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玉潔 苗圃 宋正熊 孔德輝 葛國鋒 趙世民 丁本孝
摘要 藥劑防治是當前煙草病蟲害防治措施中應用最廣、最快捷、最易于推廣應用的防治技術。本文介紹了煙草農藥殘留現狀,分析了農藥殘留的原因,并提出了農藥殘留的控制措施,以期為煙草生產提供參考。
關鍵詞 煙草;農藥殘留;原因;管控措施
中圖分類號 S481*.8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007-5739(2019)08-0107-02.
藥劑防治是當前煙草病蟲害防治措施中應用最廣、最快捷、最易于推廣應用的防治技術,在控制危險性暴發性病蟲害上更顯示出重要的作用。我國每年煙草種植面積約100萬hm?,煙葉產量達215萬t,每年病蟲害造成的損失近10億元。我國煙草有害生物逾600種,常見侵染性病害超過60種",全國煙草病蟲害發生面積為166.7萬公頃次。化學防治是煙草生產上防治病蟲害的主要措施之一,每年使用的農藥量為5000~8000t,長期大量使用化學農藥導致煙葉中農藥殘留增加,最終危害吸煙者的身體健康。
1煙草農藥殘留現狀
農藥施用后殘存于生物體、農副產品和環境中的有毒代謝物微量農藥原體降解物和雜質總稱為農藥殘留。煙草科學合作研究中心(CORESTA)2016年(第四版)關注煙草的農藥殘留有106種,主要是有機氯類、有機磷類、氨基甲酸酯類及生長調節劑類。農藥殘留可通過多種方式(呼吸道、消化道、皮膚等)進入人體,若農藥攝人劑量較多或毒性較大或長時間接觸,就會引起急性中毒,對人體造成危害。
目前,全國煙草有機氯農藥殘留量極低,質量安全水平高,有機磷農藥殘留較安全,檢出量和檢出率都較低,除草劑使用比較規范,幾乎無樣品超標。但抑芽劑存在不規范使用情況,極個別樣品超標,氨基甲酸酯農藥個別種類有超標風險,擬除蟲菊酯檢出率較高,個別地區不合理使用時容易超標,殺菌劑有一定超標情況,個別農藥種類存在較大風險。
超標或存在風險的農藥主要有殺菌劑、殺蟲劑和抑芽劑。殺菌劑主要包括多菌靈(含甲基硫菌靈)、甲霜靈、二硫代氨基甲酸酯(如代森錳鋅)、三唑酮;殺蟲劑主要包括涕滅威、克百威、三氟氯氰菊酯、氯氰菊酯、吡蟲啉;抑芽劑主要包括二甲戊靈仲丁靈。
2煙葉農藥殘留超限原因分析
2.1煙草農藥殘留的來源多樣性
2.1.1煙草病蟲害的防治。煙葉大田生育期包括從育苗至采收的整個過程,在這個過程中的病蟲害防治需要用到不同種類的農藥,這些農藥常被直接噴施于葉片或澆灌于煙株根際,導致農藥直接與煙葉或煙株接觸。然而,只有一小部分農藥被消解,其中40%~60%的農藥隨風雨進入煙田土壤,煙株根系直接吸收土壤中的農藥,并將吸收的農藥轉移至煙葉組織內部。土壤中農藥殘留量越高,煙葉中農藥殘留量就越高9。一般情況下,影響農藥在煙草上的殘留因素有氣象條件、農藥品種、農藥劑型、農藥濃度、施藥方法和時間、烤煙品種以及生長發育階段等。烤煙生產中施用的農藥種類較多,煙株因發病程度不同,施藥種類、次數和劑量也都不同。生產中若違反農藥使用規定,或在接近采收期使用農藥,會導致煙葉農藥殘留。
