利成果、著作權、知識產權等方面,對開發性研究要重視新技術應用在生產銷售和經濟效益等方面的變化。
5.2 完善科研政策、評價體系和中介機構組織
通過優化科技成果評價體系,將評估指標逐步從注重論文、成果、發明專利等學術成果轉移到以企業需求和促進市場經濟發展等社會貢獻上,將科技成果轉化效果作為各級部門績效考核的重要依據[6]。建立科學、規范的科技成果轉移轉化運行機制,以及人盡其才、才盡其用的激勵機制,從而激發高校科技人員進行技術創新和科技成果轉移轉化的主動性,例如出臺科研成果轉化激勵政策等[7]。
科技中介機構可以為高校以及企業搭建各類信息平臺,發揮橋梁作用,從而加快科技成果產業化的進程。科技中介服務工作是一項涉及多學科和多領域的專業工作,有必要加強科技中介服務機構從業人員的教育培訓,進而提供更優質、高效的服務。比如科技成果作價入股,則需要聘請具有相關資質的中介人員進行評估[8]。
6 結語
高校科技成果轉化是一項系統性、綜合性的工程,選擇符合自身實際的科技成果轉化模式,完善科技成果評價體系和高新技術產業化激勵機制。以相關政策為指導,以成果轉化為核心,充分激發、調動教師和科研人員的工作積極性,找到一條適合中國國情和高校實際的科技成果化道路,推進高校科研工作改革取得新突破。
參考文獻:
[1]吳壽仁.科技成果轉化若干熱點問題解析(九)——技術及技術轉移概念辨析及相關政策解讀[J].中國科技,2018 (2): 54-60.
[2]李j畫婧,謝秋琪.科技成果轉化為技術標準現狀分析與路徑研究[J] .2018 (2): 101-105.
[3]陳濤,李穎.大學科技成果轉化障礙綜述研究[J].中國高校科技,2018( 1): 106-109.
[4]李冬梅.高校科技成果轉化難的成因和對策[J].中國高校科技,2018( 1-2):114-116.
[5]周光遠.科研成果轉化模式探討[J].高科技與產業化,2011 (4): 42-43.
[6]王駿飛.基于產學研模式下的高校科技成果轉化分析[J].價值工程,2016( 24):308-310.
[7]劉文.大學科研成果向企業轉化及合作模式探究[J].中國科教創新導刊,2008 (1): 25.
[8]李紹恒.科技成果轉化的法律政策及其實踐[J].政治與法治研究,2018 (2): 61-6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