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洪艷



摘要 為探索不同控減施肥對玉米產量的影響,以及玉米炭基專用肥的施用效果,特進行不同施肥處理的對比試驗。結果表明,施用玉米炭基專用肥處理的玉米生物學性狀最好,產量最高,為9020.45kg/hm?,比與施玉米炭基專用肥等養分單質的肥料處理增產14.95%。同時,施用玉米炭基專用肥的產投比最高,達到了節本增效的目的。因此,玉米炭基專用肥可以作為玉米新型肥料加以推廣。
關鍵詞 玉米;控減施肥;炭基專用肥;產量;產投比
中圖分類號 S513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007-5739(2019)08-0008-01
在我國,部分地區和農田過量施肥導致了主要糧食作物肥料利用率的下降,還帶來嚴重的環境污染問題。適應現代農業發展需要,大力推廣高效新型肥料,是調整化肥使用結構的重要手段。玉米作為我國第一大糧食作物,其養分管理與施肥技術優化對實現化肥零增長具有重要意義。本文開展玉米炭基專用肥施用效果試驗,旨在了解玉米炭基專用肥適用區域和施用效果,為玉米控減施肥提供依據。
1材料與方法
1.1試驗地概況
試驗設在瓦房店市元臺鎮八家子村大八家屯。土壤類型為草甸土,耕層質地為壤土。用常規法檢測土樣,測得土壤含有機質25.6g/kg、全氮1.24g/kg、有效磷79.2mg/kg、速效鉀218mg/kg,pH值7.0,土壤肥力中等。前茬作物為玉米,底肥施用復合肥(27-11-12)375kg/hm2,常年產量8250kg/hm2。
1.2供試材料
供試作物為玉米,品種為沈海49。供試肥料:炭基專用肥(24-10-10)、尿素(含純N46%)、磷酸二銨(含純N18%、P2Os46%)、過磷酸鈣(含P2Os12%)、氯化鉀(含K2060%)。
1.3試驗設計
試驗共設6個處理,分別為處理1,不施氮(磷、鉀施肥量與處理4相同);處理2,不施磷(氮、鉀施肥量與處理4相同);處理3,不施鉀(氮磷施肥量與處理4相同);處理4(CK),與處理5等養分單質肥料;處理5,玉米炭基專用肥750kg/hm2;處理6,90%玉米炭基專用肥(675kg/hm?)(表1)。肥料處理1由過磷酸鈣和氯化鉀配制;處理2由尿素和氯化鉀配制;處理3由尿素和二銨配制;處理4由尿素、二銨和氯化鉀配制。
處理1、2、3不設重復,處理4、5.6設3次重復,共12個小區試驗,區組內小區隨機排列。小區面積30m,小區周圍設作業道和保護行,除施肥外,各小區其他田間管理措施相同。
2結果與分析
2.1不同處理對玉米生物學性狀的影響
由表2可以看出,株高以處理5最高,為290cm,處理6其次,處理1最低,其他各處理株高較接近;葉片數各處理相同;莖粗處理1和處理2較低,處理4和處理5較高;由于株高的影響,處理1和處理2的穗位高最低,處理5穗位高最高,為139cm;處理5穗粒數最高,達到642.1粒,處理3最低;處理5千粒重最高,為423.6g,處理6其次,處理1最低,其他各處理較接近。由此表明,玉米生物學性狀以施用玉米炭基專用肥的處理5最好,處理4、6次之。
2.2不同處理對玉米產量的影響
由表3可以看出,處理5產量最高,為9020.00kg/hm?,處理6次之,產量為8603.33kg/hm2,處理1最低。處理5較處理4增產14.95%。經方差分析,區組間F值 由此表明,處理5與其他施肥處理間產量差異不顯著,但增產效果明顯,為本試驗控減施肥技術的最佳施肥配方。 2.3節肥效益分析 由表5可以看出,以施用玉米炭基專用肥的處理5產投比最高,為2.23:1。 3結論與討論 從產量結果看,施用玉米炭基專用肥的產量明顯高于其他處理,產量為9020.00kg/hm2,比與施玉米炭基專用肥等養分單質肥料增產14.95%;施用90%玉米炭基專用肥為其次,產量8603.33kg/hm2。同時,施用玉米炭基專用肥的處理經濟效益最佳,產投比最高(2.23:1)。從氮、磷、鉀配比來看,氮、磷、鉀全元素施肥產量最高,缺磷、缺鉀施肥產量次之,缺氮施肥產量最低,試驗結果部分與劉志琴[5-致。 綜上所述,施用玉米炭基專用肥在減少化肥投人的情況下,增產顯著,可實現增加農民收人、節本增效的目的,可以作為玉米新型肥料加以推廣。 4參考文獻 [1]張福鎖,王激清,張衛峰.中國主要糧食作物肥料利用率現狀與提高途徑[J].土壤學報,2008,45(5):915-924. [2]丁享虎,劉克芝,吳家瓊,等.春玉米氮磷鉀肥料效應及肥料利用率研究[J].現代農業科技,2019(1):8-17. [3]許進.玉米控減施肥技術[J].現代農業,2018(6):38. [4]王亮,秦玉波,于閣杰,等新型緩控釋肥的研究現狀及展望[J].吉林農業科學,2008,33(4):38-42. [5]劉志琴.玉米氮磷鉀肥料利用率試驗初報[J].上海蔬菜,2016(2):61-63. [6]劉全清.咸肥增效與玉米高產同行[N].農資導報,2016-06-28(C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