2.1.2大氣污染及水源污染。農藥生產過程中排放的有毒煙氣、農藥的蒸發以及噴灑農藥都會增加大氣中農藥殘留,污染環境。研究表明,土壤中的DDT和六六六被分解95%所需的時間分別為30年、20年。20世紀90年代末,DDT和六六六在土壤中檢出率均達100%,這些都給烤煙生產帶來安全隱患回。環保意識薄弱的農民,將廢液直接倒人水源中,造成水源的農藥污染。噴灑至土壤中的農藥會隨降雨或澆灌水滲透到地下水和流人水體。研究表明,世界上多數河流和湖泊中都有衣藥殘留的存在,煙農使用受到污染的水源進行灌溉,會引起煙葉中農藥殘留量升高。
2.1.3除草劑殘留。在煙葉整個大田生育期,煙田雜草種類繁多,可多次萌發。因此,在煙葉生產過程中,除草劑的施用效果明顯。但若施用不科學,會抑制煙葉生長,尤其是殘留時間長的除草劑,將直接引起后茬烤煙農藥殘留量升高8。
2.2農藥使用不科學
農藥種類不同,藥性防治效果和防治對象也不同。但是,在煙葉生產過程中普遍存在多數煙農盲目使用農藥的現象。部分煙農沒有形成良好的“預防為主,綜合防治”的病蟲害綜防意識,忽視煙草病蟲害前期預防,發生病蟲害后不能按照煙用農藥的施用種類、施用方法合理使用農藥。特別是遇到暴發性病蟲害時,往往隨意用藥。另外,煙草公司為煙農供應的多為低毒、低殘留農藥,其效果沒有市場上的高毒農藥見效快,煙農往往會在市場上自行購買,導致更多易造成殘留的農藥進入煙田。
3農藥殘留控制措施
3.1制度建設
3.1.1建立農藥殘留控制制度。根據煙區生產實際和工業的需求,優化并及時更新、補充企業標準體系,細化并完善服務和管理標準,加強質量安全標準的引導作用。首先結合《煙葉農藥最大殘留限量》(YQ50-2014)和煙區生產實際,制定《煙田土壤重金屬及農殘含量技術標準》《煙葉產品質量安全技術標準》等技術標準;其次是制訂《煙田灌溉水質監測技術規范》《煙田土壤環境質量監測技術規范》和《煙草田間農藥合理使用規程》等管理標準;將煙草總公司頒布的煙用肥料、農藥、包衣種子和煙草育苗物質重金屬限量等標準納人企業受控標準。
3.1.2建立目標追貴制。逐級簽訂責任狀,并將責任目標納人公司年度考核,明確專人負責煙葉質量安全工作,簽訂煙葉安全質量目標責任書。對檢測結果超出限量要求的站(點)實行全市通報;對未按方案執行,造成煙葉質量安全風險的相關責任人進行責任追究。通過這些制度促使工作人員加大對農藥來源和農藥使用的監管,從源頭上控制農藥濫用。
3.1.3建立煙葉質量安全標準體系。建立煙葉質量安全技術標準,強化安全意識,狠抓各項工作落實,確保煙葉質量安全管理工作落實到位;健全煙葉質量安全技術體系,狠抓源頭控制,嚴把肥料、農藥等煙用物資質量標準,優化煙葉種植品種,優化生產技術措施,強化病蟲害綜合防治,大力推廣使用高效、低毒、低殘留農藥和生物、物理防治新技術,有效降低煙葉農藥殘留。
3.2風險管控
3.2.1明確煙葉農殘現狀。加強與相關檢測機構以及卷煙工業企業的溝通,同時結合近幾年土壤肥料研究所檢測報告、烤后煙葉安全質量檢測報告、各類科研項目和日常監測等多方數據,科學分析、準確掌握煙葉、土壤以及灌溉水源的農殘實際情況,準確了解煙區煙葉實際農殘現狀。
3.2.2明確煙葉農殘風險管控重點。明確農藥監控重點,逐一排查農藥、包衣種子、土壤水源等煙葉農殘風險源,尤其是煙草公司要對涉及煙葉農殘風險控制點如煙葉存儲場所農藥使用、育苗、田間管理、采收、烘烤等環節逐一排查。3.2.3加強煙葉農殘安全監控。嚴格執行行煙葉質量農殘監控機制,全面落實煙葉農殘控制要求,在煙區開展煙葉農殘專項檢測工作,系統運用檢測數據,修訂完善煙葉農殘標準體系,保證煙葉農殘的安全監控有章可循。同時,加快對農殘快速檢測技術的研究,逐步培養和提高煙葉農殘的自主檢測能力,對農殘實施定點定時系統監測。
