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 為了適應應用型本科人才培養的需要,本文從教學內容、教學手段、教材與師資建設等方面探討了改革的思路與經驗,使得課程更加系統和與時俱進,學生不但具有較強的實踐動手能力,還具有一定的分析問題與解決問題的能力。
關鍵詞 應用型本科;食品微生物檢測實驗;改革;實踐
中圖分類號 G642.0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007-5739(2019)08-0257-01
作為新轉型的應用型本科院校,武漢設計工程學院的辦學宗旨是通過強化實踐教學,培養具有較強社會適應能力和競爭能力的高素質應用型人才。食品安全檢測技術是該校食品質量與安全專業的專業核心課程,其60學時的實驗包括食品微生物檢測和食品理化檢測實驗2部分。食品微生物檢測是食品安全控制鏈中的傳統監控點凹,為了使學生系統地掌握各項檢測技能,不但能直接適應各企事業單位的食品檢測崗位,并具有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基本能力,在教學過程中不斷進行改革和探索,并取得了一定成效。
1改革教學內容
由于學校最初是華中農業大學的獨立院校,所以該實驗課程開設之初沿用了華農本部的實驗教學項目,如表1所示。但隨著教學的深人以及食品安全國家標準的更新,發現這些項目的開設并不系統。在新一輪的食品安全國家標準中,對某類預包裝食品的微生物限量,包括菌落總數、大腸菌群、霉菌或酵母菌以及GB29921中的致病菌限量,其中致病菌以沙門氏菌和金黃色葡萄球菌檢測最為廣泛。由于先修課程食品微生物實驗中已開展了菌落總數及大腸菌群的測定,為此保留了霉菌與酵母菌計數、沙[J].氏菌檢驗及金黃色葡萄球菌檢驗3個項目,加上先修課程中的2項,就已經涵蓋了一般食品的基本檢測項目。
相對于普適性,牛乳中抗生素殘留檢測(TTC法)及罐頭食品的商業無菌檢驗是針對于特殊食品的檢測方法,將其移至綜合實習中開展,而將空出的學時給予新增項目沙”]氏菌的PCR檢測,同時保留金黃色葡萄球菌腸毒素的ELISA檢測。這是由于隨著現代檢測技術的發展,免疫學與分子生物檢測技術已經逐漸滲人到食品檢測領域,有必要使學生接觸到傳統檢測方法以外的新興檢測手段,拓寬其視野,使之能更好地適應檢測領域的發展。通過增加口與刪減開設的項目,使實驗內容更加系統覆蓋面更廣。
2檢測過程的優化
在課堂進行致病菌(金黃色葡萄球菌和沙門氏菌)的檢測時,為了能讓學生在有限的時間內觀察到陽性結果的典型現象,起初將陽性標準菌株直接加入樣品,有助于學生對標準陽性現象的理解,但是卻忽略了與相似菌群的對比。在實際檢測工作中,通常會出現許多和目標菌類似的菌,需要通過生化鑒定等方式進行鑒別。為此,在改革中將一些與目標菌群類似的菌一起混人樣品,如在進行沙門氏菌的檢測時,不但將同為腸道菌群的大腸桿菌一起混人,還加入了自行從食品中分離出的甲型副傷寒沙門氏菌及沙”]氏菌靛基質陽性變體,這樣可豐富生化鑒定的結果。以往沙”門氏菌生化鑒定結果判斷是難點,而通過對這些菌生化特征的鑒別與比較,學生好突破了這一難點。此外,金黃色葡萄球菌和沙門氏菌的檢測,除了采用國標方法檢測外,還分別開設了免疫學檢測與分子生物學檢測(表1),在授課時注意引導學生將傳統檢測方法與現代檢測技術進行比較,加強學生對病原菌檢測手段的理解。
通過這些優化措施拓寬了學生的視野,提高了分析問題的能力,以此將他們與專科培養“技工型”操作人員區分。
3緊跟最新國家(行業)標準
GB4789系列是開設檢測項目的重要依據,開課之初采用的是2010年版本,2017年6月GB4789-2016正式生效,隨即照此對檢測內容進行了更新。如霉菌酵母菌計數改用正置培養,絕大部分食品的金黃色葡萄球檢測改為第二:法定量檢測等而對于現代檢測技術免疫學和分子生物學檢測方法,也參考了出,入境檢驗檢疫行業標準。緊跟最新標準,讓學生能學以致用,畢業后能直接適應食品檢測崗位的需要4。
4教材建設與教師培訓
在改革過程中,重新編寫了適用于本院學生的實驗指導書。其中,3個傳統檢測項目的實驗操作部分完全與國標相對應,而每個實驗的引言部分,除了介紹實驗原理,還介紹了該項檢測的相關背景,以及在哪些領域采用,從而拓寬了學生的知識面;而實驗結果部分,則采用列表格法,要求學生對實驗現象進行詳細的觀察與記錄,并對檢測結果做出判斷,引導學生形成嚴謹的思維方式。除此之外,對于2個新興檢測項目,還以附錄的形式,詳細介紹了PCR與ELISA技術的相關知識,供需要的同學查閱,從而彌補了食品專業的學生在分子生物學與免疫學知識上的不足。
食品與生物科技學院一向重視教師隊伍的建設。2017年10月,由食品伙伴網主辦的“食品微生物檢驗實際操作培訓班”在武漢舉行,本院派出2位教師參加了培訓,經過學習,教師掌握了GB4789-2016的各項檢驗操作,消除了之前對于新國標的一些疑惑,在采用新國標教學時游刃有余。此外,教師還積極與一些企業檢測部門溝通,進一步積累各種實戰經驗,不斷提升自身知識與素養。
5結語
自食品微生物檢測實驗課開設以來,一直在進行改革和探索,力圖使教學內容和教材更加科學、系統,緊跟時代步伐;教學手段適合于應用型本科,不但培養了學生的實踐動手能力,還能拓寬他們的知識面,提高他們分析問題的邏輯思維能力。實踐證明,改革取得了一定成效,但是也還存在一定的不足之處,如何對學生的課堂表現進行更科學的考核,還需要在教學實踐中進一步探索。
6參考文獻
[1]凌潔玉,羅帷項目教學法在應用型本科食品微生物檢測綜合實習中的應用[J].安徽農業科學,2018,46(25):229-232.
[2]秦微微,徐丹鴻.淺談食品微生物檢測技術課程的教學改革[J].黑龍江科技信息,2010(24):139.
[3]湯小軍,黃建春,熊灝,等.高職“微生物學檢驗操作技能考核的教學反思[J].教育教學論壇,2017(3):257-258.
[4]張濤.應用型本科院校植物生理學教學方法探討[J].生物學雜志,2017,34(4):121-1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