鄭坤 李香玉

[摘要] 目的 探討優化胸痛中心流程對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STEMI)患者接受直接經皮冠脈介入治療(PCI)的效果的影響。方法 收集2017年1月—2018年12月入住延邊大學附屬醫院胸痛中心接受PCI治療的STEMI患者共234例。以實施優化流程前接受治療的116例患者作為對照組;以優化流程后接受治療的118例患者作為觀察組;以首次醫學接觸(FMC)為時間起點,對兩組患者首份心電圖完成時間、到達醫院時間、心肌酶學出結果時間、D-to-B時間、出院前滿意度等方面進行比較。結果 觀察組各指標均優于對照組。結論 通過優化流程,縮短了STEMI患者進行再灌注治療的時間、提了高患者滿意度。
[關鍵詞] 胸痛中心;流程優化;STEMI;PCI
[中圖分類號] R47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672-5654(2019)06(b)-0065-02
STEMI威脅著人們的健康,血管復通進行得越早,患者的受益就越大[1],PCI是STEMI治療已證實的最佳方法[2]。患者到達醫院就診至球囊擴張時間(D-to-B)延長與住院患者病死率呈正相關,D-to-B時間<90 min、90~120 min、121~150 min、>150 min,相對應的住院病死率分別為3.0%、4.2%、5.7%和7.4%。因此,要想更好地救治STEMI,首先要避免或減少延誤時間[3]。在能實施 PCI 的醫院,D-to-B延誤應當≤ 60min[4]。近年來,胸痛中心建設在我國啟動并得到迅速發展,該院自2018年1月開始建立胸痛中心并對流程不斷進行優化,現報道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收集2017年1月—2018年12月延邊大學附屬醫院胸痛中心直接PCI治療的急性STEMI患者共234例。其中,以2017年1—12月實施優化流程前,接受治療的116例患者作為對照組;以2018年1—12月,實施優化流程后,接受治療的118例患者,作為對照組。兩組患者一般社會學特征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納入標準:明確診斷為STEMI,需要直接進行PCI治療者;排除標準:就診時存在血流動力學不穩定的STEMI患者。
1.2? 方法
1.2.1 對照組? 采用常規的護理急救模式,具體如下:①預檢分診,安排就診,急診科或門診醫生接待患者,進行心電圖及相關化驗檢查,根據結果,考慮心梗,再請心內科醫生進行會診。②明確診斷,如需住院,將患者送入心內科病房或CCU,由心內科醫生決定下一步治療,如需行急診PCI,由病房或CCU送入導管室。
1.2.2 觀察組? (1)模式的優化:①該院于2018年1月與延邊州10家醫院建立胸痛聯盟,并建立了網絡平臺,實現了急診與上級網絡醫院胸痛中心無縫對接。②科室布局:胸痛中心布局合理,節約轉運時間;購進省內先進儀器,心梗三項機10 min出結果,并配有“急性心肌梗死急救一包藥”。③人員配備:胸痛中心醫生均為心內科醫生,可獨立診斷心血管疾病,護士上崗前接受相關知識培訓,熟悉工作流程,考核上崗;胸痛中心門診及介入室24 h值班制。④普及胸痛相關知識,我院胸痛中心與120急救系統、延邊州胸痛聯盟簽訂聯合救治胸痛病人協議,定期下基層進行相關知識的培訓、建立微信平臺,以便交流溝通。⑤建立微信群,方便患者及家屬學習及咨詢。⑥工作、制度流程化。建立“時間管理表”,流程圖上墻,根據需要持續改進,建立一鍵啟動介入流程等。⑦開通“先搶救,后付費;先住院,后繳納押金”的綠色通道。
(2)流程的優化:①急救中心接到電話后,3 min內出車,與患者家屬溝通,了解病情,急救藥品及物品及設備準備齊全。10 min內完成首份心電圖,根據心電圖結果給予雙抗藥物。心電圖上傳微信平臺,如家屬同意,120醫生通知胸痛中心值班人員,胸痛中心醫生啟動介入團隊,救護車將患者直接送達導管室。②延邊州聯盟醫院(無法實施PCI的醫院)按胸痛中心流程第一時間進行心電圖的的檢查并上傳至平臺,該院心內科醫生遠程進行診斷,指導處理并啟動介入流程,知情同意后繞過急診和CCU直接行介入治療,在轉運途中給予雙抗藥物口服。家屬不同意PCI的,先行溶栓治療,并進行進一步溝通,溶栓開始即進行轉院治療。③自行來院患者,預檢分診,按胸痛專屬鈴,胸痛中心護士立即將患者帶人胸痛中心,貼“胸痛患者”提示標識,建立靜脈通路,抽血快速做心梗三項化驗,醫師10 min內進行首份心電圖檢查及診斷,明確急性STEMI診斷后,給予雙抗口服,知情同意后,立即啟動導管。