3.3嚴格落實農殘管控措施
調整煙區布局,加強煙葉標準化生產、GAP管理、精益生產工作;同時加強農藥減量控害工作,結合煙葉農殘檢測結果,禁止農藥殘留值較高的農藥以及高毒高殘留農藥的使用。嚴格按照國家和行業有關要求,加大農藥使用技術指導和過程管理,注重實施專業化植保;開展主要病蟲害預測預報,結合預測預報科學防治煙草病蟲害,減少化學農藥的使用0。同時,加強綠色防控工作力度,盡快形成以生物叫、物理、農業技術措施為主,農藥防治為輔的綠色防控技術體系。全面推廣蚜繭蜂防治蚜蟲技術以及輪作、深耕凍垡;推行清潔衛生作業,及時鋤墑除草揭膜培土,清除病源。建立物理防治、天敵防治、生物農藥防治等煙葉質量安全生產示范區,堅持化肥減量提效,開展植煙士壤保育,啟動煙田面源污染綜合治理,抓好煙田環境的治理和修復。
4結語
煙葉農藥殘留控制是煙葉質量安全控制的重要內容,煙草農藥殘留控制的關鍵是從源頭抓起。因此,要做好煙草農藥殘留限量標準的宣傳工作,加強管理、規范用藥,同時采用物理防治、生物防治等綜合技術,必須采用化學防治措施時,要合理使用農藥,注意農藥使用時期,做到防病和農殘控制的有效結合,堅持對生產過程中煙葉的農藥殘留量進行實時監測,根據情況延長采收間隔時間,充分利用田間降解較快的優勢,進而做到嚴格控制煙葉生產過程中的農藥殘留,確保煙草農藥殘留在合理范圍之內。
5參考文獻
[1]陳瑞泰,朱賢朝,王智發,等全國16個主產煙省(區)煙草侵染性病害研究報告[J].中國煙草科學,1997(4):1-7.
[2]李云生,李文琴,李康紅.煙草中有害化學物質的來源、控制及檢測方法[J].云南農業科技,2014(4):59-63.
[3]李義強,曹愛華,徐光軍,等.農藥殘留對煙葉安全性的影響及降低農藥殘留的對策[M]/陳江華中國煙葉學術論文集.北京:科學技術文獻出版社,2004:550-553.
[4]郝征紅,王懷友.農藥殘留:影響食物安全的一大關鍵問題[J].中國食物與營養,2006(9):2-15.
[5]徐剛,季學軍.提高煙葉安全性研究進展[J].安徽農業科學,2011,39(24):14578-14582.
[6]程謙,鄧懿,周治寶,等.煙葉農藥殘留原因分析及解決措施[J].現代農業科技,2013(22):114-115.
[7]劉勇,周冀衡烤煙農藥殘留的來源分析及解決方案[J].作物研究,2009,23(增刊1):167-171.
[8]譚亞軍,李少南,孫犁利.農藥對水生態環境的影響[J].農藥,2003,42(12):12-14.
[9]喻學文,唐有根.淺析煙草農藥殘留原因[J].科技創新導報,2012(33):253-254.
[10]王剛.我國煙草病蟲害預測預報工作進展與展望[J].中國煙草科學,2004(1):44-46.
[11]張玉玲,朱艱,楊程,等.生物防治在煙草病蟲害防治中的應用進展[J].中國煙草科學,2009,30(4):81-85.
[12]邱睿,王海濤,李成軍,等煙草病蟲害綠色防控技術研究進展[J].河南農業科學,201645(11):8-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