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文勝
摘要 總結了懷寧縣金拱鎮水稻綠色高質高效創建工作,從技術、效益、做法等方面進行了闡述,以期為推廣普及水稻綠色高質高效生產技術提供參考。
關鍵詞 水稻;綠色高質高效創建工作;安徽懷寧;金拱鎮
中圖分類號 S511
文獻標識碼
文章編號 1007-5739(2019)08-0045-02
金拱鎮是懷寧縣的水稻種植大鎮,每年水稻種植面積2200hm2,總產量1.98萬t。2018年,該鎮開展了省級水稻綠色高質高效創建工作,在白蓮村、人形河社區建立水稻綠色高質高效核心示范區133hm',在興勝村、久遠村、高湖村、西湖村、黃馬村、王山村建立技術輻射區1200hm2,集成推廣高質高效、資源節約、環境友好的水稻栽培技術模式。10月11日安慶市農業委員會和懷寧縣農業委員會對項目區進行了實割驗收,最高產量達11370kg/hm',平均產量10500kg/hm2,比非項目區平均增產16.7%。
1主要技術工作
1.1技術攻關試驗
1.1.1單季稻品種對比試驗。參試品種有隆兩優1377、深兩優8010、望兩優551、Y兩優17、隆兩優1813、隆平1號、徽兩優992,每個品種種植0.6hm2。按照優質、高產、穩產、抗逆性強的原則,通過觀察各品種的分蘗力、抗病性、適應性、豐產性、大米品質等表現,篩選出適合懷寧縣金拱鎮種植的品種。試驗結果表明,7個品種綜合優勢從強到弱依次為隆兩優1377、望兩優551、Y兩優17、隆平1號隆兩優1813、徽兩優992、深兩優8010,為當地品種選擇做好了儲備。
1.1.2單季稻播種期試驗。試驗目的是探討當地單季稻最佳播種期,為單季稻高產高效大面積栽培播期確定提供依據。試驗品種為深兩優5814。試驗設5個處理,自4月20日開始每隔10d設一個播期處理,即4月20日、4月30日、5月10日、5月20日、5月30日,不設重復,每個小區面積0.07hm2。小區施肥株行距相同,大田按當地正常管理進行。通過調查成活率、分蘗力、株高、功能葉面積、產量,得出當地單季稻最佳播期為5月10-20日。
1.1.3單季稻機插秧基質育秧對比試驗。播種前1個月以上取肥沃且略帶黏性的菜園土加人畜糞、過磷酸鈣堆漚15d.以上,風干打碎過篩作營養土,基質符合NY525-2011行業標準。試驗設5個處理,分別為100%基質、50%營養土+50%基質、60%食用菌腳料+40%基質60%食用菌腳料+40%營養土、100%營養土。每個處理可以栽插0.2hm2大田,單季稻品種深兩優5814,5月10日播種,6月7日機插。大田按當地正常管理進行。調查記載每個處理的出苗率、病株率、秧苗素質、機插的均勻度、漏插率、產量。試驗結果表明,50%營養土+50%基質育苗秧苗素質最好,其次為60%食用菌腳料+40%營養土和100%基質。
1.2示范區關鍵技術措施
1.2.1深灌水滅螟。冬閑田二化螟越冬代化蛹高峰期在4月12-17日,在此期間翻耕,灌深水并保持1周以上,殺死螟蟲蛹,降低螟蟲越冬基數。
1.2.2打撈浪渣,減少菌原。在翻耕耘田時打撈起田間浪渣,并帶出田外銷毀,減輕紋枯病、小球菌核病的發生。
1.2.3選用優質品種。選用高產抗性強的水稻品種Y兩優1998、深兩優5814、兩優668等,良種覆蓋率達到100%。1.2.4藥劑處理種子。播種前,用咪鮮胺2500倍液浸種,預防稻瘟病、惡苗病。播種時,用吡蟲啉(高巧)拌種防治稻薊馬稻飛虱。
1.2.5合理栽植密度。人工移栽行株距26emx20cm,機插行株距30cmx14cm,栽插密度分別為18.0萬、22.5萬穴hm2,每穴2粒谷,保證基本苗在45萬株/hm2以上。
1.2.6科學管理肥水。結合整地施腐熟農家肥12~18t/hm?,在增施農家肥的基礎上,大力推行秸稈全量粉碎還田技術,減少化肥施用量,并改偏施、氮肥為測土配方施肥,項目區實現了100%測土配方施肥,并大力推廣葉面肥施用技術(磷酸二氫鉀氨基酸等),延長功能葉光合作用,防止早衰,提高結實率。累計用肥量850kg/hm2,比非項目區減少了8%。項目區全面實施薄露灌溉技術,即薄水灌溉,后水不見前水,長露短曬,適時曬田。灌漿期干濕交替,收割前7d斷水-2。1.2.7保護利用天敵。安裝55臺太陽能頻振式殺蟲燈誘殺害蟲;田埂種植大豆、芝麻等顯花植物,充分發揮自然天敵對害蟲的控制作用;推行稻鴨稻漁共生栽培模式,稻鴨共生田塊只施藥1次,稻漁共生不施藥。技術輻射區有稻漁共生5家133hm2,稻鴨共生2家32hm2。
