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振軍 劉艷 李夢姣
摘要 莖基腐病是危害河南省夏玉米的主要病害,已成為制約玉米持續增產的重要因素。本文介紹了莖基腐病的癥狀、致病病原菌和發病規律,分析了致病原因,并提出了科學的防治措施,以期為玉米莖基腐病的預防及防治提供參考。
關鍵詞 玉米莖基腐病;癥狀;病原菌;發病規律;防治措施;河南省
中圖分類號 S435.131.4+9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007-5739(2019)08-0104-02
河南省作為黃準海冬小麥一夏玉米連作生態區的主要地區,玉米播種面積在300萬hm2左右"。玉米莖基腐病已成為危害河南省夏玉米的主要病害,大田發病率一般為10%~15%,嚴重地塊高達80%以上,甚至完全枯死凹,一般導致減產20%左右,嚴重的減產50%/34。
玉米莖基腐病一般從玉米灌漿期開始發病,乳熟末期至蠟熟期為顯癥高峰期),分青枯、黃枯及青黃枯等3種發病癥狀。當品種比較感病、雨后暴晴田間高溫高濕的條件下易發病,病葉自下向上呈霜打或水燙狀,迅速枯死,呈灰綠色,表現出青枯狀;當品種比較抗病,發病后遇田間濕度較小、氣溫偏低等不利環境條件時,病發后葉片自下而上或自上而下逐漸變黃枯死,顯癥歷時較長,表現出黃枯狀;如果發病條件由不適宜轉變為適宜,病害發展速度突然由慢轉快,則表現為青黃枯狀。
真菌性玉米莖基腐病病斑一般環繞莖基部發展,后期基部1~3節變褐發軟,嚴重時明顯收縮,玉米易從發病處折斷,倒伏;拔出病株后可見須根減少,初生根和次生根變為褐紫色并伴隨腐爛破裂,病根皮層常見剝離間;剖開維管束間隙可見白色菌絲或紅色霉狀物叫。細菌性玉米莖基腐病的典型癥狀是在玉米中部的莖稈和葉鞘上發生水浸狀腐爛,引起組織軟化,并有嚴重的惡臭味"。真菌性玉米莖基腐病病株往往提前枯死、倒伏,造成玉米果穗下垂,籽粒松癟,千粒重穗行數和行粒數降低8。細菌性玉米莖基腐病前期發病植株一般不能抽穗和結實。后期感病的玉米植株,多數不倒折,但病部以上器官會枯死”。
2病原
玉米莖基腐病按致病菌種類可分為真菌性莖基腐病和細菌性莖基腐病。袁虹霞等研究表明,河南省真菌性玉米莖基腐病由多種鐮刀菌復合侵染引起,包括禾谷鐮孢(Fu一sariumgraminearum)和輪枝鐮孢(Fvericillioides),極少數由腐霉菌(Pythiumsp.)引起,其中禾谷鐮孢分布最廣、致病力最強。這與石明亮等[5研究結果一致。玉米細菌性莖基腐病是由菊歐文氏菌玉米致病變(Erwiniachrysanthemipv.zeae(Sabet)Victoria,ArboledaetMunoz)引起的病害,主要危害中部莖稈和葉鞘。
3發病規律
玉米莖基腐病是典型的土傳病害,各種病原菌在病殘體、土壤和種子中越冬,成為初侵染源。細菌病原菌主要借灌溉水流、風雨傳播,通過根部或莖基部的傷口侵染而引起全株發病。真菌病原菌主要以分生孢子、菌絲體借助風、雨、灌溉、機械和昆蟲傳播進行初侵染和再侵染,病菌從根部傷口或表皮侵人引起全株發病。
玉米莖基腐病始發期在灌漿末期至乳熟初期,發病高峰在乳熟后期至蠟熟期。發病與否及發病輕重與氣候、品種、土壤耕作栽培技術等因素有密切關系。玉米抽雄期至成熟期,高溫、高濕是莖基腐病發生流行的重要條件,尤其是雨后驟晴、氣溫劇升,該病容易暴發流行。地勢低洼或排水不良的地塊發病重;密度過大施氮過多、通風不良、蟲害傷口多的植株發病重2。
4發病原因
4.1秸稈還田
隨著政府秸稈禁燒力度的加大與玉米秸稈還田技術的大力推廣,河南省玉米秸稈還田面積基本做到了全覆蓋。秸稈還田雖然可以改善土壤結構、培肥地力,但也導致大量病殘體滯留田中,第2年初侵染的病原菌增多,病害發生加重。4.2氣候因素
7-8月,河南的玉米處于乳熟末期至蠟熟期,其間河南省往往降水偏多,如果又遇到雨后暴晴的天氣,形成高溫高濕的氣候,容易造成玉米莖基腐病的暴發流行。
4.3推廣耐密品種
為了提高產量,高密度的高產耐密品種很受農民歡迎,但種植該類玉米的田塊往往光照不足、通風透光條件差、田間濕度大,為病害發生提供了有利條件。
4.4偏施氮肥
在玉米種植過程中,農民施基肥和追肥時往往選用尿素,氮肥偏多,導致玉米生長偏快,長勢過旺,玉米植株及根莖較嫩,為病原菌的侵染提供了有利條件。