1.3? 判斷內容
以首次醫療接觸為時間起點,記錄首份心電圖完成時間、到達醫院時間、心肌酶學出結果時間、D-to-B時間,出院前患者滿意度結果。
1.4? 統計方法
采用SPSS 21.0統計學軟件對數據進行分析,計量資料采用(x±s)表示,進行t檢驗,計數據資料采用(%)表示,進行χ2檢驗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 結果
觀察組首份心電圖完成時間、到達醫院時間、心梗3項檢查時間、D-to-B時間均縮短,出院時滿意度高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
3? 討論
2012年歐洲心臟學STEMI管理指南指出:STEMI 治療主要延誤情況為:患者、診斷的延誤、FMC到再灌注治療延誤。強調了“FMC”概念。在臨床工作中,急性STEMI 的救治存在多個環節延遲,要縮短STEMI患者再灌注治療的FMC-B時間延誤,改進院前院內各項急救工作的銜接是重點。該院通過采用優化流程,明顯縮短了STEMI患者的救治時間,分析與以下因素有關。優化急救護理流程前,患者在診治過程中需完成掛號、檢驗、檢查、繳費等相關手續才能進行下一步診治,這些環節都會延誤救治時間。優化流程后開設了綠色通道,醫護緊密配合,對 STEMI救治的醫療延誤得到了有效的控制。該研究通過流程的優化,做到盡早識別、盡早診斷、遠程會診、院前溝通、院前啟動介入團隊的院前院內無縫連接。同時,根據“胸痛中心”建設要求進行院內布局的優化。該院對STEMI患者實行“先救治、再繳費”的綠色通道服務,減少患者家屬的顧慮,進一步縮短了醫患溝通時間。隨著智能手機的廣泛應用[5],該院利用胸痛中心微信平臺,進行胸痛患者院前的數據、癥狀體征動態變化、病歷資料的即時傳輸。胸痛中心值班醫生可根據傳輸資料,指導院前診斷與治療;并與家屬的交流溝通,有利用獲得對再灌注方案的認同,及時啟動介入團隊,為患者繞行創造條件。經過流程優化,觀察組FMC-D、D-to-B時間較對照組患者明顯縮短。研究中發現,市民對急性胸痛的認知不足,常常導致溝通延誤,對公眾胸痛相關知識的普及,是今后將努力開展的工作。優化胸痛中心流程,可縮短胸痛患者的救治時間,改善預后,降低死亡率。
[參考文獻]
[1]? 張大鵬,王樂豐,王紅石.替羅非班對未行早期再灌注治療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患者的療效[J].中華內科雜志,2016,55(4):273-277.
[2]? 龔志堅,溫明華,程曉曙.外泌體與心肌缺血再灌注損傷的研究進展[J].中華心血管雜志,2017,45(12):1112-1114.
[3]? 中華醫學會心血管病學分會,中華心血管病雜志編輯委員會,中國循環雜志編輯委員會.急性心肌梗死診斷和治療指南[J].中華心血管病雜志,2001,29(12):710-725.
[4]? Windecker S,Kolh P,Alfonso F,et al.2014 ESC/EACTS Guidelines on myocardial revascularization: The Task Force on Myocardial Revascularization of the European Society of Cardiology(ESC) and the European association for Cardio-Thoracic Surgery(EACTS) developed with the special contribution of the European Association of Percutaneous Cardiovascular Interventions[J].Eur Heart,2014,31(37):2541-2619.
[5]? 賀行巍,趙虎,丁晨,等.微信平臺在優化急診直接經皮冠狀動脈介入治療救治流程中的應用[J].中國介入心臟病學雜志,2017,25(1):27-30.
(收稿日期:2019-03-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