1.2.8科學用藥,開展總體防治。推廣統防統治,核心示范區植保無人機~飛防面積達到100%,技術輻射區達到80%以上。同時,提倡混合用藥和選用高效低毒對路農藥防治,如選用康寬、稻騰、肟菌.戊唑醇等。在開展總體防治時,應用助劑激健減少化學農藥使用量降低成本。
2效益分析
2.1經濟效益
通過項目的實施,降低了項目區生產成本,水稻產量和品質都得到了提高項目區實現節肥8%,節支180元/hm2;項目區大田施藥2次,比非項目區減少用藥1次,按每次用藥加飛防費用合計成本450元/hm2,節支450元hm;核心示范區水稻平均產量為10500kg/hm2,技術輻射區水稻平均產量為9600kg/hm2,分別比非項目區增產1500、600kg/hm2,按市價2元/kg計算,2018年項目區共計節本增效267.9萬元。
2.2生態效益
在創建工作中,增施有機肥、秸稈還田、應用農藥助劑等技術,提高了化肥、農藥的利用率,降低了化肥、農藥對土壤環境的污染。8月7日和9月4日調查項目區綠色防控率達79%以上,統防統治覆蓋率達92%,綜合防控效果達到95%以上,其中二化螟螟害率控制在0.1%以下,防治效果96.5%,比非項目區提高4.5%;五(3)代稻縱卷葉螟卷葉率0.11%,防治效果93.6%,比非項目區提高4.8%;稻飛虱防治效果為96.5%,比非項目區提高8.6%;紋枯病叢發病率9.5%,病指防效比非項目區提高4.3%;稻瘟病病穗率為0.07%;稻曲病病穗率0.16%,病指防效90.5%,比非項目區提高10.8%。項目區田間益蟲蜘蛛百叢蟲量13104頭,非項目區百叢蟲量只有4512頭,充分利用了天敵對害蟲的抑制作用。
2.3社會效益
通過單季稻品種、播種期、機插秧基質育秧對比試驗,篩選出當地單季稻主導品種,最佳播種期和最優基質育秧方案,為大面積推廣應用提供了科學依據;通過水稻高產高效項目建設推廣、應用,培養了一批項目推廣人員和懂技術的農民,提高了科技普及率,加快了科技成果的轉化;項目的實施還對周邊鄉鎮起到了示范效應,讓新型農業生產經營主體、種糧大戶看到了節本增效栽培的可行性和成效。
3主要做法
3.1建立高產創建領導小組
為抓好項目的落實,金拱鎮成立了項目領導小組,由鎮長親自掛帥,分管鎮長牽頭,協調各方面工作;鎮農業站承擔項目的實施,農業站抽調技術骨干成立技術指導小組,制定技術方案,負責技術培訓和技術指導。
3.2依托主體,整合技術力量
依托項目區種植大戶、家庭農場、農民合作社等生產經營主體,以社會化服務為主要方式,提高生產組織化和標準化程度項目區依托懷寧縣國禾家庭農場,該農場在項目區流轉面積120hm2,項目區還有3家全程社會化服務組織。
3.3強化技術培訓,提高農民綠色生產水平
舉辦了6期技術培訓班,對項目區大戶進行全程技術培訓,傳授技術要領。在水稻生產中期和收割前組織了2場技術觀摩會,讓全鎮的種植大戶、農場主在高產田和試驗示范基地參觀學習交流,增強其感性認知,從而使他們積極參與應用水稻綠色高質高效生產技術。
4結語
雖然懷寧縣金拱鎮水稻綠色高質高效創建工作取得了一定成效,但仍存在一些問題。一是農民掌握水稻綠色栽培技術需要一個過程,要加大宣傳力度,進行形式多樣化的技術培訓;二是自然災害的發生影響技術實施,如2018年7月干旱,稻田草害防除受阻,要做應對災害氣候的技術攻關試驗;三是綠色高質高效項目成果推廣普及是一項長期工程,應加大政府主導和財政支持力度,大力扶植農業生產經營主體,全面提升農業生產的標準化程度和社會化服務水平。5參考文獻
[1]李丹,劉紅梅,何海永,等,水稻病蟲害綠色防控技術的防效評估[J].貴州農業科學,2012,40(7):123-128.
[2]趙玉和,盧限東廬江縣雙季早稻綠色高產高效栽培技術研究[J].安徽農學通報,2018,24(14):33-34.
[3]丁朝陽.廣德縣水稻主要害蟲發生規律及綠色防控技術研究[D].合肥:安徽農業大學,2015.
[4]秦葉波,陳葉平浙江省水稻高產創建的成效及經驗啟示[J].中國稻米,2013,19(5):22-25.
[5]李俠,何靜,曹文元,等城固縣水稻高產創建成效與做法[J].基層農技推廣.2016.4(3).78-8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