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緡
摘要 干旱是阻礙農業正常生產的主要因子之一,會降低農作物產量和品質,給農民帶來嚴重的經濟損失。本文結合海原縣干旱特點,分析了干旱對海原縣農業生產的影響,并給出了干旱災害防御對策,以供相關部門參考借鑒。
關鍵詞 干旱;農業生產;影響;防御對策;寧夏海原
中圖分類號 S162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007-5739(2019)08-0198-01
海原縣地處寧夏中部干旱帶,地貌多屬黃土丘陵溝壑地,氣候屬北溫帶大陸性季風氣候,常年干旱少雨,風大沙多,水土流失嚴重,各種災害頻繁。年平均降水量360mm,降水大多集中在秋季,年均蒸發量2200mm,素有“十年九旱”之稱,是寧夏最干旱的縣之一。在全球氣候變暖的大背景下,再加上海原縣獨特氣候和地理位置的共同影響,使得境內氣象災害頻繁出現,特別是干旱天氣最為明顯,嚴重阻礙了當地農業生產的順利開展。因此,應加強千旱災害防御,將其對農業生產的影響降到最低,確保農業持續健康發展。
1海原縣干旱特點
1.1季節性分布
海原縣干旱災害的季節性特征較為明顯,根據歷年干旱災害發生時間和主要特征,以春季干旱最為頻繁,其中春夏連旱最為嚴重,秋季干旱出現頻率較低,但一旦出現,將會造成農作物減產甚至絕收。
1.2不同等級干旱分布
結合海原縣地形地貌和降雨時空分布特征,海原縣降水從南向北逐漸減少。馬萬山以南屬于輕度干旱區(降水量為400~450mm);馬萬山北部到海城鎮屬于中度干旱區(降水量為350~400mm);海城鎮北部到關橋鄉的馬灣村屬于嚴重干旱區(降水量為300~350mm);馬灣村北部則為特重干旱區(降水量為240~300mm)。
1.3干旱頻率
海原縣干旱出現頻率為64%,其中大旱為3年一遇,出現頻率為36%。春夏千旱(4-7月)出現頻率最高,且以春夏連旱為主,對農業生產危害較大,春夏連旱平均3年一遇,夏秋連旱或春夏秋三季連旱出現頻率較低,平均4年一遇。2干旱對海原縣農業生產的影響
2.1干旱對小麥生產的影響
小麥全生育期需要的降水量在450~600mm之間。麥田產量不同,對水分的需求也有一定差異。海原縣3-5月是小麥需水高峰期,若此時降水不足,極易引發春旱,對小麥產量和品質產生影響。若干旱出現在小麥播種期,會使小麥出苗速率下降,即使小麥正常出苗,也會影響麥苗品質。小麥拔節到孕穗期對水分需求較大,若此時出現干旱會降低成穗率和結實率,進而導致小麥減產;若小麥抽穗到成熟期出現干旱,會降低千粒重,導致小麥產量和品質下降。
2.2干旱對馬鈴薯生產的影響
馬鈴薯是海原縣特色農產品之一,受干旱的危害較為嚴重。馬鈴薯播種后,若土壤水分不足,會阻礙幼苗伸長出土;若幼苗期出現干旱,會抑制根系伸展;若塊莖形成期出現干旱,則不利于塊莖形成;馬鈴薯生長發育前期對水分需求低,但出現干旱天氣的頻率較高,可做好田間灌溉,降低干旱對馬鈴薯的影響。
2.3干旱對農業病蟲害的影響
隨著全球氣候變暖現象不斷加劇,海原縣干旱災害頻繁出現,會使農業病蟲害發生幾率增加,影響農作物正常生長發育。干旱天氣的出現加劇了病蟲害的發生,不利于農作物的高產優質。
3干旱災害防御對策
3.1提升干旱災害預警水平
海原縣氣象部門應結合本地實際,加強本地干旱天氣發生發展規律研究,將干旱天氣監測和預報工作做好;充分利用現代化的觀測儀器設備,提升干旱天氣預報準確率,為抗旱減災工作提供決策依據"。在重點干旱區加強土壤墑情監測,全面了解關鍵農事季節千旱災害發展趨勢,提升干旱災害預警水平,降低其對農業生產的危害。
3.2合理開發利用農業氣候資源
海原縣氣象部”門應與涉農部加強溝通協作,對現有的農業氣象服務進行完善,做好農業新技術和新模式的研究推廣工作。開展海原縣千旱災害風險區劃,對農業生產結構進行調整,積極培育耐旱、耐熱性能強的農作物品種,增強自身的抗逆性水平,提升農作物產量。加大氣候資源開發,做好決策氣象服務工作,降低干旱對農業生產的影響,提升農民的經濟收入水平。
3.3植樹造林,減少水土流失
積極開展植樹造林可以有效改善土壤覆蓋層、減少水土流失等,增強土壤蓄水能力,降低沙漠化現象,同時還能避免河床淤積,降低干旱造成的危害,改變現有的水質條件。提高植被覆蓋率也會增強士壤蓄水能力,因而應加強退耕還林工作。
3.4抓住時機,開展人工影響天氣作業
現階段,由于人工增雨作業具有投資少、見效快、效益大等優勢,在緩解干旱災害中發揮著重要作用。應加強海原縣人工增雨基地建設,抓住有利作業時機,積極開展人工影響天氣增雨作業,不斷提升人工增雨催化效果,將干旱對農業生產的危害降到最低5。
4結語
隨著全球氣候變曖現象不斷加劇,干旱災害持續加重將是長期緩慢的發展過程,對農業生產的危害較為嚴重。因此,海原縣氣象部門應加強干旱災害監測,提升預測預警水平,合理開發利用當地農業氣候資源,加強植樹造林,積極開展人工影響天氣作業,以促進農業生產可持續發展。
5參考文獻
[1]武菲菲.干旱災害對濮陽農業的影響及應對措施[J].農業與技術,2014,34(7):206.
[2]張新華,孫瑞英,王麗.聊城市干旱災害發生規律及對農業可持續發展的影響[J].農業災害研究,2011,1(1):85-87.
[3]張峰川渝地區農業氣象干旱風險區劃與損失評估研究[D].杭州:浙江大學,2013.
[4]周廣勝.氣候變化對中國農業生產影響研究展望[J].氣象與環境科學,2015,38(1):80-94.
[5]張強,姚玉璧,王鶯,等.中國南方千旱災害風險特征及其防控對策[J].生態學報,2017,37(21):7206-7218.