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愛軍 卓宏程 連永強 楊俊鵬
摘要 本文利用NCEP/NCAR1957年1月至2006年12月全球月平均網格點再分析資料及西北各站點降水資料,對西北地區春、夏、秋、冬4個季度旱澇年全年平均的大尺度環流場和物理量場差異進行對比分析:結果表明,西北地區每個季度旱澇年位勢高度、東亞北風指數、垂直速度、相對散度、相對渦度均有明顯差別。
關鍵詞 平流層;旱澇年;環流;西北地區
中圖分類號 P426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007-5739(2019)08-0189-01
1資料與方法
本文采用距平百分率等方法-2確定出每個季度的旱澇年,對西北地區春、夏、秋、冬4個季度旱澇年全年平均的大尺度環流場和物理量場差異進行了對比分析。
2旱年、澇年位勢高度場特征
2.1春季旱澇年位勢高度分析
西北地區850hPa高壓脊旱年比澇年強,850hPa槽澇年比旱年強。500hPa,無論旱澇年,西北地區都處于槽前,澇年副高北抬,徑向環流更明顯,處于槽前的西北地區,澇年西南氣流更強盛,有利于水汽輸送,易形成降水。
2.2夏季旱澇年位勢高度分析
850hPa上新疆大部分地區均處于高壓控制之下,西北其他大部分地區處于弱高壓的控制之下,但旱年高壓比澇年高壓強度大。500hPa上旱澇年整體上均為兩槽一脊的形勢但旱年平均位勢高度比澇年位勢高度高40gpm左右。
2.3秋季旱澇年位勢高度分析
秋季旱年850hPa青藏高原為低壓,西北地區處于高壓的控制之下;澇年850hPa青藏高原地區為低壓,廣大西北地區處于槽前脊后,旱澇年500hPa西北地區均處于槽前,但澇年槽的強度更強,切變大,西南風更強,有助于水汽輸送,易形成降水。
2.4冬季旱澇年位勢高度分析
冬季各高度層早年和澇年形勢相似,無明顯差異。這是由于中國西北地區冬季年平均日降水量是一年四季中最少的,降水不是西北地區冬季的主要氣候特征。
3西北地區旱澇年速度場特征
3.1春季速度場特征
旱年850hPa層上,青藏高原為正值,即盛行下沉氣流,青藏高原東北側廣大西北地區和新疆地區均為負值,即盛行上升氣流;澇年850hPa西北地區氣流也是上升的,但澇年的上升氣流整體上強于旱年。通過垂直速度分析得出,澇年春季,整個對流層氣流以上升氣流為主,旱年春季對流層中上層盛行下沉氣流B-S1。
3.2夏季速度場特征
850hPa層上,旱澇年平均垂直速度均為負值,氣流以上升為主。旱年500hPa青藏高原上空垂直速度為負值,東北側廣大西北地區垂直速度>0,除新疆南部和青海一些地區為上升氣流外,其余多數西北地區盛行下沉氣流;澇年500hPa青藏高原地區為正的垂直速度,其東北側廣大西北地區及青海、新疆,垂直速度均為負值,盛行上升氣流。
3.3秋季速度場特征
旱年850hPa層上,青藏高原和廣大西北地區平均垂直速度均>0,盛行下沉氣流;澇年850hPa層上,青藏高原平均垂直速度>0,西北地區平均垂直速度都為負值,即盛行,上升氣流。旱年500hPa除新疆少數地區為負值外,其余西北地區垂直速度均>0,盛行下沉氣流;澇年500hPa新疆南疆和青藏高原北側廣大西北地區垂直速度<0,盛行上升氣流。
3.4冬季速度場特征
旱澇年850hPa層上,青藏高原和廣大西北地區平均垂直速度均>0。旱年500hPa層上,青藏高原及西北地區平均垂直速度均>0,盛行下沉氣流;澇年500hPa除新疆北部及西北地區西南部少數地區平均垂直速度>0外,其余廣大西北地區平均垂直速度<0,以上升氣流為主。
4旱澇年西北地區相對散度場特征
4.1春季相對散度場特征
旱年850hPa高原東北側大部分西北地區為負散度,新疆和青海等西北地區為正散度;澇年850hPa西北大多數地區為負散度。旱年500hPa除青海東部小部分地區為負散度外,其余廣大西北地區均為正散度;澇年500hPa相對散度除新疆西北地區為正散度外,其余西北廣大地區均為負散度。
4.2夏季相對散度場特征
旱年850hPa除青藏高原北部少數地方為負散度外,其余大多數西北地區為正散度;澇年850hPa西北地區均為負散度。旱年500hPa廣大西北地區均為正散度;澇年500hPa除青藏高原及其東北側少部分西北地區和新疆部分地區為正散度外,其余西北廣大地區均為負散度。
4.3秋季相對散度場特征
旱年850hPa除青藏高原東北部少數地方為負散度外,其余西北地區為正散度;澇年850hPa,西北地區均為負散度。旱年500hPa,除青藏高原東北部少部分西北地區為負散度外,其余廣大西北地區均為正散度;澇年500hPa除南疆小部分地區為正散度外,其余西北廣大地區均為負散度。
4.4冬季相對散度場特征
旱年850hPa青藏高原東北部一些地方為負散度,其余西北地區為正散度;澇年850hPa除新疆地區為正散度外,其余西北地區均為負散度。旱年500hPa大片西北地區為正散度;澇年500hPa除北疆為正散度外,其余西北廣大地區均為負散度。
5參考文獻
[1]謝金南,周嘉陵.西北地區中、東部降水趨勢的初步研究[J].高原氣象,2001,20(4):362-367.
[2]馬鏡嫻,戴彩娣.西北地區東部降水量年際和年代際變化的若干研究[J].高原氣象,2000(2):166-171.
[3]王金花.青藏高原東北側夏季干旱平流層環流初步研究[D].南京:南京氣象學院,2004.
[4]王娜,方建剛,崔巍,等.陜西夏季旱澇的主要環流特征[J].干旱氣象,2013,31(4):702-707.
[5]春花.扎蘭屯市農業旱澇災害及防御對策[J].現代農業科技,2018(9):2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