5防治措施
5.1種植高抗或抗性品種
選用高抗品種浚單08981"1先玉335或抗病品種鄭單958、鄭黃糯2號品種是最經濟有效的措施。避免種植洛玉818和浚單20等高感玉米莖基腐病品種4。
5.2輪作
玉米可與蔬菜、馬鈴薯棉花等非寄主作物進行2~3年輪作,防止土壤病原菌積累。
5.3平衡施肥
劉曉燕等2研究表明,施鉀肥可明顯增強抗、感病品種抗莖基腐病的能力,且對感病品種的防治效果優于抗病品種;孔曉民等031研究表明,施用氯化鉀300kg/hm2、磷酸二氫鉀4.5kg/hm2對玉米莖基腐病的防效分別為52.20%、50.60%,施用硫酸鋅30kg/hm2和有機肥45t/hm2也有一定的效果,防效分別為39.36%和34.54%.溫瑞!研究報道,在玉米生育前期施用氮(尿素)、磷(NaH2P04)、鉀(KCl)的比例為1:4:5,生育后期(抽穗期后)為1:1:5,可以有效提高玉米抗莖基腐病的能力。
5.4藥劑防治
對于真菌性玉米莖基腐病,張丹丹等5研究表明,敵委丹+金阿普隆復配劑1:500拌種處理效果最好,防效達到68.96%;韓成衛等呵研究表明,適樂時和多菌靈拌種對玉米莖基腐病的防治效果分別為64.2%和55.4%。對于細菌性玉米莖基腐病,王滿強等叼報道,在發病初期莖基噴施72%農用鏈霉素SPx2000倍液可控制病害進一步發展,防治效果達70.1%~71.6%。張虹研究報道,播前用25%三唑酮可濕性粉劑按種子用量的0.2%或用5%根保劑按種子用量的4%進行藥劑拌種,消滅種子帶菌能有效預防玉米莖基腐病。在發病初期采用72%農用硫酸鏈霉素3000~4000倍液、77%”可殺得500~800倍液.47%春雷霉素·氫氧化銅可濕性粉劑700~1000倍液、50%氯溴異氰尿酸可溶性粉劑1000~1200倍液噴霧,對玉米莖基腐病有一定的預防效果。
6參考文獻
[1]徐永偉.河南省玉米蚜的發生與防治對策[J].河南農業,2011(7):26.
[2]吳海燕,孫淑榮,范作偉,等.玉米莖腐病研究現狀與防治對策[J].玉米科學,2007,15(4):129-132.
[3]陳德輝.玉米莖基腐病的發生規律及防治措施[D]現代農業科技,2010(13):186.
[4]范志業,崔小偉,施艷,等.河南省玉米莖基腐病主要病原茵鑒定及主栽玉米品種的抗性分析[J].河南農業科學,2014,43(12):87-90.
[5]石明亮,黃小蘭,陸虎華,等.玉米抗莖腐病研究進展及其鑒定與育種方法探討[J].江蘇農業科學,2017,45(4):1-4.
[6]謝富欣,黃秋平,趙花周,等.我國玉米莖基腐病研究進展[J].陜西農業科學,2005(3):93-94.
[7]張虹玉米細菌性莖腐病的發生與防治[J].吉林農業,2015(18):98.
[8]陳潤玲,檀尊社,趙保獻,等.玉米莖腐病研究進展[D].西北農業學報,2005,14(6):157-160.
[9]袁虹霞,閔營輝,張丹丹,等.河南省玉米莖腐病病原菌分離和致病性測定[J].玉米科學,2011,19(6):122-124.
[10]李守信,謝燕飛,冷大賓.阜南玉米細菌性莖腐病的發生與防治對策[J].安徽農學通報,2011,17(8):111.
[11]黎東亮,鹿紅衛,李保峰,等.豫北地區主推玉米品種抗莖基腐病分析[J].安徽農業科學,2015,43(5):146-147.
[12]劉曉燕,金繼運,何萍,等氯化鉀中的鉀素和氯素對玉米莖腐病防治效果研究[J].玉米科學,2007,15(6):97-102.
[13]孔曉民,韓成衛,宋春林,等.不同營養元素對玉米莖腐病的調控效果[J].河南農業科學,2016,45(9):69-72.
[14]溫瑞.磷鉀、蔗糖對玉米莖腐病的田間防治效果[J].河北農業科學,1999,3(3):26-27.
[15]張丹丹,閔營輝,袁虹霞,等.9種化學藥劑對玉米莖腐病菌的毒力測定及田間藥效[J].河南農業科學,2010(8):90-92.
[16]韓成衛,孔曉民,吳秋平,等.不同化學藥劑對玉米莖腐病的田間藥效試驗研究[J].山東農業科學,2016,48(7):114-117.
[17]王滿強,陳光華,鄭小惠,等.玉米細菌性莖基腐病發生與防治[J].陜西農業科學,2016,62(11):7-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